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生物科學探究活動中注意“度”的把握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倡導探究性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設計并組織好科學探究活動,是課改貫徹落實這一課程理念的關鍵所在。而在設計和組織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感到“度”的把握更為關鍵和重要。

“度”的基本含義是程度、限度。能否把握好科學探究活動中“度”的問題,不僅關系到課程標準的落實,而且也關系和影響參與探究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一、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梯度

探究旨在讓學生參與和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并在此探究活動中發展學生合作、實踐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課程標準是規定學生在階段結束時要達到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和組織學生探究活動時要注意能力培養的梯度。

探究是一種多側面的活動。實驗教材的安排既有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有讓學生參與的科學探究某一側面的活動,即使是訓練同一種科學或探究技能的活動,也在活動內容、力度和操作水平上有所不同。它是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的水平和需要,由易到難、由點到面,并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逐漸滲透和深化。因此,我們在設計和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結合探究內容的不同側重面,注意合理安排能力培養梯度。如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的探究活動,主要側重引導學生認識和體驗探究活動一般過程。雖然學生已開始進入邏輯階段,但他們的邏輯還需直接經驗的支持,如果此時教師要求過高,難度過大,學生勢必會產生恐慌畏懼,直接影響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二、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密度

實驗教材中安排眾多的科學探究活動,包括觀察與思考、實驗、調查、探究、分析、模擬制作、進一步探究、演示實驗、設計、技能訓練、課外實踐等。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在教材中體現的疏密不同,教師在設計組織探究活動中要做到通覽教材,調配課時并合理分配。如果密度過大,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就會影響探究的質量。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這一章安排了三個探究、二個課外實踐、一個調查、一個觀察和思考。其中三個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長最快”,探究內容與內容緊密結合,相互銜接。而這三個探究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課時僅為3課時。因此我們在處理這部分時,就反復考慮,將第一個探究活動提前一周安排在第一章進行,這樣“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材料正好為第三個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長最快”提供觀察材料,不僅節省了時間,也節省了原料,同時也使學生具備了探究活動的儲備,避免讓學生進行驗證性實驗,從而積極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三、把握科學探究活動的力度

科學探究活動不是花架子,而是一種科學活動的體驗。無論是側重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還是某一方面,都要求教師在設計和組織探究活動中精心謀劃,增強活力和感染性,要引導得深、探究得透,并善于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分析,挖掘學生知識的蘊含,重視發現與激發學生的創新,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深層的探究條件,以拓展他們的思維,開闊視野。如“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活動,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給足學生提出問題的時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問題。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驅使他們提出種種問題:“花生中含有能量嗎?”“松仁與核桃仁哪個含能量多?” “熟花生與生花生哪個含能量多?”……教師盡可能地創設可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條件,如:將他們的問題集中歸納,設計出幾種可行的探究課題,使每一小組具有單一的主題,以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和時間去設計去思考,展開探究。

四、把握科學探究的速度

在生物科學探究活動中,教師組織和指導探究活動的速度要快慢緩急適中得體,讓學生容易接受。對不同的班級、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要不同對待。初一學生剛接觸探究活動,興奮而新奇,但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操作技能都很有限,如果探究活動過快,學生對所探究的問題及探究過程只是匆匆而過,無法靜思默想,無法完成信息的收集,就難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設計和組織科學探究活動時,要適當考慮學生實際情況,放慢速度。要留給學生小組交流的空間,讓他們充分進行思考→傾聽→ 發言→再傾聽→思索→表達的思維訓練。要留給學生活動的空間,探究活動為避免“想當然”的成分,教師應以豐厚的知識從多角度啟迪學生,教給他們方法、策略,讓他們有自由展現的時間,體會和體驗科學探究中的發明發現的基本程序和過程。要留給學生總結評價的空間,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評價的機會,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被認可 高中物理,會使學生因愉快而產生積極心理體驗,獲得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科學探究活動中,這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理念。

科學探究活動是生物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它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對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廣大課改教師應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上,深入的探究教材,用廣博的知識用先進的理念引導學生在生物學這片天空中展翅飛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2375.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