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一、學習金字塔理論給生物教學的啟示
由上圖可看出,傳統講授法的教學效率很低,原因在于傳統的教學常常是“強按住牛頭喝泥水”,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沒有參與其中,學習積極性不高。依據學習金字塔理論,教師可將生物教材中抽象的知識以直觀、可視可聽的方式呈現,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參與學習、實踐應用等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學習金字塔理論在生物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由于生物地位低、教學時間少,很多教師采用“講授法”教學,認為既節省時間又能應付考試。課堂上教師講知識、講實驗,把學生當做“容器”,久而久之,學生對生物失去了興趣,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在教學中筆者也遇到過類似問題,把學習金字塔理論運用于教學實踐后,發現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F就筆者的感悟與同仁分享,以求探討。
1.通過多種方式呈現知識,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
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掛圖、模型、演示實驗等手段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或使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視頻、動畫、PPT等,讓學生看得見、聽得見、感受得到,這種全信息的表達能使學生少走彎路,用較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知識。
2.小組討論,讓思維在碰撞中產生火花
教學中使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可將個人的獨立學習轉化為集體的共同學習,發揮集體的智慧,同時使學生從別人身上汲取知識、經驗,從而拓寬思維,激發創新,調動學習積極性。
3.通過實際演練,讓學生從做中學
亞里士多德說過:“我聽過就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倍磐灿薪浀涞膹摹白鲋袑W”的理論。教材中很多結論都是直接給出的,學生被動接受感悟不深,如果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教學效果就大大不同了。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2019年學業水平測試江蘇卷第40題,學生的得分率很低。筆者就帶領學生做這個實驗,通過觀察發現學生很明顯就看到答案是①,分析原因:胭脂紅是大分子,不能透過原生質層,但可以透過細胞壁。有學生質疑:把胭脂紅換成紅墨水會怎樣呢?教師立刻讓學生實驗,結果現象和胭脂紅的一樣。討論后得出結論:大分子能透過細胞壁,這時不能透過原生質層。但又有學生指出他們看到的部分細胞全部是紅色的。對此學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后學生認為那是死細胞,原生質層失去了選擇透過性,紅墨水進入了整個細胞。通過實驗,學生不僅深刻地理解了該知識點,而且還對知識進行了遷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教學中我們要多讓學生實踐,如制作模型、做實驗、參加生活實踐等,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
4.讓學生當“小老師”,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筆者以前一直認為上習題課是件很痛苦的事,講一遍兩遍學生沒反應,一節課下來,教師聲音嘶啞、身心疲憊,學生似懂非懂,昏昏欲睡。后來筆者調整了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了異質分組,每組6人,每組選出兩名“小老師”,每周輪流一次。習題做完后筆者及時批改并校對答案,讓學生糾錯,讓“小老師”提前“備課”。每次習題課前一晚筆者召集“小老師”,針對疑點對他們進行適當的輔導,對重難點、易錯點加以適當點撥。習題課上,筆者將本組同學不懂的地方提出來,由兩位“小老師”講解,“小老師”不懂的地方大家討論,學生討論仍有疑點的再交給老師解決。一節課的最后幾分鐘時間,筆者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做出針對性的點撥和總結。
通過實踐發現,“學生教學生”的方式很有效,這種模式轉變了學生的角色,由被教者變成了教人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思考問題的高度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生“居高臨下”,考試自然能考好。
以上所用的方法并不是有效教學方法的全部,這些方法也不能運用到所有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傳統的講授法在教學中仍然占重要地位。依據學習金字塔理論,結合學生記憶規律和注意力特點,教師可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30292.html
相關閱讀: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