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教師要做好角色的轉變,不但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還要引導學生去有效的學習。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角色的轉變
真正促使我寫下這個題目的動機是我們學校倡導的新課程改革的實驗,我校地處于安徽一個不太發達的地區,長期以來教育發展的水平要低于東部沿海地區,在教學改革中,我觀看了很多江浙一帶反映教學改革的錄像,就覺得他們那些老師上課很輕松,好像是一節課只要講十幾到二十分鐘,但他們在課前學生肯定花了大量的時間。一節課下來,真正做到了學生唱主角,教師演配角,把課堂真正地還給了學生。
隨著現代科學的日新月異,教師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生物學科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師的傳授者的地位,并且隨著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也被動搖了。這就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創造思維的培育者,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生物學知識,掌握獲取生物學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生物信息的方法,從而把教學的中心放在如何“學”上。
可見,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教師要做好下列角色的轉變:
一.教師要從教學實踐者向實踐與研究者并重轉變。
我們教師長期從事教學的第一線,通過長期的教學體驗,我們可能積累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如果我們能在實踐的層面上不斷研究教材、總結教法,再不斷學習和借簽他人優點,而不是一味的在形式上搞八股文,按部就班,我想這對我們的教學水平的提高會有一定的提高。
二.要由生物課程的傳授者向實施與開發者并重轉變。
人類社會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知識也在不斷更新,這要求廣大的教師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時代洶涌澎湃的改革浪潮。這在客觀上需要我們教師具備二次開發課程的能力。我認為我們教師,不論年輕還是中老年教師,都要努力創新,要具備挖掘教材的能力、對教材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的能力,開發新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能力,盡快完成從教學新手向教學能手、進而向教學研究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的改變。
三.要從單一的教育者向教育與學習者并重轉變。
現代社會提倡終身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豐富自己的知識,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者。也許有人說自己教了幾十年的書了,不需要學習了,這肯定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在教學改革不斷發展的今天,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誰也不敢說自己就不需要學習了。
四.要教案的執行者向生物課堂教學的創造者轉變。
教案是一份藍圖,它是上課的前題,過分地一成不變的依賴教案,將會束縛自己的教學行為,必須創造性地運用,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因為我們在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會遇到一些突發事件和一些靈感的火花,要及時地抓住它,控制它,它會大大地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每個人每次都按部就班地將教案全部講完,我們還有什么創造性可言呢?
五.要從師道尊嚴的長者向亦師亦友轉變。
我們教師平時在課堂上總是以權威自居,而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走下課堂,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特別我們教師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差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對他們出現的錯誤要正確對待,認真分析,找出解決的辦法,切忌諷刺挖苦學生,傷害其自尊心。后進生就像被灰塵蓋住了的寶石一樣,拭去了上面的灰塵,他們就會閃閃發光。也只有我們老師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時候,才有可能吸引學生的聆聽這位“老朋友”的課。
不但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學生又該如何去學習呢?我們教師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去有效的學習呢?我認為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下列幾個方面:
一.引導學生由“理論家”向“實踐家”的轉變,加強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培養的嘗試。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庇纱丝梢姡瑢W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實際上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促進思維學生思維的發展。
在如講述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改變,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內容,因為課本上的知識是靜止的,實際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過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因此采用指導學生做染色體模型,剪好兩個大小性狀完全相同的染色體,中間用圖釘釘起來,這樣可以活動,然后模仿課本中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染色體行為變化,從而使靜止變成動態。
二.引導學生由“驗證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轉變。
我們在做實驗的時候,通常都是驗證性實驗,它是指先有結論,然后通過實驗去驗證結論。探究性實驗是指知道實驗結論再通過實驗探索得出相應結論,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課本中的實驗大部分是驗證性實驗,如果僅僅注重實驗是否成功,不注重對新知識的探索,會抑制學生的創造能力。所以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把驗證性實驗的注意事項加以分析,變為可列出探索的實驗。
例如:在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可溶性還原糖和蛋白質的鑒定所需溫度條件,室溫、體溫(用掌心握住試管)、隔水加熱和酒精燈加熱等條件下(酒精燈加熱應安排在四周無人的實驗室一角進行),反應的速度和顏色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對照實驗現象。在做蛋白質鑒定實驗時,課本要求是先加入雙縮脲試劑a,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如果顛倒順序或同時加入,甚或用斐林試劑替代,結果怎樣?在可溶性還原糖鑒定時用雙縮脲試劑能替代斐林試劑嗎?可溶性還原糖和蛋白質鑒定都要求堿性環境,那么酸性環境下的實驗現象是什么?這些探索性的實驗都可以實際操作。
三.引導學生由“重結果,輕過程”向“輕結果,重過程”的轉變。
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老師總對能得出正確結果的學生加以表揚,從而給了學生錯誤的導向。不管是生物實驗結論的得出,還是生物難題的解答,都往往注重了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所以在新課改教學過程中,應改變以往的觀念,在做實驗完畢后要求每位學生寫出實驗操作的過程或者口述試驗過程,對于沒有得出正確的結論的學生特別留意,從而且總結出一些常規性的錯誤。并在解答生物題目過程中,遇到學生問問題,不正面說出答案,而是反方向提問題,你認為那個結論是正確答案?你的做法是如何的?你知道你為什么做錯了?而不是直接把課本的知識點統統羅列出來,然后得出答案。要真正了解學生錯誤的原因,提醒以后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如何克服犯這樣的錯誤,因而過程很重要。
四.引導學生由“他主、孤立、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繼承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增加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總之,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這主要要求我們教師首先通過對自己教學方式的改變進而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所以,我們教師在這場變革中要積極調整好自己的心理,做好充分的準備,積極轉變好自己的角色來迎接這場改革,讓學生和教師都能真正成為改革的受益者和推動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276601.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