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現代生物科學的發展尤其依賴科學實驗。在生物學教學中,學生實驗,實習和觀察等實踐環節對學生掌握生物學知識、科學方法、培養能力和形成生物科學素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學生物課程應重視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學課本中,學生實驗和實踐活動共有58項,演示實驗有14項,實驗課約占總課時數的20%,實驗內容和數量增加,實驗類型趨于多種多樣的態勢,因此,實驗教學的地位極為重要。
1不容樂觀的教學現狀分析
1.1實驗裝備配套標準無法落實
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是通過一定的儀器、設備或藥品的處理,對生物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進行有目的、有重點地觀察和研究的教學過程。實驗室、儀器設備是開展實驗教學的先決條件。良好的設備和用具是實驗及效果的保證之一。很多農村中學沒有實驗室,甚至連顯微鏡都沒有或配置數量不足,F在,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教學理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舊的實驗室裝備配置和規范實驗教學的相關標準已滯后了,致使許多生物實驗無法正常開展。有些學校,教師則干脆在“紙上”應付上級部門對實驗教學的檢查。
1.2師資配備嚴重失衡
前些年,生物學科不被重視,生物學教師地位很低,很多考生不愿報考生物學教育這一專業,造成生物學專業教師嚴重不足。筆者統計了所在縣農村的11所初級中學,共有專任和兼任教師25位,其中生物學專業畢業的只有4位,也就是有7所初級中學沒有一位生物學專業教師。有的老師抱怨說,有些專業問題自己都不會,怎么教學生。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生物實驗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加深理解生物學的基礎知識或直接獲取生物學知識,掌握生物實驗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墒,非專業老師因為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自身的生物實驗基本技能不扎實,很難在實驗教學中起到示范作用。
1.3教師自身不重視實驗教學
因大多數地方沒有將學生的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納入考核,沒有成績壓力,導致從上到下都忽視了生物學實驗教學,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越位現象。教材安排的是學生分組實驗,目的是發展學生的動作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教師為了省事,把分組實驗改為演示實驗,自己在臺上演示,沒給學生施展機會,徹底扼殺了學生勤于思索,勇于探究,樂于動手的科學精神,使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生物學課程價值蕩然無存。二是“等、靠、要”思想嚴重。反正沒有試驗室,沒有設備,等有條件了再做生物學實驗。“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至今仍有市場。作為一名生物學教師,要創造條件,力爭做好每一個實驗。許多器材可以發動學生自己解決或尋找替代品,如杯、瓶、盤、剪、刀之類。許多實驗材料是無法配備的,如洋蔥、煙草、水綿、草履蟲、天竺葵、水蚤、鼠婦、蚯蚓、植物種子等動、植物材料,需自己動手采集、培養和種植。三是忽視自身的學習。特別是許多非專業的教師在任教生物學課程中,沒有歸屬感,認為只是過渡性任務,自己申報職稱,還要回到自己所學專業,所以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提高生物學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2加強農村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對策
2.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加強學習
2.1.1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意義
生物學課程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特別是一個普通公民終身發展所需的生物科學素養。正如一句格言所講的那樣“我聽過,我忘記;我看過,我記得;我做過,我學會!鄙飳W實驗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或直接獲取生物學基礎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生物學實驗操作技能;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確立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生物學教師應充分認識生物學實驗在教學中的不可替代性,摒棄“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的觀點。
2.1.2學校應重視生物學實驗教學的開展
農村中學應向上級主管部門申請經費,盡可能完善實驗設備和用具,為實驗教學創造物質條件。同時,應鼓勵在職教師進修,逐步提高教師的素質,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農村中學要吸引外來人才非常困難,所以提高本校教師素質的有效辦法是鼓勵在職人員積極參加學歷培訓和繼續教育,如一些缺少生物學專業教師的學校,應鼓勵教師參加生物學本科函授并給予一定額度的經費補助。要積極組織生物學教師特別是非專業教師參加新課標培訓,并在此基礎上組織骨干教師開展校本培訓,提高生物學教師的整體素質。筆者所在縣于2019年7月上旬組織了全縣農村生物學教師實驗教學技能培訓,取得很好效果,許多非專業教師參加完培訓后說,太有收獲了,學到了很多課本中沒有的東西。
2.1.3教師應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學素養
沒有教師的科學素養,就難以言及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生物學教師要擺脫僅帶著書本走向學生的傳統觀念,主動地、積極地、不斷地通過自身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將科學探究方法引入教學,并由此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書到用時方恨少”,生物學教師應通過閱讀專業類書刊,如《中學生物教學》,《生物學通報》,《生物學教學》,《生物學雜志》等,從中汲取大量營養,開闊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知識面,解決教學中的困難。生物學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圖書館資源、科技館資源、社區資源、家庭資源和互聯網資源。尤其是互聯網上有著豐富多彩的生物學教學信息和多樣化的呈現形式,運用多媒體強大的模擬功能可以提供生物學實驗的豐富情景和操作平臺,不僅使知識的來源不再局限于教師,而且為學習方式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可能【1】。
此外,生物學教師應和同組教師,本縣生物學名師及各級教研員保持較好的聯系,互相交流,共同成長。應抓住一切可以鍛煉自己,提高自身業務能力的機會,如參加各種培訓和各種比賽。同時,應注意多研究學生、教材、教法、學法,多總結、反思,做研究型教師。
2.2因地制宜,開發資源
農村中學雖然實驗設施設備落后于城市,卻有城區無法比擬的接近自然、生物資源豐富的優勢。如能因地制宜,發動學生,自己動手,創造條件,完全可以揚長補弱,保障生物學實驗順利開展。
2.2.1利用當地資源,加強農村特色校本實驗課程的開發
在創新教育的背景下,我國已構成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結構。校本課程的提出,使學校能夠真正參與課程管理,擁有課程管理的自主權。學;诟母锖桶l展的實際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教師和學生參與課程管理和決策,能夠充分體現出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校本課程最能反映學校的具體情景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體現學校的特色和發展風貌【2】。農村生物學教師要以此為契機,轉變觀念,大膽實踐,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大力開發校本實驗教學資源。筆者所在學校附近有一元寶生態農莊,是福建農林大學的實踐基地。該農莊主人溫元寶是學校校外輔導員,筆者多次組織學生到該農莊參觀,并利用該農莊組織學生進行果樹嫁接、扦插、環割等實驗。學校后山有一片松樹林,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采集松脂的實驗,體驗采脂工人的甘苦。根據本地農民的生產特點,還可以開展了“紅酒的制作”“木薯淀粉的提取”“筍干的制作”“白曬花生的制作““臘鴨的制作”等實驗。這樣,不僅能輕松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能充分體現“STS”的新課程理念,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活動貼近生活和社會實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2.2.2充分利用學生資源,開展實驗活動
農村學生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大都參與了農事活動,養過雞、鴨、豬,幫助種植過水稻、煙草、蔬菜等農作物,有的甚至很在行。家里種植煙葉的孩子幫助父母烤過煙;菜農的孩子知道怎樣整畦,怎樣播種,怎樣松土,怎樣防治病蟲害;一位飼養過牛的孩子親眼目睹了小牛犢的誕生。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特別是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經驗的學生,把農村孩子的這些寶貴的經驗運用到學習上來。應優先發展這部分學生成為興趣小組成員,最終成為老師的助手。在實驗中,由小助手擔任各組的組長,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
學生中有很多的生物實驗教學材料可以利用。觀察種子的結構時,可叫學生帶各種各樣的種子。學習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時,布置學生帶甘薯、馬鈴薯、甘蔗、黃花菜、柑橘、花生、青棗、小白菜等材料。另外,蚯蚓、鼠婦、田螺、小魚、青蛙、蟈蟈等小動物亦可布置學生準備,但要提醒學生,要愛護小動物,不要破壞其棲息環境,實驗完畢要將這些小動物放歸大自然。
2.3加強第二課堂實驗教學
學生的課外活動內容,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和補充,教師應注重課內外結合,拓展創新空間。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制定活動計劃,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讓學生將實驗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將學習也延伸到課外。學生通過第二課堂活動,把教室里學的書本知識和實際結合起來,把大自然的見聞和疑難問題帶到課堂研究討論,學生感到新鮮有趣。
2.3.1采集制作標本,發展學生技能
親近周圍自然環境,增進對自然的了解和認識,獲取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學會在活動中自我管理并提高自己的生物學素養,這是生物學校外活動要達到的目標之一。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周圍的田野或山上,采集動、植物標本。教師可在現場對所采集的植物整體標本進行分類,讓學生回憶舊知,重心認識和區別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網狀脈、平行脈、直根系和須根系等,加深理解和鞏固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然后帶回標本指導學生通過整形、壓平、干燥、裝貼等步驟進行處理,制作成臘葉標本,供課堂教學觀摩之用。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季節,指導學生捕捉供蟈蟈、菜粉蝶、蟑螂、螻蛄等昆蟲,經過針插、展翅、干燥、保存等過程制成標本,充實課堂教具。通過這些生物學課外活動,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生物學技能。
2.3.2創建植物園,培植實驗材料
筆者所在縣開展了改善農村寄宿生生活的食宿工程,政府劃撥給每個農村學校十畝農田種菜。教研組向學校申請了幾分地,建立了學校的植物園。教師和學生們種馬鈴薯、淮山,扦插甘薯莖、紫背天葵,割韭菜,體驗什么是無性生殖;播下玉米、菜豆、小白菜等植物的
種子,觀察和種子萌發的過程;設置對照實驗,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通過給植物澆水、施肥、松土,觀察各種植物的形態及生長過程;對玉米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將甘薯的葉作為光合作用的材料,提取甘薯中的淀粉等實踐活動。這些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也讓學生體驗了收獲的喜悅。
2.4勇于創新,改進已有實驗
2.4.1降低實驗成本,尋找實驗材料的替代品
生物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指出:“應高度重視學校生物學試驗室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實驗、實踐環境,同時也應鼓勵學生和教師充分利用身邊廉價的器具和材料,設計富有創造性的實驗和實踐活動!
教師要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要在保證實驗安全的前提下,發動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易得的物品來代替實驗器皿,廢棄的易拉罐、飲料瓶、包裝袋、包裝盒等都可物盡其用,變廢為寶。用泡沫塑料可以制作簡易的昆蟲展翅板,用透明無色的百事可樂塑料瓶可以制作昆蟲標本盒,用廢紙板箱可以制作簡易保溫培養箱。觀察花的基本結構,可以用秋末才開放的茶花來代替春天才開放的桃花。
2.4.2大膽嘗試,改進實驗方法
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時,只滴一滴唾液在載玻片上,染色后,制成臨時裝片,可以不用生理鹽水和牙簽,細胞不重疊,實驗效果好。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這一探究實驗,將帶葉的莖改為帶有白色茶花的枝條,白色花瓣被染成帶有紅點的花瓣,實驗效果特別明顯。
總之,農村中學的生物學教師應改變觀念,加強學習。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生物資源,加強校本課程的研究;應想方設法開足實驗課,改進實驗方法,加強實驗教學,縮小與城市中學的差距,努力培養出既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有嫻熟的動手能力的學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322273.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