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淺談高中生物概念教學與“做中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生物概念是對事物的觀察和實驗后總結出來的科學性結論,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理解生物概念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對知識進行發散、應用和拓展到其他領域。

辨別現象的真偽、理解科學技術的依據、解析生命本質等問題,都依賴于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的概念體系。而高中生物教學由于課時的限制和實驗環境的惡劣,學生只局限在概念的字面意思,容易遺忘,對概念的理解不透徹甚至出現偏差,從而導致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難以提高。根據2019年修訂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要求,課程要凸顯科學本質,需要加強并重視概念的學習,帶動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提高概念教學的水平和質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鼓勵理論與動手操作相結合,鞏固概念教學的效果刻不容緩。

2“做中學”與“概念教學”結合的價值

“做中學”是一種基于動手操作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強調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時既動腦又動手,強調學習中的主動性和探究性。傳統演繹式教育僅教具體概念和知識,而“做中學”是讓學生參與問題的發現,觀察與實驗,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找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技能,在獲得重要的科學概念的同時,理解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逐漸構建知識體系。這與概念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相吻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做中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滲透到概念教學,讓枯燥而抽象的知識得到具體化、現象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進行生物概念教學與“做中學”結合的方法

3.1感知概念

學生經過初中的生物學習,對該學科有一定感性認識,加上一定的生活經歷和媒體的宣傳傳播,在教師講授新課前,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了先入為主的了解,這些了解被稱為“前概念”。教師對概念的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學習動機,在此過程中難免與“前概念”的認知發生沖突。教師應在導入環節中激發學生原有知識與新內容的對峙,誘導學生積極的思考,通過實驗的佐證,比較鑒定,糾正學生腦海中錯誤的認知,使概念得到完整的闡述。例如:核心概念中有“動物細胞、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結構,以進行生命活動”。學生以往認為細胞核僅僅是遺傳物質的存儲場所,真核生物沒有細胞核仍能繼續存活,且只有一個細胞核。教師在導入時,超越課本的素材,展示雙核和無核的細胞圖片,提出問題:為什么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壽命只有120d?有些細胞為什么具有兩個核?細胞核除了遺傳外還具有什么作用?通過對課本資料實驗的層層分析得出細胞核是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察雞蛋:未受精的蛋黃是一個細胞,細胞核在哪里?如果沒有細胞核雞蛋還能孵化嗎?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但一個富有啟發和探究性的導入能迅速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感知概念并增強繼續學習的動力。

3.2形成概念

在情境分析和教師引導中初步形成概念是教學過程的主要內容。教師依據概念本身的難易,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抽象且容易遺忘的概念,“做中學”的探究方法,不僅能讓學生掌握事物的本質屬性,還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如細胞呼吸是高中階段必須掌握的核心概念,其中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本質以及兩者間的區別,又往往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講述此概念前,教師可讓學生分組完成“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的方式”的實驗或進行釀制葡萄酒的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運用表格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表1)。由此,總結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本質是: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能量的過程。再由兩者的區別,細化到具體概念中的差異!白鲋袑W”教學模式為高中生物教學中復雜的概念教學提供了重要有效的解決途徑。

3.3深化概念

現在高中生物內容廣泛豐富,知識點多而零碎,若教師單純地完成教學任務,不對內容進行遷移和整合,會造成學生對該學科無法形成系統的認識。學生復習時,如盲頭蒼蠅般無從入手!白鲋袑W”不只局限于實驗操作,還包含動手畫概念圖,把章節內或章節間的知識通過組塊聯系在一起。在教材的章末自測中也不乏要求學生完成概念圖的練習,可見編者十分重視讓學生把知識進行連接。高中生物概念之間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聯系,概念圖在形成概念體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高中復習的一個重要手段。教師利用概念圖促使學生清楚區分相近概念,如同化作用、異化作用、自養型、異養型、需氧型、厭氧型(圖1)。

3.4運用概念

概念是了解事物真相,辨別科學真偽的依據。學生通過概念聯系實際生活,解析生活中常見的生物現象,教師可以引發學生通過小實驗小發明將概念運用到生產中。對于必修三生長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學,大部分教師都會直接提到生長素有兩重性,展示圖片讓學生通過感性認知記住即可。更好的方法是與“做中學”結合,讓學生搜集生長素運用的資料或在校園里尋找可能與生長素有關的植物現象拍照,進行討論分類:促進植物生長的最適濃度又是多少?有條件的學?梢越M織學生完成探究實驗,繪制曲線。這樣書本上冰冷的文字馬上變成生動的現象。生物作為一門貼近生活的科學,僅紙上談兵是不夠的,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拓展視野,看看寫在課本的概念,如何變成生產力,是該學科的一大魅力。

4總結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币痪教師在保留傳統教學的優點之余,要力求變革與創新,使生物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具有探究性、互動性和趣味性。在我國,生物技術的發展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吸引了像施一公等優秀科學家回國參與科研建設,未來也肯定需要更多的人才。但中學課堂若還是把生物地位停留在理科中的“文科”,要求學生對概念死記硬背,怎么能挖掘學生內在探求科學求真知的潛能呢?所以,教師要從課堂入手,不求“快”,不求“效益”,而是真正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出發,引入“做中學”等先進的教學模式與概念教學結合,并滲透到各個環節中,為基礎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延伸知識,運用知識,成為學科人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334671.html

相關閱讀: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