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提出:要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人文價值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書《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為研究對象,對教材中出現的名人和名著人文素材進行梳理、挖掘,并采用內容分析法和頻度分析法,就教材中隱含的人文價值,進行剖析。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教材 名人名著 人文教育素材 人文價值取向
我國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強調科學與人文的整合,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在教育實踐中的融合[1]。我國傳統課程中的問題、課程改革實踐中的問題,都是沒能體現科學與人文整合的結果。顯然,整合的根本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整合,這是生物教育乃至整個國際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趨勢[2]。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書《必修2-遺傳與進化》、《必修3-穩態與環境》為研究對象,對教材中出現的所有名人和名著人文素材進行全面梳理、深度挖掘。并采用價值取向分析方法:頻度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進行列表統計和人文價值取向的具體分析。
1 《必修2-遺傳與進化》人文價值取向內容統計
如表1所示,為《必修2-遺傳與進化》模塊關于名人名著方面的人文素材統計列表,及其相應的人文價值取向內涵。
表1 《必修2-遺傳與進化》名人名著類目人文價值取向內容統計
必修2《遺傳與進化》
/
/
楊煥明,基因組學家,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協調人
D1/D2/D3/D4/ D6
扉頁
科學家訪談
S1
S1-1
孟德爾(G.J.Mendel),奧地利人,遺傳學奠基者
D1/D2/D3/D4/D5/D6
P2
正文
S1
S1-2
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W.L.Johannsen),首次提出“基因”這一名詞。
D5/D6
P12
正文
S2
S2-1
德國人動物學家魏斯曼(A.Weismann)
D1/D5
P16
正文
S2
S2-2
美國遺傳學家薩頓(Sutton,Walter Stanborough)
D1/D2
P27
正文
S2
S2-2
染色體遺傳理論的奠基人,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T.H.Morgan),代表著作《基因論》
D1/D2/D3/D4/D5/D6
P28/P32
正文、科學家的故事
S2
S2-3
英國著名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J.Dalton),代表著作《化學哲學的新體系》,另有一著名論文《論色盲》,色盲癥也叫道爾頓癥
D1/D2/D3/D4/D5/D6
P33
正文
S3
S3-1
英國細菌學家格里菲思(F.Griffith),提出“轉化因子”一說。
D5
P43
正文
S3
S3-1
美國科學家艾弗里(O.Avery)首次證明了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D2/D6
P43
正文
S3
S3-1
美國微生物學家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證明DNA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D2/D3/D4
P44
正文
S3
S3-2
美國生物學家沃森(J.D.Watson),代表作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學》、《雙螺旋》等。
D1/D2/D3/D4/D5/D6
P47
正文
S3
S3-2
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F.Crick),代表作有《狂熱的追求--科學發現之我見》,《論分子與人》,《生命 : 起源和本質》,《驚人的假說--靈魂的科學探索》。
D1/D2/D3/D4/D5/D6
P47
正文
S3
S3-2
英國生物物理學家威爾金斯(M.Willkins)
D2/D3
P47
正文
S3
S3-2
英國人生物物理學家富蘭克林(R.E.Franklin)
D2/D3
P48
正文
S3
S3-2
美籍奧地利生物化學家查哥夫(E.Chargaff)提出了著名的查哥夫法則。
D1/D5
P48
正文
S4
S4-3
美國人生物化學家尼倫伯格(M.W.Nirenberg)和德國生物化學家馬太(H.Matthaei),破譯第一個遺傳密碼。
D2/D5/D6
P75
正文
S5
S5-1
美國遺傳學家繆勒(H.J.Muller),摩爾根的學生、得力助手和傳人,代表著作《單基因改變所致的變異》。
D1/D2/D6
P81
正文
S5
S3-1
袁隆平,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D1/D2/D3/D4/ D6
P101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S7
S7-1
法國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拉馬克(J.B.Lamark,)代表著作《動物學哲學》和《無脊椎動物系統》
D1/D2/D3/D4/ D6
P110
正文
S7
S7-1
英國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達爾文(C.R.Darwin),代表作《物質起源》
D1/D2/D3/D4/ D5/D6
P111
正文
S7
S7-2
[英]里查德?道金斯所著《自私的基因》。
D3/D5
P114
問題探討
S7
S7-2
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S.M.Stanley)
D5
P123
正文
注:①表中SX:指第X章,SX-x,指第X第x節(如,S4指第4章;S4-1,指第4章第1節。)下同。
②表中D1是指榜樣激勵;D2是指人格感染;D3是指心靈陶冶;D4是指樂觀向上;5D是指文化審美;D6是指情感抒發。下同。
2 《必修3-穩態與環境》人文價值取向內容統計
如表2所示,為《必修3-穩態與環境》模塊關于名人名著方面的人文素材統計列表,及其相應的人文價值取向內涵。
表2 《必修3-穩態與環境》名人名著類目人文價值取向內容統計
必修3《穩態與環境》
/
/
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儒泳,代表著作)《動物生態學原理》
D1/D2/D3/D4/ D6
扉頁
科學家訪談
S1
S1-2
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C.Bernard),1857年提出“內環境”概念,認為內環境的穩定是獨立生命的前提。著作有《實驗醫學研究導論》、《胃液及其營養上的作用》、《胰液對脂肪消化的功能》、《交感神經對脈管運動的意義》、《肝臟的造糖》等。
D5
P11
科學史話
S1
S1-2
美國生理學家坎農(W.B.Cannon),首創了鉍或鋇餐與X射線在消化道上的造影法。1926年坎農正式命名“內環境穩定”或“自穩態”。
D5/D6
P11
科學史話
S2
S2-2
英國生理學家斯他林(E.H.Starling)和貝利斯(W.M.Bayliss),1902年,他們從小腸黏膜提取液中發現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了“激素”一詞。
D2/D5
P24
資料分析
S2
S2-2
近代消化生理學奠基人,諾貝爾獎得主,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P.Pavlov),代表著作有《動物高級神經活動(行為)客觀研究20年經驗:條件反射》和《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
D1/D2/D3/D4/ D5/D6
P24
資料分析
S2
S2-2
美國生物化學家肯德爾(E.C.Kendall)
D5
P28
正文
S2
S2-2
美國生物學家平卡斯(G..Pincus)
D5
P30
科學.技術.社會
S2
S2-2
中國生物學家,“試管嬰兒之父”和“避孕藥之父”張明覺。
D1/D2
P30
科學.技術.社會
S3
S3-1
丹麥植物生理學家詹森(B.Jensen)和匈牙利植物生理學家拜爾(Paal)
D5
P47
正文
S3
S3-1
荷蘭科學家溫特(F.W.Went,)提出植物體內存在生長素。
D1/D2/ D5
P47
正文
S4
S4-1
著名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世駿,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論點,代表作有《東亞飛蝗蝗區的研究》
和《昆蟲動態與氣象》。
D1/D2/D3/D4/D6
P64
科學家的故事
S4
S4-2
俄羅斯生態學家高斯(G.W.Gause),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D5
P67
正文
S5
S5-2
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能量流動是單向的,且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D5/D6
P95
正文
S6
S6-2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蕾切爾-卡森夫人著作,《寂靜的春天》。
D3/D5/D6
P129
科學-技術-社會
3 頻度統計
通過對表1、表2、的統計,最后結果如表3所示。
4 結果分析
4.1 整體方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科書《必修2-遺傳與進化》、《必修3-穩態與環境》,涉及到名人名著方面的人文價值素材非常的豐富。這2本教材,總共編寫進了古今中外科學家44名,生物學著作12部。呈現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在教材中的不同欄目中,都有這個類目的影子,主要為:科學家訪談、正文、科學家的故事、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問題探討、章首頁、資料分析、科學家前沿、科學史話等欄目中。
通過對這些科學家和名著的深入,細致的挖掘分析后,表3數據明確的顯示,人教版高中生物2套必修教材,非常注重學生的人格感染、文化審美、心理陶冶和榜樣激勵等不同
方面的人文價值觀導向與培養,以期達到提高人文素養的目的。其中人格感染、文化審美和情感抒發這3大人文價值取向指標在教材中出現的頻度比較高,分別是22次,24次,19次,占總體頻度的比例依次為19.4%,21.2%和16.8%,比較均衡,這和《生物課標》中的目標要求相一致,此次生物新課改,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由以前的知識本位,教學價值取向過分強調知識朝著促進人的發展,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等不同價值,也包括人文價值,全面發展,有機整合。同時,人教版這三套教材中出現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科學家和生物學名著,無形中給以了學生們精神上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樂觀態度,思想情操,情感表達,這些都是很好的人文價值觀引導內涵。
4.2 具體方面
4.2.1《必修2-遺傳與進化》模塊
該模塊中,不同的人文價值取向內容多樣,也很均衡,沒有具體的人文價值主導。如中國基因組學家,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協調人楊煥明院士,在他的介紹中,處處體現著一種樂觀向上的情感,給學生帶來心靈,人格,榜樣上的熏陶,感染和鼓舞;遺傳學奠基者孟德爾(G.J.Mendel)、染色體遺傳理論的奠基人,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T.H.Morgan)、美國生物學家沃森(J.D.Watson)、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F.Crick)等,這些著名科學家的事跡,每一位學生都會多少有所耳聞,甚至會自覺的去尋找,去模仿,去學習,開始對這些科學家產生興趣,進而對他們的著作,也開始關注,不自覺的深受他們思想上,人格上,文化上,品質上等不同人文方面的影響,慢慢的追尋著,體驗著,享受著。最終內化成自我思想價值體系的一部分。
4.2.2《必修3-穩態與環境》模塊
從表3中,可以看出,《必修3-穩態與環境》這一模塊,重點放在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之間的名人的“文化差異審美”和他們的“人格感染”上,占人教版《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人文價值取向內容頻度中的17.1%和31.4%,這可能與該模塊的具體設計目標達成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教材內容安排上,選取了這方面的人文價值素材,如:著名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儒泳教授的一席談素材中,折射出孫院士樂觀,耐苦,勤奮,激勵等人格魅力,給學生在思想上產生系列的價值體系碰撞;近代消化生理學奠基人,諾貝爾獎得主,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I.P.Pavlov),代表著作有《動物高級神經活動(行為)客觀研究20年經驗:條件反射》和《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美國著名科普作家蕾切爾-卡森夫人著作,《寂靜的春天》;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C.Bernard),1857年提出“內環境”概念,認為內環境的穩定是獨立生命的前提,著作有《實驗醫學研究導論》、《胃液及其營養上的作用》、《胰液對脂肪消化的功能》、《交感神經對脈管運動的意義》、《肝臟的造糖》等。這些人文素材,都在不同方面,使得這本教材處處體現出“榜樣激勵、人格感染、心靈陶冶、樂觀向上、文化審美、情感抒發”等人文價值思想光芒,照射到每一位同學的身上,朝著健康向上的人文品質形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靳王樂著.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6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72800.html
相關閱讀: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