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生物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1、結構:

2、顯微鏡的使用過程:
(1)顯微鏡的取送:
①右手握鏡臂;
②左手托鏡座;
③置于胸前。
(2)顯微鏡的旋轉:
①鏡筒朝前,鏡臂朝后;
②置于觀察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偏向身體左側,便于左眼向目鏡內觀察;
③置于桌子內側,距桌沿5cm左右。
(3)對光:
①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然后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②用手指轉動遮光器(或片狀光圈),使最大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向目鏡內注視,同時轉動反光鏡,使其朝向光源,使視野內亮度均勻合適。
(4)低倍物鏡的使用:
①用手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下降,同時兩眼從側面注視物鏡鏡頭,當物鏡鏡頭與載物臺的玻片相距2~3mm時停止。
②用左眼向目鏡內注視(注意右眼應該同時睜著),并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直到看清物象為止。如果不清楚,可調節細準焦螺旋,至清楚為止。
(5)高倍物鏡的使用:使用高倍物鏡之前,必須先用低倍物鏡找到觀察的物象,并調到視野的正中央,然后轉動轉換器再換高倍鏡。換用高倍鏡后,視野內亮度變暗,因此一般選用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鏡的凹面,然后調節細準焦螺旋。觀看的物體數目變少,但是體積變大。
(6)反光鏡的使用:反光鏡通常與遮光器(或光圈)配合使用,以調節視野內的亮度。反光鏡有平面和凹面。對光時,如果視野光線太強,則使用反光鏡的平面,如果光線仍舊太強,則同時使用較小的光圈;反之,如果視野內光線較弱,則使用較大的光圈或使用反光鏡的凹面。

知識點撥:

(1)進行顯微鏡對光時,應轉動反光鏡或是光圈,使視野明亮,便于使用高倍鏡觀察。
(2)制作臨時裝片時,如果觀察的是植物細胞,在載玻片上滴加清水;如果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需要滴加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
(3)無論選取動物組織細胞還是植物組織細胞,一定要量少,并且要在載玻片上將觀察材料展開,以便于觀察。
(4)觀察時,要遵循先在低倍鏡下觀察清楚,將物像移至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進行觀察的順序。在使用高倍鏡進行觀察時,不能轉動粗準焦螺旋。



知識拓展:

1、低倍鏡換高倍鏡后細胞數目的計算:
(1)放大倍數問題 放大倍數是指物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的比例。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放大倍數指的是物體的寬度或長度的放大倍數,而不是面積或體積的放大倍數。
(2)放大倍數的變化與視野中細胞數目的變化關系:
①若視野中細胞成單行,計算時只考慮長度,可根據看到的細胞數量與放大倍數成反比的規律進行計算。如:在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倍時看到m個細胞,放大倍數變成400倍時看到的細胞數日=m÷(400÷40)=m/10(個)。
②若視野中細胞均勻分布,可根據看到的細胞數目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的規律進行計算。如:在顯微鏡放大倍數為40倍時看到m個均勻分布的細胞,放大倍數變為400倍時看到的細胞數日=m÷(400÷40)2=m/100(個)。

2、顯微鏡的放大徑向放大,放大倍數是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且放大的是長和寬不是面積。

3、目鏡和物鏡的比較:
(1)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反之放大倍數越大;
(2)物鏡上有螺紋,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物象清晰時距離裝片越近。

4、污點位置分析:
(1)污點的位置可能有三個:物鏡、目鏡或裝片。
(2)判斷方法:先移動裝片,若污點移動說明污點在裝片上。若不移動,再轉動目鏡,若污點也轉動說明污點在目鏡上。若污點不轉動,在轉動轉換器換用其他物鏡,若污點消失,說明污點在物鏡上。

5、成像:
(1)顯微鏡的成像特點是倒像,相當于把標本水平轉180度后所呈現的狀態。如“b”成的物象是“q”。
(2)將物象移到視野中央時,物象在“左下方”就將裝片向“左下方”移動,即在哪往哪移。

6、高倍鏡、低倍鏡與視野大小、明暗的關系:
























高倍鏡
低倍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64920.html

相關閱讀: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