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驗原理:
鮮肝提取液中含有過氧化氫酶,過氧化氫酶和Fe3+都能催化H2O2分解放出O2。經計算,質量分數為3.5%的FeCl3溶液和質量分數為20%的肝臟研磨液相比,每滴FeCl3溶液中的Fe3+數,大約是每滴肝臟研磨液中過氧化氫酶分子數的25萬倍。
2、方法步驟:
(1)取4支潔凈試管,編號,分別加入2mLH2O2溶液將2號試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熱,觀察氣泡冒出情況,與1號對照
(2)向3號、4號試管內分別滴入2滴FeCl3溶液和2滴肝臟研磨液,觀察氣泡產生情況
(3)2-3min后,將點燃的衛生香分別放入3號和4號試管內液面的上方,觀察復燃情況
3、實驗結論: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無機催化劑Fe3+高得多
知識點撥:
注意事項:
1、不讓H2O2接觸皮膚,H2O2有一定的腐蝕性。
2、不可用同一支滴管肝臟研磨液必須是新鮮的肝臟在制成研磨液,由于酶具有高效性,若滴入的FeCl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過氧化氫酶,會影響實驗準確性因為過氧化氫酶是蛋白質,放置過久,可受細菌作用而分解,使肝臟組織中酶分子數減少,活性降低研磨可破壞肝細胞結構,使細胞內的酶釋放出來,增加酶與底物的接觸面積。
3、放衛生香時,動作要快,不要插到氣泡中,現象:3號試管產生氣泡多,冒泡時間短,衛生香猛烈復燃,4號試管產生氣泡少,冒泡時間長,衛生香幾乎無變化避免衛生香因潮濕而熄滅。
4、控制變量法: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
對照實驗:除一個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
相關高中生物知識點: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檢測方法:
1、檢測原理:
生物組織中某些有機化合物能與某些化學試劑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1)糖類
(2)脂肪
(3)蛋白質
2、檢測步驟
(1)還原糖的檢測與觀察:
(2)脂肪的檢測:
方法一:花生種子勻漿+3滴蘇丹Ⅲ染液→橘黃色
方法二:
(3)蛋白質的檢測:
(4)淀粉的檢測與觀察:
斐林試劑與雙縮脲試劑的比較:
斐林試劑 | 雙縮脲試劑 | |
鑒定成分 | 還原糖 | 蛋白質 |
鑒定原理 | 還原糖中的醛基(-CHO)在加熱條件下能將Cu(OH)2中的Cu2+還原成Cu+,從而生成磚紅色的Cu.0沉淀 | 雙縮脲(H2NOC-NH-CONH2)在堿性溶液中能與Cuz+結合生成紫色絡合物,蛋白質分子中含有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 |
試劑濃度 | 甲液:質量濃度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質量濃度為0.05g/mL的CuSO4溶液 | A液:質量濃度為0.1g/mL的NaOH溶液;B液:質量濃度為0.01g/mL的CuSO4溶液 |
使用方法 | 甲液、乙液混合均勻后,再加入樣液 | 先加A液造成堿性環境,再滴加B液 |
使用條件 | 加熱 | 不加熱 |
實驗現象 | 淺藍色一棕色?磚紅色 | 紫色 |
知識點撥:
(1)在還原糖的鑒定實驗中,最理想的實驗材料是含還原糖量較高的生物組織(或器官),而且組織顏色較淺,或近于白色的蘋果、梨等材料。另外,由于甘蔗、甜菜中含有的蔗糖是非還原糖,不宜選用。
(2)在脂肪的鑒定實驗中,實驗材料最好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
(3)在蛋白質的鑒定實驗中,最好選用富含蛋白質的生物組織,植物材料常用的是大豆,動物材料常用的是稀釋的雞蛋清。
注意事項:
還原糖的檢測和觀察:
①還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
②甲乙液必須等量混合均勻后再加入樣液中,現配現用;
③必須用水浴加熱
脂肪的鑒定: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會導致觀察時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顯微鏡觀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劑染色時間不同
蛋白質的鑒定: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鑒定前,留出一部分組織樣液,以便對比
相關高中生物知識點:實驗: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1.實驗原理:
細胞內的物質有一定的濃度,將細胞放到蒸餾水中,細胞就會吸水漲破,細胞內的物質就會流出,從而得到細胞膜。
2.實驗中選用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的原因:
(l)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壁。
(2)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各種細胞器(膜)和細胞核(核膜),可提取到較為純凈的細胞膜。
(3)紅細胞單個存在,便于制成懸濁液。
3.紅細胞稀釋液的制備:將少量新鮮血液注入生理鹽水中,搖勻。
4.操作流程
易錯點撥:
1、紅細胞要用生理鹽水稀釋:①使紅細胞分散開,不易凝集成塊;②使紅細胞暫時維持原有形態。
2、滴蒸餾水用吸水紙吸引時應該緩慢進行,防止把細胞吸跑。
例 科學家常用成熟哺乳動物紅細胞作材料來研究細胞膜的組成,是因為()
A.哺乳動物紅細胞容易得到
B.哺乳動物紅細胞在水中容易漲破
C.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內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的細胞器
D.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細胞膜在光學屁微鏡下容易觀察到
答案C
相關高中生物知識點: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2.材料的選取
(1)常用蘚類葉片(或是菠菜葉稍帶些葉肉的下表皮)。
(2)原因: ①蘚類葉片僅有一層葉肉細胞。 ②菠菜葉接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是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細胞分散,易撕取,便于觀察。
3.實驗流程
(1)觀察葉綠體


知識點撥:
1、制作蘚葉臨時裝片觀察葉綠體時,要保持葉片有水狀態,若葉綠體失水,就會縮成一團,將無法觀察。2、制作觀察線粒體的臨時裝片時,是滴一滴健那綠染液于載玻片中央用于染色,而不是滴一滴生理鹽水。3、觀察線粒體一般選用動物或人體細胞,而不選取植物細胞,其原因是經健那綠染色的線粒體顏色為藍綠色,與葉綠體顏色相近,會影響對線粒體的觀察。
知識拓展:
1、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分布:對于植物葉片,上表皮葉綠體分布較多,便于吸收光照進行光合作用。線粒體在細胞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代謝旺盛的部位,線粒體較多。
2、葉綠體在細胞內可隨細胞質的流動而流動,同時受光照強度的影響。葉綠體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積朝向光源;強光下則以側面或頂面朝向光源。實驗觀察時可適當調整光照強度和方向以便于觀察。
例下列關于“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實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健那綠染液是一種活細胞染料,幾乎不損傷細胞
B.離倍顯微鏡下,可看到綠色、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的葉綠體
C.健那綠染液可將細胞質染成藍綠色
D.蘚類葉片可直接放在載玻片上觀察葉綠體
答案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96086.html
相關閱讀: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