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
一、實驗目的:
(1)學習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變化的方法
(2)理解低溫誘導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變化的作用機制
二、實驗原理:
(1)進行正常有絲分裂的植物分生組織細胞,在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子染色體在紡綞絲的作用下分別移向兩極,最終被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
(2)用低溫處理植物組織細胞,使紡綞體的形成受到抑制,以致影響染色體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于是,植物細胞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
三、方法步驟:
知識拓展:
除低溫誘導外,生產上還常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誘導染色體數目加倍。其原理是:當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能移向兩極,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細胞繼續進行有絲分裂,將來就可能發育成多倍體植株。
相關高中生物知識點:實驗: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1.實驗原理:
細胞內的物質有一定的濃度,將細胞放到蒸餾水中,細胞就會吸水漲破,細胞內的物質就會流出,從而得到細胞膜。
2.實驗中選用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的原因:
(l)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壁。
(2)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各種細胞器(膜)和細胞核(核膜),可提取到較為純凈的細胞膜。
(3)紅細胞單個存在,便于制成懸濁液。
3.紅細胞稀釋液的制備:將少量新鮮血液注入生理鹽水中,搖勻。
4.操作流程
易錯點撥:
1、紅細胞要用生理鹽水稀釋:①使紅細胞分散開,不易凝集成塊;②使紅細胞暫時維持原有形態。
2、滴蒸餾水用吸水紙吸引時應該緩慢進行,防止把細胞吸跑。
例 科學家常用成熟哺乳動物紅細胞作材料來研究細胞膜的組成,是因為()
A.哺乳動物紅細胞容易得到
B.哺乳動物紅細胞在水中容易漲破
C.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內沒有細胞核和眾多的細胞器
D.哺乳動物紅細胞的細胞膜在光學屁微鏡下容易觀察到
答案C
相關高中生物知識點: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

2.材料的選取
(1)常用蘚類葉片(或是菠菜葉稍帶些葉肉的下表皮)。
(2)原因: ①蘚類葉片僅有一層葉肉細胞。 ②菠菜葉接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是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細胞分散,易撕取,便于觀察。
3.實驗流程
(1)觀察葉綠體


知識點撥:
1、制作蘚葉臨時裝片觀察葉綠體時,要保持葉片有水狀態,若葉綠體失水,就會縮成一團,將無法觀察。2、制作觀察線粒體的臨時裝片時,是滴一滴健那綠染液于載玻片中央用于染色,而不是滴一滴生理鹽水。3、觀察線粒體一般選用動物或人體細胞,而不選取植物細胞,其原因是經健那綠染色的線粒體顏色為藍綠色,與葉綠體顏色相近,會影響對線粒體的觀察。
知識拓展:
1、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分布:對于植物葉片,上表皮葉綠體分布較多,便于吸收光照進行光合作用。線粒體在細胞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代謝旺盛的部位,線粒體較多。
2、葉綠體在細胞內可隨細胞質的流動而流動,同時受光照強度的影響。葉綠體在弱光下以最大面積朝向光源;強光下則以側面或頂面朝向光源。實驗觀察時可適當調整光照強度和方向以便于觀察。
例下列關于“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的實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健那綠染液是一種活細胞染料,幾乎不損傷細胞
B.離倍顯微鏡下,可看到綠色、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的葉綠體
C.健那綠染液可將細胞質染成藍綠色
D.蘚類葉片可直接放在載玻片上觀察葉綠體
答案C
相關高中生物知識點:實驗: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
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
一.實驗目的:
(1)制作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裝片
(2)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識別有絲分裂的不同時期,比較細胞周期不同時期的時間長短。
(3)繪制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簡圖。
二.實驗原理:
(1)在高等植物體內,有絲分裂常見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區細胞。由于各個細胞的分裂是獨立進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組織中可以看到處于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
(2)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如龍膽紫溶液)著色,通過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各個時期細胞內染色體(或染色質)的存在狀態,就可判斷這些細胞處于有絲分裂的哪個時期,進而認識有絲分裂的完整過程。
(3)細胞的分裂具有獨立性:同一組織的不同細胞,在同一時間內可處于細胞周期的不同分裂時期。
三.實驗步驟:
(1)洋蔥根尖培養:課前3-4d,將洋蔥放在盛滿清水的廣口瓶上,讓底都接觸水,放置溫暖處,待根長至5cm時取用。
(2)制作臨時裝片 (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3)觀察:先用低倍鏡觀察,找到分生區。分生區細胞的特點是細胞呈正方形,排列緊密。然后把觀察目標移到視野中央,再換高倍鏡觀察有絲分裂各個時期的細胞圖像。
知識點撥:
1、制作好洋蔥根尖有絲分裂裝片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剪取洋蔥根尖材料時,應該在洋蔥根尖細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躍的時間;
(2)解離時,要將根尖細胞殺死,細胞間質被溶解,使細胞容易分離;
(3)壓片時,用力的大小要適當,要使根尖被壓平,細胞分散開。
2、操作要點
(1)解離:
①通過解離將細胞殺死,使細胞停留在不同的分裂時期。
②解離的目的是使組織細胞相互分離開。
③解離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過長會使根尖過分酥軟且染色體成分被破壞;過短使根尖細胞解離不充分,不能相互分離開。
(2)漂洗:漂洗一定要徹底,防止殘留的解離液繼續破壞細胞,同時鹽酸也影響染色和腐蝕鏡頭。
(3)染色:染色液的濃度和染色時間必須掌握好,應注意染色不能過深,否則鏡下一片紫色,無法觀察。
(4)壓片:用力要恰當均勻,過重可能將組織壓爛' 過輕則不能將細胞分散開。
(5)顯微鏡下觀察的都是死細胞,不能看到細胞分裂的動態變化,若視野中找不到某一時期的細胞,可通過移動裝片從鄰近的區域中找。
知識拓展:
1、“酒精”在不同實驗中的作用:
(1)體積分數95?的酒精:與質量分數15%的HCI 溶液按1:1的體積比混合作解離液,用于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
(2)體積分數50?的酒精:檢測生物組織中(如花生子葉切片)脂肪實驗中,用于洗去蘇丹Ⅲ染色劑染色后切片上的浮色。
(3)無水乙醇:葉綠體中色素提取與分離實驗中用作色素提取劑。
(4)質量分數70%的酒精:常用作實驗材料或消毒劑。
2、與細胞分裂有關的細胞器:
細胞器名稱 | 細胞類型 | 時期 | 生理作用 |
核糖體 | 動物、植物 | 整個時期,但是主要是間期 | 各種蛋白質(組成染色體的蛋白質和細胞內的其他蛋白質)的合成 |
中心體 | 動物、低等植物 | 前期 | 紡錘體的形成 |
高爾基體 | 植物 | 末期 | 細胞壁的形成 |
線粒體 | 動物、植物 | 整個時期 | 提供能量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15734.html
相關閱讀: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