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課堂呈現動態、開放的特點,呈現多元共生的趨勢。葉瀾教授對數學課堂作過這樣的論述:“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边@番精辟、形象的論述,啟發我們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走向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從僵化、機械的線性教學走向真實、靈活的板塊式教學,讓數學教學高潮迭起,富有生命活力,讓數學知識動態生成,流光溢彩。課堂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的、動態發展的過程。
預設是基礎方案是前提
“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統一體!闭n堂教學應有充分的“預設”,這里的“預設”并不是精心設計每一句話,準確估算每一環節時間分配等靜態的方案,而是備好一個開放的容納多種教學預案的“心案”,特別應考慮課堂上各種層次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其相應的教學策略。
在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有預設而沒有生成,學生的主體性勢必會被削弱或被剝奪,是一種灌輸學習;如果過分強調預設,就會導致學習活動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學生動態生成的發展決定課堂的活力,活力又是知識、能力、情感的催化劑。如果不重視動態生成,那么,我們再精彩的預設也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因此,我們應正確理解“預設”和“動態生成”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并善于抓住學生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與經驗積極參與學習,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引領是關鍵問題是核心
動態生成的課堂要求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需要,要能根據學生的需要調整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心中的問題應該就是他內心需要的最直接反映,他們都希望能釋疑、解惑。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應隨著學生問題的呈現,通過老師的引領解決問題,而不斷向前推進。初一數學課上,我曾經講過一道題目,某科技小組的學生在3名老師的帶領下準備前往國家森林公園考察。當地有甲乙兩家旅行社,其定價都一樣。但表示對師生都優惠,甲表示對帶隊老師免費,學生按8折優惠,乙表示師生按7折優惠。經核算,甲乙兩家旅行社的實際收費正好相同。問該科技小組有多少學生?經過大家討論、分析、計算,科技小組有21名學生。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學生人數增加或減少時,你準備選擇哪家旅行社?當然還可以把老師的人數增加或減少,讓學生討論結果。頓時,班上氣氛異;钴S起來,探索人數變化情況,形成了結論,學生人數小于21人時,選擇甲旅行社合算。通過問題的引領,給學生帶來了積極的思維,使學生從變化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應用能力。
變奏是策略學情是根據
隨著學生課堂主體性、自主性的增強、學生質疑、反駁、爭論的機會大大增多,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學會傾聽,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并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這些“意外”或許打亂教學的節奏,但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例如,在上習題課時有這樣一道題:已知線段AB=4,點O是線段AB上任意一點,C,D分別是線段OA和OB的中點,求CD的長。同學們在做了這題以后,有一個學生突發奇想:若點O運動到AB的延長線上或點O在AB所在的直線外時,原有的結論“CD=2”是否仍然成立?對于這個“意外”的發現,教師首先要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引導同學們進行主動學習和質疑探究。通過共同努力,證實那位同學的猜想。
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課堂上的生成是真實而美麗的,稍縱即逝。我們教師要有撥亂反正的膽識,要有取舍揚棄的智慧,要能及時捕捉一些有用的問題,順勢引導,讓有價值的資源漸入佳境,讓看似平常的資源活現生機,讓極易擦肩而過的資源絕處逢生,使學生能在活而不亂、趣而不俗、新而不謬的空間里暢所欲言,自由放飛,使我們的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91158.html
相關閱讀:高中數學:扇形的面積公式_高中數學公式
高中數學學習方法:高二數學復習八大原則
科學把握數學新課標
三角函數圖象性質
高考數學復習:系統梳理 重點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