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問”,“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時它也是引導學生樂于思考,善于思考,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了幾種課堂提問的技巧,歸納如下:
一、課堂提問的問題要生活化、趣味化
課堂提問是為了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種手段。要使學生在這一目標中得到發展,對解決問題產生強烈的興趣,教師在備課中要反復推敲,精心設計“好”問題。
生活化的問題不僅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了,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的感受到了生活化的數學。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趣味化、新穎化。我們要學會融入學生的世界,去發現趣味、新穎的問題,讓學生對解決數學問題充滿興趣。更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課堂提問應把握好“度”和“量”
善于提問的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要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使學生理解層次不斷深入,逐步實現由知識向技能的轉化。
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函數的圖像性質時,可先問:“如何快速作出函數y=2x2,y=2(x-1)2及y=2(x-1)2-1的圖像?”再問:“這些函數的最小值分別是多少?”及“若各小題中完全平方項的系數分別是-2時,結果又如何呢?”等。這樣提問,層層推進,便于問題的解決。
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難易度,過易過難都不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答案,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創設情境問題是必要且重要的一個環節,好的情境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一系列、有步驟的、科學又系統的提問,做到有的放矢,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培養學生的各種綜合能力,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極大的提高教學效果。
三、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兼顧優差生
1、鼓勵為主,循循善誘。點面結合,變一言堂為全言堂。要鼓勵后進生積極發言,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答對了,應加以表揚,也不能為了趕進度而不讓他們答完就代替其回答,應堅持微笑提問,給予適當的點撥,使學生在寬松的氣氛中回答,樹立信心,提高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后,可讓全班學生都參與,給每個人機會,讓后進生在互相討論中聽取他人的意見,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回答,具有回答的信心。這樣,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
2、通盤考慮,以優帶差。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學生為依據,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不能僅僅局限于少數尖子學生。教師應根據學情,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如題目較容易,可讓一后進生來答,使其在答對后,具有“征服感”,產生向上進取之心。如題目較難,應先請好學生回答,為后進生回答設置契機,給他們較長的思考時間,完備自己的答案。避免其因答不出或答錯而產生“受挫”心理,喪失信心,這樣以優帶差,形成幫、帶、促的良好風氣,使學生攜手共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693834.html
相關閱讀:科學把握數學新課標
高考數學復習:系統梳理 重點掌握
高中數學:扇形的面積公式_高中數學公式
三角函數圖象性質
高中數學學習方法:高二數學復習八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