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一節數學公開課入手,指出了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并論述了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如何關注學生的“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師;學生
一、案例
本校數學教研組于2008年l1月5日觀摩了組上一位教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的“合并同類項”的公開課。一開始,該教師簡述了前一節課的重點知識。其中,沒有對學生的提問,也沒有學生的反應。隨后,進入“新知探究”階段,該教師直接給出一道例題,然后告訴同學們怎么做。之后,教師在黑板左上角板書“合并同類項”的定義。其中,沒有學生參與,沒有先讓學生透過例題對“合并同類項”定義的自行總結。之后,教師舉出2個“合并同類項”的例題,直接叫一位女同學到黑板上來做題。于是,該教師一直站在講臺旁看該同學做題,并不時給予引導和點評,其余的50多個同學也一直在看該同學的板書。據筆者觀察,沒有一個同學是自己動手嘗試解題的。最后,教師對該同學的表現作了全面點評。
后來,在評課時,90%的教師意見基本一致:本節課教師教態自然、態度嚴謹、注意引導啟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
分析:課堂教學評價一直是教師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以“教師”為主。案例中的教學評價也主要關注教師的課堂表現,關注教師是怎樣講的,即使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師“教”的回應,或者成為教師“教”的點綴?偟膩碚f,都是“以教為主,學為教服務”的傾向。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
二、數學教師如何關注學生的“學”
具體來說,數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關注學生的“學”:
1.關注學生課堂上的反應
(1)從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入手
觀察學生的面部表情,特別是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從眼睛更能發現問題。比如如果學生的面部表情充滿自信,能用眼睛與教師交流,說明學生已經真正參與了課堂上的問題探討;如果學生的眼睛不敢與教師對視,東躲西藏,說明學生還不能理解問題本身,更不能進入探討角色了。此時,教師就應特別關照一下.對問題再進行解說,或者單獨詢問學生在哪一環節需要幫助,并及時調整課堂進度。有些學生表現出只對某一問題的回避,有可能是問題本身過于簡單,引不起他的探究興趣;也有可能是學生還不理解問題的意思,造成思路障礙,失去探究興趣。這兩種可能都需要教師靈活、藝術地處理好,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做到“不拋棄,不放棄”后進的學生,讓不同個性的學生得到不一樣的發展?梢哉f,學生在課堂上的面部表情是一面鏡子,只要認真觀察,就能折射學生“學”的情況。根據情況,教師就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教”為“學”服務。
(2)關注學生課堂上的精神狀態
學生在課堂上的精神狀態往往集中反映了學生多方面的狀況,如身體狀況、心理需要、學習情況等。要想真正讓課堂教學取得實效,就要關注學生課堂上的精神狀態。有些學生因為身體不舒服造成精神不佳,教師就應多些關心體貼的話語,并力所能及地予以幫助:有些學生是因為心理上有越不了的“坎”,課堂上表現出發呆、沮喪等注意力不集中的行為,教師就應課后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盡快走出心理陰影,進入學習狀態,促進學習效果。有些教師有“這些都是班主任的責任,不關數學老師的事”的錯誤認識。事實上,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關注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切因素,就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讓自己的心和學生一起跳動,才能實現教學效果和心靈塑造的雙贏。
2.關注學生任務完成的情況
(1)作業的完成效果是學生“學”的具體反應
批改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的主要方式之一。透過學生的作業效果,可以獲取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個性等方面的真實信息。比如學生細心還是粗心;有沒有跟得上學習進度;有沒有創造性思維;有沒有數學天賦等。這類同學都是因為對基本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理解不透徹,沒有弄清各個基本知識點的“本質”才造成的學習困難。對這樣的學生,更不能諷刺打擊,反而還要對他們多一分關愛,樹立其“信心”,并給予不斷的幫助?偟膩碚f,學生作業完成效果是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的作業情況,才能做好課后的“教學反思”,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關注學生課堂參與的“程度”
新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參與的意識,為課堂教學評價指明了方向。因此,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程度”,是數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從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情況:是熱情還是冷淡;是主動還是被動;是獨立思考還是只會模仿等,針對學生參與的情況,便于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需求;掌控活動的速度;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
3.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內部心理活動
任何學習活動都是人的心理認知活動的建構過程。所以,除了從學生的外部表現對學生的“學”進行關注之外,要想真正掌握學生“學”的情況,更需要關注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的內部心理活動,尤其對于學習后進的學生,往往由于認識的誤區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稀奇古怪的錯誤,有些錯誤對于教師而言覺得非?尚,但對于學生來說卻是有道理的。此時,作為教師,就要正視學生的錯誤,更應該走進學生的心靈,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分析其產生錯誤的根源,并及時幫助糾正,常抓不懈,才能根除學生認識上的錯誤,使學生的認知步入正軌。比如在課堂上,讓學生在黑板上做題,其目的除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外,主要是想從學生的解題過程中發現錯誤信息,而很多教師卻沒有真正發揮這些錯誤信息的作用,而是草率地指出錯誤后,就立即讓學生糾正,讓學生“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要這樣或要那樣”。這樣,學生的學習仍然處于被動之中,這樣無法培養出具有獨立意識、自主創新精神的人才,而且與新課程提倡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相違背。事實上,學生身上出現的錯誤信息是一筆可觀的教學資源,教師如果認真地走進學生的內心,比如詢問學生:你為什么要這樣做,當時你是怎么想的呢?你的根據是什么呢?等等。收集了若干錯誤信息后,教師就可以在往后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做到心中有底,在哪些地方要引起學生注意等。這樣就避免了走“彎路”,既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又真正實現了“教”為“學”服務,“教”是為了促進“學”。
總之,學生的學習活動過程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生的學習活動開展的;為了學生的“學”服務的;為了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教師是否關注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是否關注了學生課堂、課后的任務完成情況,甚至包括學生的內部心理活動、家庭背景等都將對教師的教學質量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這也是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一個方面。
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作者:施華偉
相關鏈接>>
1、決戰高考數學之四月深化復習(學生版)
2、全國各地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調研數學(理)試題匯總
3、學年春初中數學備課資料精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724747.html
相關閱讀:高中數學學習方法:高二數學復習八大原則
高中數學:扇形的面積公式_高中數學公式
高考數學復習:系統梳理 重點掌握
三角函數圖象性質
科學把握數學新課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