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指導學生“會學”呢?要使學生“會學”,教師必須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下足功夫,要教會學生會預習,會上課,會溫習,會總結。
一、會預習——在預習中激發興趣
指導學生會預習是搞好學習的重要前提。很多初中生沒有預習的習慣,只認為學習就是上課聽講,下課作業,作業做完,萬事大吉。由于沒有預習,聽課沒有針對性,抓不住重點,聽課效率就很低。因此,預習好才能學習好,要指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預習方法,一要教會方法,二要設計好提綱。
教給方法。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課前閱讀課文時,反復閱讀,先粗后細,即先將整節課文粗略瀏覽一次,掌握概貌,有點印象,然后根據老師給出的提綱再細讀一次,抓住重點,把握關鍵,研究難點,特別對基本概念、基本運算,知識形成的基本過程認真反復地看一二次,甚至幾次。對疑點、難點作好筆錄,待堂上解決。
設好提綱。預習提綱的作用一是勾畫每節課的知識架構,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二是設置知識疑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疑必須做到:原則上突出“趣”字,形式上突出“新”字,內容上突出“巧”字,最后落實到“樂”字,使學生愿意學,高興學。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容易引起對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解知識的欲望,才能提起學習的積極性。良好的預習習慣的形成,要經過反復的、長期的不懈的訓練,要讓學生不僅能根據教師布置的提綱看書預習,而且可以邊看書邊生疑,提出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提高自學的能力,讓學生為自己的學習做主.
二、會上課——在課堂上培養創新能力
教師在上課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做到“六動”:
1.動眼看。上課可以采用“看一看,議一議,練一練”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多動眼看。通過讓學生多看書,多看老師的演示和板書,學會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如分步觀察、對比觀察、歸納觀察等),做到多樣性;學會對觀察對象(題目、圖形、教具)全面分析,做到全面性;學會對觀察對象的條件逐個分析研究,做到準確性和深刻性。(數學問題中不少隱蔽條件,要仔細觀察才可以揭示出來)
2.動耳聽。要指導學生養成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不僅要聽老師講解,也要聽同學發言,要學會邊聽、邊想、邊記,使思維更加敏捷,記憶更加牢固。
3.動口議(讀)。上課動口議就是積極發言,這是師生雙向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知識反饋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疑引讀,叩開思維之門;也可以質疑導議,激勵發散思維;或通過釋疑排難,指導集中思維。在學生動口議的過程中,進行信息交流,知識反饋,思維碰撞,突發奇思,可以收到互相啟發,開拓思路,全面提高的效果。
4.動手做。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才能提高動手能力。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安排學生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等,通過這些具體的、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探求新知,悟出規律,培養創新能力。
5.動筆寫。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講精練,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動筆練。要練好,就要求教師備課時精心策劃,設置一些探索性練習及針對性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動筆寫,還要教會學生記好課堂筆記!坝洝笔菫樗己吐牱⻊盏,要引導學生學會邊聽邊記,邊想邊記。學會記要點、記疑點、記難點、記方法和記思路;要學會對課堂的知識進行整理和歸納,把書本的東西變為自己的東西。
6.動腦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疑,讓學生動腦筋思考。以疑激思,強化訓練,長期培養,養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特別是培養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總之要讓學生學會上課,做到“六動”,教師每節課都要精心設計,巧妙安排,經過長期訓練,學生就能自覺、主動地動起來,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例如在講授分式的基本性質這個內容時,可以采取下列方面讓學生動起來。
三、會總結!诳偨Y后產生升華
我們要教會學生總結,就要做到下面幾點:
1.教學生學會縱向連結。學完每節、每章以后,要啟發學生學會按因果,逆轉等關系進行縱向串連,把知識點連結起來,變成線;學會把各章節的知識進行整理,排列,找出異同,形成知識鏈。
2.教學生學會橫向聯系。把各章節學過的知識進行分類、綜合歸納,建立知識的網絡結構,使之成為知識系統。
3.引導學生學會節、章、單元、學期的總結。經過反復訓練,使學生逐步形成思維的秩序性與層次性,將學過的知識不斷升華,螺旋式向上發展。
4.教學生學會采用多種方式進行總結。如對比小結法,歌訣概括法,回憶再現法,圖示記憶法,列表展示法,歸納記憶法,使學過的知識更直觀,更系統地展現出來從而達到鞏固、深化、提高的目的。
總之,要教會學生會學,是一件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教學任務,在素質教育活動中,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力求做到轉變思想與傳授方法結合,課上與課下結合,學法與教法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探求結合,要讓學生更多地親自嘗試與探索,更多地激發他們的心智活動和思維活動,提高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積極投入到教與學中去,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既“學會”,也“會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868706.html
相關閱讀: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