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中精巧的設疑,恰似“引車入軌”。運用有趣的小資料給學生提出疑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自覺思維,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講授“昆蟲外激素”時,引用:“楚漢相爭,垓下一戰,項羽兵敗,逃至烏江邊,正欲乘一只船渡江時,突然看見江岸沙灘上有黑壓壓的螞蟻群集成‘楚霸王死’四個大字,他仰天長嘆:‘此乃天意,非戰之過’。說完,拔劍自刎”。之后便設問:韓信設計謀害項羽,其計謀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學生們開始互問互答,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對此,教師不忙于肯定或否定,而是有意識地留給學生時間稍作反思。這樣,不僅激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會收到如同章回小說、電視連續劇中“懸念”的效果,從而使老師的總結更具準確性和權威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884082.html
相關閱讀: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