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元旦剛過,河北部分地區爆發了因企業拒收鮮奶而導致奶農出現殺牛和倒奶的事件。在此之前,青海、山東等地區也發生奶農倒奶、殺牛事件。近兩年,國內奶農經歷很是坎坷,“過山車”一般讓人很是頭疼。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奶農們忍痛殺掉了賴以生存的活計?為什么出現了“奶荒”,而現在又出現了“倒奶”情況?就此,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
中國經濟網記者:近日,部分地區出現了奶農倒奶情況,您認為目前乳制品行業發展情況到底如何?
宋亮:目前來看,這種情況不是很嚴重,如果到國內原奶價格繼續往下跌,而國內的庫存還將一直處于消化期的話,我認為可能會出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局部性的倒奶情況。
中國經濟網記者:倒奶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呢?此前是否有一些征兆出現?
宋亮:在中國目前的養殖體系中,散養戶已經很少了,基本上都是幾十頭的小規模養殖戶,近日,在青海、山東、河北的部分地區出現了散戶以及小規模養殖戶倒奶情況,以行業發展情況來看,這個趨勢在整個全年其實都比較明顯。
乳制品的整體銷量和增長情況都不太理想,與相比增長幅度保持在3?5%左右,但是,整體進口量卻出現了大幅增長,其中,UHT奶進口量達30萬噸,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進口量達10萬噸左右,大包裝奶粉則有100萬噸。以此來看,由于進口量過快,國內消費量的增長很大程度上被進口量給“吃掉了”,所以國內乳品的銷售量增長情況并不是很好。
在上半年原奶價格還比較高的時候,國內乳品消費市場已經開始下滑,企業的銷售量在逐步減少,這種情況下企業壓力很大,但是為了保護奶源以及響應政府號召仍然堅持收奶,收回來之后又不能很快銷售出去,所以企業就選擇將原奶噴粉入庫儲存,事實上,在上半年的時候部分企業就已經扛不住了。
整體來看,全年國內并沒有出現嚴重倒奶現象,只有青海等部分地區出現了一些情況,說明企業還在繼續收奶。但是中小乳制品企業,包括一些地方乳企已經扛不住了,因為噴粉入庫需要占用資金和庫存,小企業容易出現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迫于無奈收奶積極性就下降了,即便有些區域性奶企還在收奶,但也是力不從心,所以整個收奶量就是減少了。
這種情況持續到底的時候,數據顯示,全國乳企用來收奶的資金大約占用了企業幾十億的資金,因此部分大企業、龍頭企業也開始減少收奶量,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在底、初的時候部分地區出現了倒奶現象,有些養殖戶也因價格問題開始跟企業談判了。
中國經濟網記者:剛剛出現“奶荒”,為什么在短短一年之后的底就出現了供遠遠過于求的局面?
宋亮: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過去中國奶牛養殖業以散養為主的模式和體系被徹底打破了,直到今天,國內奶牛養殖業一直處于一個不穩定的狀態。散戶在不斷退出,規�;绕涫谴笠幠;B殖開始快速發展,產奶量持續攀高,高投入、高產出的養殖方式以及養殖成本的攀升導致國內原奶平均價格不斷高漲。
但實際上,這些增加的成本卻是轉型發展帶來的成本,是必然時期的必然結果。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小規模養殖戶因成本上升出現效益下滑的情況,因此在2011、就曾出現了殺牛倒奶的情況,進一步導致出現了嚴重的“奶荒”。
的“奶荒”又造成企業通過奶粉補充庫存的情況,國內原奶不夠,企業就將注意力放到了國外,那么進口奶粉自然就多了起來。也就是這一年,國內乳品市場與國際市場開始全面接軌,接軌的程度取決于企業使用多少進口奶粉作為產品原料,而事實上的“奶荒”大大推動了接軌進程的加快,促使企業盡可能用國外奶粉生產產品。
到問題就出現了。由于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出現了過快的接軌,國際市場正好趕上原奶價格大幅下降,供過于求的局面,所以就傳導到國內造成國內原奶價格出現下降,國內供過于求的狀況也開始凸顯。在這過程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還在收奶,賣不出去就噴粉入庫,最終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中國經濟網記者:具體來講,造成今天國內“倒奶事件”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宋亮: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軌速度過快,當市場已經與國際基本完全對接的時候,國內還沒有足夠的措施來保護散戶以及小規模養殖業的利益,導致國內原奶價格不斷下跌,出現了倒奶現象。
其次,企業庫存“儲水池”作用失效。進口奶粉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占據了中國大部分消費市場,國際原奶價格出現下跌,最終導致國內企業減產停產,收購的大部分原奶都噴粉入庫儲存。而國內企業的庫存其實起到了“蓄水池”的功能,庫存滿了之后“蓄水池”的功能就失效了,庫存高漲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收奶的積極性下降。
第三,從國際因素來看,中國乳品市場經過2011、、快速發展之后,已經基本上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很大部分企業使用進口奶粉生產產品,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而2011、國際市場奶粉價格大幅下跌,原因就是乳制品主要生產國對于需求增長比較快的國家給了一個非常樂觀的評估判斷,認為這些國家的需求會高速度增長,這樣的判斷就促使他們的產量進一步增加、產能進一步釋放。當中國出現“奶荒”的時候,讓他們覺得“奶荒”進一步證實了這個判斷的正確性,進而造成國際原奶的供應量大幅增長。但是事實上這些國家的需求增長并沒有那么快,特別是經過、之后新興國家的消費需求實際上大幅下滑。一方供應量增加,一方需求下滑,造成了供過于求,傳導到國內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事實上,從世界乳品格局來看,歐美等傳統乳品消費國家市場已經趨于飽和,因此乳品消費增長更多依靠中國、俄羅斯、印度、中東、南非等新興市場的增長,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對這些新興國家的市場影響比較大,造成這些國家的經濟出現大幅波動,乳品消費明顯放緩,國際市場出現嚴重的供過于求,原奶價格大幅下跌,對國內市場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中國市場卻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奶荒,這種非常不合理的現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的一些負面影響。
中國經濟網: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對國內奶粉行業進行規范,這些政策是否間接導致了生產量的減少,進而導致收奶量減少?
宋亮:政府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嬰幼兒配方乳粉方面,而嬰幼兒配方乳粉占國內整個乳制品市場的比例并不是很大,所以跟這個并沒有多大關系。
中國經濟網:目前,有些輿論質疑“倒奶事件”背后可能暗藏陰謀,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宋亮: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陰謀,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國內原奶價格的大幅下跌對于一些大型的牧場以及養殖戶造成了實質性影響、
的“奶荒”導致原奶價格大幅上漲,讓投資方看到了機會,因此奶牛養殖方面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原奶量出現了增長,投資效果并沒有馬上表現出來,但是投資預期卻看到了價格要下降,因此一些大型投資方可能想借“倒奶事件”保證奶價的穩定。但是我認為不存在陰謀一說,因為每一個利益集團都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反而可以借這個“倒奶事件”將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來加以應對。
目前國內原奶價格水平比較高的局面確實不符合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奶價必然要下跌。
中國經濟網記者:在您看來,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次“奶業危機”?怎樣去保護奶農利益?
宋亮:我認為當前政府要采取三種措施:
第一,從長遠來看,從產業健康發展來看,從解決國內奶業和進口矛盾的方向來看,我希望政府可以提高國內產品的技術指標,引導企業使用國內原奶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另外,面對進口過快增長的局面,在不違反WTO原則的基礎上,政府可以用一些技術指標加以限制,通過技術壁壘延緩進口過快增長,提升國內乳業品質,在國內奶農養殖業和進口之間形成一個平衡。正如我以前提出的“資源分工”概念,就是指通過技術性指標引導國內奶源走高附加值產品之路,進口奶源走相對較低附加值產品之路,這樣既能保護國內奶源,又能積極促進進口,從而保證需求穩定。
第二,對于政府來說,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家庭牧場合作社模式,同時還應該加快土地流轉、農村融資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步伐。另一方面政府還應該加快農業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目前,中國奶牛養殖業正在處于轉型發展階段,從以前的小農養殖向規模化養殖的發展階段過度。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有兩個問題比較關鍵,第一就是養殖的產業組織模式不合理,第二是整個系統性轉型的成本過高。
第三,面對當前倒奶頻發、庫存高漲的情況,建議政府設立臨時奶粉儲備庫,幫助企業消化奶粉庫存,提高企業收奶的積極性,防止倒奶情況發生。企業庫存滿了,“蓄水池”功能消失了,那么政府建一個新的更大的“蓄水池”來發揮作用。
中國經濟網記者:“倒奶事件”對于中國養殖業,乃至整個乳品行業來說意味著什么?
宋亮:目前,中國整個乳業都處于轉型發展階段,從上游養殖加工、到銷售和渠道都在發生著變化,養殖業的問題也是中國農業現存的問題,在轉型過程中,產業組織模式不可理、配套的服務設施部健全、農民的融資能力比較差等問題亟待解決。由此來看,實際上農民承擔著市場風險和生產風險,這個問題是奶牛養殖業存在的問題,也是整個農業存在的大問題。
當前,面對乳制品行業的轉型,我認為政府應該首先要做好三件事情:
首先,政府應該對農業采取補貼,并將補貼真正落實到位。其次,要把農業相關的配套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建立起來。第三就是要加快農業產業組織模式設計,推行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組織模式快速發展,從根本上向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第四,在產品加工方面,要利用國際資源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在與世界融合的市場上,能夠具備跟國外企業一樣的競爭實力。第五,從渠道方面來說,國際化全面接軌之后,也面臨著電商等方面的壓力需要解決。
中國經濟網記者:您對的乳制品市場有何期待?奶價發展趨勢如何?
宋亮:我認為,國內原奶的價格會進一步下跌,降幅或將達到15-20%,整個市場需求增長速度預計會保持平穩,行業集中度會進步一步提升。
從進口方面來看,成品形式的進口量將保持快速增長,其中UHT奶的增長量預計同比增幅至少達60%,嬰幼兒配方奶粉預計將同比增長至少40%,大包裝奶粉的增長量可能會持平,甚至有可能會下降。整體來看,進口的表現形式就是原料型產品進口增長放緩,甚至下降,而成品型進口快速增長。
從整個企業的業績增長情況來看,伊利、蒙牛等大企業將仍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國內乳制品生產企業的“兩極化”現象將會比較嚴重,就是大型企業將仍然保持較好增長,但是中小企業將面臨復雜情況,可能會停產、破產甚至是倒閉。
最后我想提到的一點就是,政府、企業和媒體都要加強對消費者乳制品的宣傳和教育,這已經到了一個特別急迫的階段了。特別是關于高品質乳制品的教育,讓消費者真正知道什么是高品質的乳制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884141.html
相關閱讀: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