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作為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進行“適時介入”和“合理引導”,對學生有效的數學閱讀將起重要的作用。
1. 創設閱讀需求情境,激發閱讀的渴求度
在學生開始數學閱讀前,教師要創設一些難度適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需求,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激發閱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變機械閱讀為意義閱讀。
2. 構建導讀提綱,預設閱讀的探索度
有價值的、簡約的導讀提綱,是課堂“數學閱讀”的前提,它可以使學生在數學閱讀前了解讀什么,怎么去讀?即對閱讀的內容、目的、方法有一種基本的了解、嘗試和期待。
一個有價值的導讀提綱除了能“導讀”以外,還應具備“四導”功能:一是導思:要有利學生用多元的思維方式參與數學閱讀。二是導行:要提示學生在閱讀整合嘗試、活動、操作、實驗等多種學習方式。三是導練:要有利于學生及時將閱讀成果進行初步嘗試、應用。四是導創:要營造寬松多層的導讀空間,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閱讀中創生出不同的數學智慧。
3. 嘗試自讀感悟,給足閱讀的自由度
在自讀感悟階段,給足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和閱讀自由度,讓學生在寬松的時空環境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才能產生不同的閱讀體驗和感受,才能引發對閱讀材料不同的發現和表達,提升出更有價值的閱讀發現。
4. 反思議讀提高,提升閱讀的思維深度
盡管在自讀感悟中,學生已經解決了一些淺層次的基本問題,但從學生的學習心理上分析,他們依然期待把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問題或個人見解在課堂上發表,以此來獲得老師與學習同伴的幫助。因此,在數學閱讀之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交流閱讀感受,采用提問、練習、互相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將閱讀中獲得的處于“游離”狀態的數學知識點凝結成優化的數學知識結構,將閱讀時模糊和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條理化。
總之,數學,只不再是單一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本綜合有趣的百科全書。教師在教學中將趣味十足的數學史料、數學故事和數學趣題有機整合到閱讀導引情境中來,學生的學習好奇心被點燃了,自然能夠投入、激動、興致勃勃地進行閱讀了。數學語言的符號化、邏輯化及嚴謹性、抽象性等特點,決定了數學閱讀不同于其他的閱讀,不能一目十行,只重情節,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需要認真細致,需要讀寫結合,需要讀畫結合,需要積極的思維活動的參與,更需要教師的閱讀指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963330.html
相關閱讀:高考數學復習:系統梳理 重點掌握
高中數學:扇形的面積公式_高中數學公式
高中數學學習方法:高二數學復習八大原則
科學把握數學新課標
三角函數圖象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