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擒賊擒王。通常的做法是殺將領而收編軍卒?墒撬抉R遷卻說項羽反其道而行之,坑殺二十萬秦軍而封賞章邯、司馬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這樣描述整個事件:諸侯軍的官兵以前曾經被征徭役,路過秦地時,曾被秦地的官兵欺辱,等到秦軍投降之后,諸侯軍的官兵就借著勝利的威勢,像對待奴隸一樣地使喚他們,隨意侮辱。秦軍官兵很多人私下議論:
“章將軍騙我們投降了諸侯軍,如果能入關滅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諸侯軍俘虜我們退回關東,秦朝廷必定會把我們父母妻兒全部殺掉!
諸侯軍將領們暗地訪知秦軍官兵的這些議論,就報告了項羽。項羽召集黥布、蒲將軍商議道:
“秦軍官兵人數仍很多,他們內心里還不服,如果到了關中不聽指揮,事情就危險了,不如把他們殺掉,只帶章邯、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進入秦地!
于是楚軍在一個晚上對秦降卒發起突然攻擊,將其二十余萬人擊殺坑埋在新安城南。
項羽真的坑殺了秦軍降卒20萬嗎?
這件事情,只有司馬遷在《史記》有記載,再無前朝其他人證物證可以佐證。雖然兩千多年來,史學家對此事多有懷疑,但是苦于想要推翻也缺乏證據,似乎是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了。
然而,假的東西必然會有破綻。
如果根據“程步讀史原則”對項羽坑殺秦卒這件事情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綜合起來仔細分析,便會發現許多疑點,這些疑點足以否定坑殺20萬秦軍的真實性。
(1)人物身份有破綻
從《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的內容看,事情的起因是秦軍降卒擔心不能滅秦,而被諸侯軍虜向東方,其父母子女會被秦國朝廷殺死(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
司馬遷編出這段對話,表面上看很有道理。秦降卒也愿意參加亡秦戰爭,只是擔心不能勝利,最后被諸侯軍虜向東方,從此背井離鄉,而親人又在秦國故地而被殺害。
可是,司馬遷忘記了一個歷史事實:章邯率領的秦軍,是由修驪山的民工、戰俘和部分士兵組成的,而其中的民工和戰俘,來自齊楚燕韓趙魏各地,并不都是秦國人。身為楚國人的劉邦,就曾帶領當地的民工,在咸陽和驪山服過徭役。項羽的部將楚國人黥布,也曾在驪山干活。所以,大多數章邯的部卒,并不擔心回到東方。許多人可能還厭倦了戰亂,對能夠回歸故里正求之不得。
章邯的20萬降卒因此而叛亂,沒有道理。
項羽因此擔心章邯的降卒到達秦國后叛亂,也不合情理。
降卒的籍貫不支持坑殺20萬之說。
(2)時間上有矛盾
有兩個時間都不支持項羽對秦軍反叛的擔心。
第一個時間是會盟3個月。
《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坑殺20萬降卒,是與章邯會盟3個月之后。如果說項羽擔心秦軍人多勢眾,不服領導,要下手也應該在會盟的最初階段。而3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項羽沒有意見。秦軍已經很好地完成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已經帶領諸侯軍向西推進了 500公里,馬上就要接近秦國向東的重要關隘函谷關,項羽卻突然大開殺戒,不合情理。
第二個時間是劉邦占領咸陽1個月。
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項羽坑殺降卒是在漢元年的十一月,而一個月前,劉邦已經滅亡秦帝國,秦王子嬰已經在咸陽向劉邦投降。
秦帝國滅亡這樣大的事情發生了,沿途的郡縣,不管是仍被秦帝國的官吏掌握,還是已被造反軍占領,對此不可能一無所知。何況劉邦這時已經得知項羽馬上就要入關,已經派部將把守函谷關予以阻止。這個時候,章邯降卒怎么還會擔心亡秦戰爭不能取勝?這個時候,降卒再反叛毫無意義,而項羽再擔心降卒進入秦國境內發生叛亂而不好控制也沒有道理。
時間上的矛盾也不支持坑殺20萬降卒說。
(3)諸侯軍前后人數無變化不支持坑殺20萬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秦二世三年九月,項羽將諸侯兵四十余萬,行略地,西至于河南。
這里明確說諸侯軍從安陽出發時是40余萬。既然章邯已與項羽會盟,項羽又封章邯為雍王,章邯也就已經是諸侯了,章邯的秦軍也應該算作諸侯軍了。也就是說,項羽統率的40余萬人中,包括章邯的20萬。這樣的結論也符合鉅鹿之戰前后的兵力狀況(關于巨鹿之戰的兵力狀況請參見《真項羽》。
如果項羽將章邯的秦軍20萬全部坑殺了,那他到達咸陽時的總兵力應該只有20萬,而不應該是40萬?伞妒酚洝访鞔_記載,項羽的諸侯軍在到達咸陽時是40萬,因而也就否定了坑殺20萬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16773.html
相關閱讀: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