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代的諸多建筑形式中,闕是比較獨特的一種。《古今注·都邑》注曰:“闕,觀也。古每門豎兩觀于其前,所以標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觀,故謂之觀。人臣將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
據文獻記載,其最早建于春秋時期,當時主要置于宮殿、寺廟、城門前,它既是宮殿的象征,又是揭示政令和依托遠眺,以利防御的地方。
闕,一般以石、磚、木建造。到了漢代有較大的發展,從眾多南陽漢畫像石中可以看出,既有單闕,又有雙闕;有雙重檐的,還有三重檐的。當時不僅宮殿、寺廟、城門前有闕,而且貴族官僚的府宅前也都有闕。《后漢書·百官志》注引蔡質的《漢儀》說:王莽初為大司馬,府門有闕。其時,闕已成了表示官爵地位和功績的象征性建筑,《白虎通義》曰:“門必有闕者何?闕者,所以飾門,別尊卑也!标I的層數越多越高,就表明主人的身份或地位越高,比主人地位低者來到闕前,須下車、下馬以示敬意。(《人民日報·海外版》3.16)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4746.html
相關閱讀: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