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古稱“致仕”,即“還祿位于君”,也就是辭去官職在家閑居。這是官制中的一項內容,并逐漸形成制度。在我國,退休緣于周朝。
周初,隨著奴隸占有制國家機構的發展,官吏增多,分職任事,便有“致仕”之規定。到漢朝,逐漸形成了一套人事行政制度,明確規定了條件和待遇。唐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中級官吏可致仕,元朝為三品以下,明、清凡官老者則令致仕,但朝廷重臣、有功者、特旨選用者,不受限制。
元朝規定:“集賢、翰林老臣”不致仕,限三品以下。歷代官吏致仕后,在政治和物質上均給予優待。當前我國實行的離退休制度,也就借鑒了古代的“致仕制度”。
(摘自1月3日《家庭百科報》,作者林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33608.html
相關閱讀: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