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馬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馬融(79-166),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尤長于古文經學。他一生注書甚多,注有《孝經》、《論語》、《詩》、《周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皆已散佚,清人編的《玉函山房叢書》、《漢學堂叢書》都有輯錄。另有賦頌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他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盧植、鄭玄都是其門徒。
   馬融俊才善文,曾從京兆(今屬西安市)處士摯恂問學。漢安帝時,任校書郎,詣東觀(朝廷藏書處)典校秘書。因得罪當權的外戚鄧氏,滯于東觀,十年不得升官。直到鄧太后死后,才召拜郎中。漢桓帝時,外任南郡太守,因忤大將軍梁冀,遭誣陷,免官,髡徙朔方。后得赦,復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以病辭官,居家教授。他達生任性,不太注重儒者節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后列女樂,開魏、晉清談家破棄禮教的風氣。其學生多達四百余人,升堂入室者有五十余人,其中鄭玄、盧植是佼佼者。 馬融博通今古文經籍,世稱“通儒”。長期在東觀校書著述,為他能綜合各家之學,遍注古文經典,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他善于吸取前人的學術研究成果,他曾想訓解《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眾的著作,就說:“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即博,吾何加焉!”(《后漢書·馬融列傳》)他綜合了賈、鄭二家的優點,撰成《春秋三傳異同說》,是《春秋》學集大成的一部專著。馬融還與北地太守劉環討論過《春秋》學的一些分歧問題。據考證,馬融注《易》,源于《費氏易》,又雜采子夏之說以及孟氏、梁丘氏、京房氏諸家《易》學。注《尚書》,取鄭氏父子和賈逵之說。注《詩》,除《毛氏詩》外,兼采《韓詩》。此外,馬融注《三禮》、《孝經》、《論語》;甚至注《老子》、《淮南子》、《離騷》、《列女傳》(劉向撰)等。他還著賦、頌、碑、誄、書、記、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 馬融之學,屬于古文經學中的一種典型。在儒家經學的發展史上,馬融開始了綜合各家、遍注群經這種帶有開創性的工作,他的經注成就,使古文經學開始達到成熟的境地,預示著漢代經學發展將步入新的時期。馬融的經學著作多已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黃 《漢學堂叢書》有部分輯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040785.html

相關閱讀: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