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殺害李自成的兇手程九伯是鄉紳子弟、鄉勇頭目?程九伯是一個地主紳士的子弟,有一定文化,是鄉勇的一個頭目,這是有《程氏家譜》和其他文獻資料為據的。據民國丙子年修的《世忠堂程氏宗譜》記載:“程謙異第五子程恭達由吏員省祭至壬寅年出仕。生于嘉靖四十四年,歿于崇禎六年。其妻戴氏,萬歷四十五年歿,生子四:安應、安鐘、安思、安慧!薄鞍菜甲志挪柲现,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三月初九午時生"。又說:“公于康熙十二年癸丑五月二十三子時歿,葬于黃土坎,丙山壬向,妻謝氏……康熙十五年丙辰歿,葬與夫同塋,生子一:祥斗!背叹挪冈缫淹龉,可見所謂其母送粑與他而出門遇李自成之說無據。其次“由吏員省祭”當系“由吏部省察"之誤!睹魍ㄨb?附編》順治元年,八月乙亥:“明命吏部察舉廢員及舉貢監生才品堪用,愿赴危疆效力者,咨發督撫軍前,酌補守令以下缺官!彼^出仕,大概是通過吏部察舉,得以在壬寅年即萬歷三十年(1602)入仕。這在山鄉可說是個紳士。程九伯生于萬歷十三年乙卯(1615年),至崇禎六年(1633年)其父歿時已成人,自必有一定文化。他殺害李自成,正是三十歲時,年青力壯,也適合當個鄉勇小頭目。家譜中記有通山任知縣稱贊程九伯云:“仗義勤王,竭畢生之壯膽;揮戈殄逆,建一時之功勛!正擬麟圖,何期豹隱?才全德備,式用贊揚!"說他“仗義勤王",可見程蓄意與大順軍為敵,也是他充當團練之證!皳]戈殄逆",更證明程九伯所持的是武器而不是農具。程死于康熙十三年(1673年),距他殺害李自成時已二十年,死的月日時辰都記于家譜上,又是與其妻同塋而葬,豈能說他早已死在李自成之手??又傳說程九伯死了,后來由另一人冒名去朝廷領賞,也不可信。家譜明記:“程九伯于順治元年甲申剿賊李延于牛跡嶺下,獻賊首、珠盔、龍袍于本省督憲。軍門佟札委德安府經歷。后選陜西西安府守備,未赴任而卒。"這里的“順治元年",顯然是事后追記時搞錯了,應作“二年乙酉"。稱李自成為李延,可能是誤字(這個家譜中的錯字是不少的),也可能是民間把李自成誤為李公子,而李巖之“巖”與“延”音近,通山人遂以為李自成名延??44?。又按李自成一人有幾個小名,或說名黃來、黃娃子、又一名棗兒,其本名除周知的鴻基、自成而外,還有單名一“炎"字之說。顧炎武《明季實錄》附錄的《酉陽雜筆》就說:“闖賊名自成,一名炎,米脂人。"“炎"和大源《程氏宗譜》記載的“延"字同音,這也許可為李自成一名炎或延之證。?值得注意的是,所謂“未赴任",是指未赴守備之任,但程九伯確是有這種經歷的。查光緒《德安府志》在“國朝”經歷銜下,首列陳九伯,注云:“通山人,順治二年任!彪m不免誤“程”為“陳",但既注明他是通山人,又說他順治二年已到任,說明殺害李自成的兇手,確已得到升賞!睹魇?職官志》:府設經歷、照磨、檢校,主管“上下文移"!坝侄贾笓]使司,行都指揮使司也設有經歷,正六品,同樣“典文移”。同治《九江府志》:“九江衛經歷彭永春在左良玉兵破九江時,大書屏曰:九江衛參軍彭永春死節處",是經歷即參軍,沒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是不能任此職的。
?此外,嘉慶《湖北通志》也說:“程九伯,通山人,順治二年李自成敗走通山,九伯率眾殺之!庇帧毒艑m山志》云:“闖賊敗竄通山,六都人程九伯聚眾殺之于小源口。”都說程九伯是“率眾"或“聚眾"殺害李自成的頭目。?70年代末,通山文化館的同志還在高湖公社小源大隊查到《大源程氏宗譜》,其中有云:“程可選字華楚,有勇力,識武略。剿李賊有功,歿葬王家灣,有碑"(此碑今已發現)。又“可開字相楚,生于萬歷戊申(三十六年,即1608年)……公勇力過人,武藝超群。與兄華楚同三卿共擒李闖,未得報功。"所謂“有勇力"、“識武略",所謂“武藝超群",正好說明他們是地主武裝!叭"或是指程九伯而言,因他是老三,故呼為三卿。?我們從程可選、可開兄弟與程九伯共同殺害李自成,而報“功”受賞的僅程九伯一人來看,程九伯也像是一個有權勢的鄉勇頭目。又按何騰蛟奏報李自成“死于九宮山團練之手”,瞿共美《粵游紀聞》:李自成“為鄉兵所殺",逸史氏《東明聞見錄》:自成“為鄉兵王姓兄弟所殺",《烈皇小識》所謂李自成“登九宮山,鄉兵遇之,亂刃交加"等等,也都反映了李自成確為地主鄉勇所殺害。?3、通山牛跡嶺下的李自成墓,確系這位農民英雄的埋骨之所?從家譜可知二程兄弟是大源口人,而程九伯住大屋場,都距李墓甚近。程九伯是通山六都人,“都"相當于今天的區。同治《通山縣志》:“國朝于縣城外分六都,并號六里。其第六里為慶和里,在縣治東南,東界興國,南界武寧”。整個九宮山區,都包括在六都之內。所謂殺之于小源口,實是殺之于小源口所屬牛跡嶺之省文。據《縣志》:“李闖墓在縣南七十里,上六里小源口牛跡嶺下,相傳李闖敗至此為程九伯所殺,遂葬于此!庇衷:“牛跡嶺在縣東南七十里九宮山北(按:應云“西"),相傳老子騎牛過此,故名,上有廟。昔闖賊李自成竄入此嶺,為邑人程九伯所殺,葬此山下,見《通志》",這些記載都可以和民間傳說印證。費密的《荒書》還說:“自成親隨十八騎,由通山縣過九宮山嶺即江西界。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散,自成獨自行至小月山牛脊嶺……”這是說李自成的隨從只十八騎,非二十八騎,當時鄉兵從山上用石頭打散他們,并非用武器把他們都殺光了。這個小月山的附近,還有座太陽山。縣志:“太陽山在縣南九十里,高千仞,絕頂可視日之出沒”,它就在牛跡嶺背后。費密既知李自成之死不在九宮山而在小地名牛跡(誤為“脊”)嶺,可見必有所據而非臆說。?結合《滿洲名臣傳》:察爾布“偕護軍參領噶達深追賊九宮山,敗其馬兵”的記載,何騰蛟奏疏所說自成被“截殺于亂刃之下,相隨偽參將張雙喜僅得馳馬先逸,劉伴當飛騎追呼曰:‘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二十八騎,無一存者”等語來看,當是李自成所率騎兵在九宮山附近(或即今之李家鋪)遭清兵突襲被擊敗后,李自成帶領傷殘的十八騎和張參將、劉伴當等西走,又被鄉兵堵擊,張、劉都逃逸,十八騎也被打死或打跑,李自成因潛身于今所謂的皇躲洞一帶才得以暫時脫險,但他孑身西去,終于不免被程九伯等殺害。?
文化部和湖北省文化廳對通山牛跡嶺的李自成墓非常重視,先后撥款給通山組織力量積極修繕,已為李自成立一大理石墓碑,還將建一“李自成紀念室”。當地同志在清理原來的墓基,挖出浮土時,曾看到露出了石板,證實了關于用石板拼的兩個水缸盛了李自成遺體的傳說。?用石制水缸盛殮李自成的遺體,把他就地安葬,反映了勞動人民對起義英雄的感情。但是李墓只是個土堆,牛豬踐踏,大雨沖刷,都可能毀壞它,而反動派也有隨時刨毀它的可能。于是,這一帶流行了這樣的傳說:誰家豬牛踐踏李墓,就不吉利;而能為李墓培土的人就會有吉祥降臨,如求子得子等。據說這里有幾戶農民,世代都曾為李墓培土。又有一條禁約:誰家的豬牛跑上李墓就罰誰培土。光緒續修《九宮山志》的纂修者,就因為聽到當地傳說,李墳“不可近”而悻悻地寫道:?史載張獻忠埋尸處,從草如棘,觸之輒成大癰。今土人傳李賊墓亦不可近。噫嘻!渡斷烏江(指項羽之敗),路窮狼谷(黃巢死于泰山虎狼谷);臺城赍恨,未懸侯景頭顱;鉅野包羞,競覆蚩尤肩髀;穢凈土而毒流泉,亦茲山之大不幸也!?此人由張獻忠墓不容人觸犯的記載??45?,結合通山農民關于李墓“不可近”的傳說,發了一通謬論,甚至咒罵李墓弄臟了凈土,流毒于山泉,照這樣說何不干脆刨平了事?但是事物是復雜的,地主階級固然仇視李自成,認為他的墳墓污染了山水,可是他們也要利用李墓作為“京觀”,以夸耀其鎮壓起義軍之“功”,警告勞動人民要以此為“鑒戒”。這當是為人民愛護的李墓,得以免遭反動派刨毀而保存下來的一個原因。?《荒書》記載了程九伯報“功”的經過,也值得參考:?自成獨自行至小月山牛跡嶺,會大雨,自成拉馬登嶺,山民程九伯者下與自成手搏,遂輾轉泥滓中,自成坐九伯臀下……九伯……甥金姓以鏟殺自成,不知其為闖賊也。武昌已隸大清總督,自成之親隨十八騎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縣,九伯不敢出認,縣官親入山,諭以所殺者:流賊李自成。獎其有功,九伯始往見總督,委九伯以德安府經歷。?關于清朝知縣得知李自成之死訊,是否是所謂逃散的李自成的從騎后來去省城首告的結果,姑置勿論。但是,說程九伯報“功”必在清朝正式在通山有效地行使政令之后,則是可信的??46?。?李自成正是發動和長期領導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的英雄。只是由于反動王朝對于農民起義和與有關起義以及歷史文獻的禁毀,和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學者、文人對農民革命的歪曲和攻擊,致使我們今天對李自成一生中許多可歌可泣的業績,不可能充分了解。因此關于李自成離陜南下后,堅持抗清斗爭直到最后在通山境內犧牲的經過,至今真相未明,而有些錯誤的記載和傳說,且曾廣泛流傳,以偽亂真,更有待于澄清。
本文就是通過調查和對有關文獻資料的搜輯、整理并比較研究,對這一較為復雜的問題作出考證和分析,提供學術界和廣大讀者參考,并請批評、指正。??1977年冬注釋:?1、2、29、吳偉業《綏寇紀略》?3、7、《東華錄》順治元年七月所載多爾袞、史可法互致兩書。?4、5、《東華錄》順治元年四月。?6、13、16、《國榷》卷101。?8、《清史稿?世祖紀》。?9、《東華錄》順治元年十月。?10、11、12、《東華錄》順治二年二月。?14、17、26、《平寇志》?15、《清世祖實錄》順治二年二月辛酉。?18、《國榷》卷102。?19、計六奇《明季南略》。?20、徐鼐《小腆紀年附考》。?21、《清世祖實錄》順治二年閏六月甲申。?22、40、《綏寇紀略》并見《小腆紀年附考》。?23、張岱《石匱書后集》。?24、戴笠《懷陵流寇始終錄》。?25、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未》。?27、《清世祖實錄》順治二年二月乙卯。?28、見所撰《我所理解的李自成》,1964年3月12日《羊城晚報》。?30、民初刊《湖北通志》引《鄖陽府志》。?31、《清史稿?尚可喜傳》。?32、《懷陵流寇始終錄》。夏燮《明通鑒?附編》同。又《小腆紀年附考》作:三月己丑(初六日),“闖賊逼明承天府!?33、同治《廣濟縣志》引《居業齋集》。?34、同上書,引《鴻蘆洲記》。?35、《永歷實錄》。?36、此記很短,附于《痛史》本《金陵紀略》之后,當系順治二年冬隨清貝勒克德渾攻湖廣的漢人所作。?37、題南沙三余氏(乾隆時人)撰。?38、《吳、耿、尚、孔四王合傳》。?39、40、《東華錄》順治元年九月甲辰。?41、民初刊《湖北通志》引。?42、蒙正發《三湘從事錄》附金永森文。?43、《東華錄》順治二年。?44、《綏寇紀略》:“以所掠散饑民,民多歸之,號為李公子仁義兵,傳聞者以為自成,不知有李巖也,”說明民間往往以李巖與自成為一人。?45、本顧山貞《客滇述》,并見《小腆紀年附考》等書。?46、縣志記大順軍入境后,“三月遂告蕩平”,是通山之隸清湖廣總督,當在七八月間。此時自成遺體已腐,但根據其左顱曾在開封中箭事即可以驗其真偽!妒瘏T書后集》:“截其首獻何騰蛟,驗之,左顱傷于鏃,始知為自成!北仨殢淖箫B受箭傷來驗證它是否真是李自成首級,這也說明縣官驗明所殺者是否是李自成的正身是幾個月以后的事;因為如果當時就報驗,那是可以從面型判斷真偽的。
(全文完)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149975.html
相關閱讀:明朝人的性觀念
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李之藻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