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晉察冀,晉,就是山西省;察,是察哈爾省,舊省名,首府是張家口;冀,就是河北省。晉察冀,就是這三個省交界的這一大片地方。
抗戰期間,晉察冀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像一把尖刀插向敵人的心臟,直接威脅北平、天津、保定、石家莊、太原、大同、張家口等敵人的戰略要點。有了它,就可以拖住敵人。
晉察冀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創建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父親聶榮臻的命運和晉察冀的命運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3000人扎進敵后
1937年9月24日,平型關戰斗打響的前一天,毛澤東發給八路軍總部的電報中說:"山西地方黨目前應以全力布置恒山、五臺、管涔三大山脈之游擊戰爭,而重點在五臺山脈。"10月20日,毛澤東又發電指出:敵占太原后,戰局將起極大極快之變化,第115師等部和八路軍總部有被敵隔斷的危險。因此,擬作以下部署:留115師獨立團在恒山、五臺山地區堅持游擊戰爭,115師主力轉移到汾河以西呂梁山脈;總部應該轉移至孝義、靈石地區。
根據毛澤東的這個電報精神,中央決定,父親聶榮臻留守五臺山地區,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隨他留下的部隊除了獨立團,還有騎兵營、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一部等,總共3000人。
對于父親來說,這是一次重要的轉折。在這以前,他一直跟隨在中央和毛主席身邊,帶的是主力部隊,打的是主攻?涩F在,他要孤懸敵后,獨當一面了。受命的當天夜里,他久久無法入睡。他本來早就不吸煙了,這時又把煙斗翻了出來,一個勁地吸。
后來我曾經問過有關人士,為什么當時要把我父親留下?對方說,你爸爸留下最合適了,他長期和林彪搭班子,資格老,威信高,沉著穩當;尤其是他素來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他留下,毛主席也放心。
太原城陷落了,各路人馬遠去了,在山西北部響了兩個月的隆隆炮聲停息了,日本鬼子占領了他們想占領的地方。父親他們留下來了,他的手下只有3000人,而他們的周圍全是正在勢頭上的日本鬼子。
我不知道父親是不是心里有底,在他生前,也沒有問過他這事。我只是看到很多材料上說,與主力分手后,他在五臺山上寫下了兩句話:"為保衛祖國而奮斗到底,誓與華北人民共存亡!"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一直關心著懸在敵后的父親和他的3000人馬。毛澤東當然清楚,如果這第一個敵后根據地創建順利,那么,就會極大地增強八路軍在別處創建根據地的信心,這就可以使毛澤東關于抗日戰爭的一系列戰略構想成為現實。
共產黨靠什么?靠人民。毛澤東在給父親的電報中說:"應該在統一戰線之原則下,放手發動群眾,擴大自己,征集給養,收編散兵……不靠國民黨發餉,而靠自己籌集供給之。"
"革命和尚"
五臺縣,是晉察冀根據地最早的立足點。軍區成立后,部隊沒地方住,只好住在五臺山的寺廟里。
五臺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那里有300多座廟宇,當時共有漢、蒙、藏、滿各族僧人1700多人。
父親回憶說:"對于這些和尚和喇嘛,我們很尊重他們,同他們相處得也很融洽。"
父親一直記得他第一次上五臺山的情景。五臺山佛教僧會會長、大法師然秀,得知聶司令要來看望出家人,特地組織了寺廟樂隊歡迎。12個僧人披著袈裟,分列兩行,鈸簫笙笛齊鳴,皮鼓小鑼輕敲,聲音幽雅動人。
父親高興地說:"真想不到,在這偏僻的山鄉,在這四面被敵人包圍的境地,還能聽到如此幽雅的音樂。"
父親親臨寺廟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和抗日救國綱領,加上八路軍進駐寺廟后,非常愛護文物古跡,對僧侶們態度十分友好,眾僧看在眼里,深受感動。
五臺山寺廟成立了由青年僧人組成的抗日自衛隊。他們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特定環境,積極以各種形式參加抗日,想方設法營救被日軍關押的八路軍和群眾,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拿起槍,勇敢地與日軍搏殺,在當時,僅菩薩頂的和尚就消滅日軍30多人,當地群眾稱贊五臺山的和尚為"革命和尚"。
以后,晉察冀軍區專門把這些和尚僧侶組織起來,建立了一支抗日自衛隊,人稱"和尚連"。
當年的"和尚連"里,有位法名叫禧鉅的小和尚,后來擔任了五臺山佛教協會的會長。2005年11月中旬,83歲的他到北京辦事,專門來到我家,說要看看他們的聶司令。他到父親的銅像前鞠躬致敬,還揮筆題寫了四個大字:"功德無量。"
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
抗日的火,在五臺點起來了。而父親決定到河北的阜平去,那里更靠近平漢路。平漢路兩側人口稠密,有利于發動群眾,擴大武裝,也有利于將來向富裕的冀中、冀東發展。
1937年11月18日,父親率領軍區領導機關抵達阜平縣城。從此,這里就成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區。
然而,父親他們剛到達阜平的第六天,日軍就集中了兩萬多兵力,沿平綏、平漢、正太、同蒲四條鐵路干線,分8路圍攻剛成立的晉察冀軍區。
父親指揮各路部隊迎敵,戰斗力強的"老"部隊機動使用,新組建的游擊隊利用敵人對地形不熟悉、戰線過長的弱點,拼命地襲擾他們的后方,破壞交通。一個月的時間里,父親指揮部隊接連打了幾個勝仗,斃傷日偽軍1000多人,敵人除了占領幾座縣城外,一無所獲,最后只得于12月下旬全線撤退。
這算是晉察冀軍區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反掃蕩。這個勝利正式宣告,父親他們在晉察冀山區站住了腳跟。
五臺山的抗戰烽火逐漸向四周蔓延,北平和天津這樣的大城市,也感受到了。
1937年參加洛川會議的時候,父親就特別注意到,毛主席一直強調,要充分發動群眾,廣泛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壯大我們的力量。父親說,他意識到:"那個時候,毛澤東同志已經想到了更長遠的目標,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以后,我們還要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只有爭取了群眾,擴大了武裝力量,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并為革命的深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臺分家"留給父親的人手少,父親做夢都想著自己能夠"撒豆成兵"。他對大家說:"沒有武裝,一切都談不上。現在我們只有用滾雪球的辦法來發展。"
后來晉察冀根據地武裝力量的發展形勢喜人,很快成立了4個軍分區,每個分區下轄3個團,另外還有數量眾多的游擊支隊。父親這個司令員腰桿子越來越粗了。
在晉察冀,有不少帶有地域色彩的部隊名稱,如"阜平營"、"回民支隊"、"靈壽營"、"平山團",等等。一看名字就知道這些部隊的成分。
收編雜色武裝,也是晉察冀武裝力量發展的一個方面。
父親后來回憶說:"我們創建根據地之初,大家常用這樣一句話形容雜色武裝之多之廣:'司令遍天下,主任賽牛毛'。幾個人,幾條槍聚在一起,就可以自稱司令。特別是河北省雜色武裝較多……僅北平到保定的鐵路兩側,就有十幾股較大的雜牌軍隊。我們不是八路軍嗎?他們也自稱是什么'七路軍'、'九路軍'、'十路軍',招牌比你還大。"
到1939年底,經收編、改造,各路雜色武裝基本上都銷聲匿跡,晉察冀頓時變得"干凈"了。
到抗日戰爭勝利時,晉察冀軍區的主力部隊發展到32萬余人,民兵發展到90余萬人,主力部隊擴大了100倍。
父親曾給邊區的部隊起過這樣一個名字,叫做"子弟兵"。民主人士李公樸先生來晉察冀考察之后,撰寫了《華北敵后——晉察冀》一書,書中熱情地稱頌道:"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兒子,堅決打鬼子的抗日部隊的兄弟,是在晉察冀生了根兒的抗日軍。"
后來,"人民子弟兵"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代名詞,沿用至今。
1938年6月,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來晉察冀之前,在延安,毛澤東專門同他談了話。毛澤東說:"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說,叫做《水滸傳》!端疂G傳》寫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五臺山就在晉察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19192.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