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的身世
鄭和,本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元朝統一云南戰爭后,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鄭和的成長
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秀光榮傳統和領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多次戰斗,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鄭"姓與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官監太監,由于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
成就事業的基礎
鄭和能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是有其獨特的機會和良好的條件的。作為燕王的親信與隨從,鄭和有機會廣泛接觸統治階級上層人物,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又由于他為人正直,能與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國家大事,并隨時向燕王學習政治、軍事及處理各類事物的謀略。跟隨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鄭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層。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尋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選時,首先想到的是鄭和。鄭和姿貌才智,在內侍當中無人可比,是領航遠洋的最佳人選。
非凡的個人才能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鄭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項偉大事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筑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才識。
從永樂初年起,鄭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轉向航海事業。在鄭和早期的航;顒又校嵑鸵言谘芯亢头治龊胶D、通曉牽星過洋航海術、熟通各式東西洋針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從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后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七次航行的規模之大,人數之多,組織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不僅顯示了明朝國家的強大,也充分證明了鄭和統帥千軍的才能。
鄭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馬和出生于云南昆陽州(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11歲明軍征云南。馬和父親馬哈只去世。馬和被擄入明營,遭閹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19歲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選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樂二年甲申)33歲馬和因戰功顯赫,獲成祖賜姓"鄭"的殊榮,從此改稱鄭和,并擢拔為內官監太監。
1405年(永樂三年乙酉)34歲奉成祖命,鄭和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
1407年(永樂五年丁亥)36歲回國后,立即與王景弘、侯顯等率船隊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永樂七年己丑)38歲九月又偕王景弘、費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樂十一年癸己)42歲偕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樂十五年丁酉)46歲鄭和率船隊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樂十九年辛丑)50歲偕王景弘、馬歡等人率船隊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辛亥)60歲鄭和偕王景弘、馬歡、費信、鞏珍等率船隊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癸丑)62歲鄭和于歸國途中,積勞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隊回國,宣宗賜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鄭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馬名和,云南昆陽(今晉寧)寶山鄉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賽典赤?贍思。⊿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來自中亞的色目貴族,是布哈剌國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為咸陽王;曾祖父伯顏(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書平章,曾祖母馬氏,祖父米的納哈只,祖母溫氏。
父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陽候,母溫氏。族人自稱咸陽世家。
米里金生馬三寶,襲封滇陽候1。馬姓是漢化的阿拉伯語“Mahmud”。馬三寶33歲時,因戰功御賜鄭姓,改名為和。
鄭和以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為嫡,名鄭文銘,字恩來,世襲錦衣千戶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鄭和后裔至今已傳21代。
15世紀初朝鮮所制的地圖《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顯示鄭和時代明朝及其藩屬國的世界觀
紀念鄭和下西洋
鄭和號
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鄭和號命名一艘訓練艦。
1994年臺灣海軍以鄭和號命名一艘仿美國"Perry"級所建造的成功級巡防艦。
2005年美國波音公司以鄭和號命名將首次環球飛行的波音777-200LR。
鄭和群礁
為了紀念航海家鄭和,南沙群島中有一群礁名為鄭和群礁。
中國航海節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為中國的航海節,并規定全國所有船舶鳴笛掛彩旗,以此紀念1405年的7月11日,鄭和首次下西洋。
書籍
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1905年至2005年的《鄭和下西洋研究文選》,有溫家寶總理題詞,以梁啟超1905年在《新民從報》發表的《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開始,共108篇論文。
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據多種明代手鈔本校注的馬歡著(萬明校注)《瀛涯勝覽》校注。
鄭和故居
鄭和收長兄之長子為嫡后,遷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為記念先祖,名之為“馬府”;馬府原有房屋72間,但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被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學家在南京太平公園(舊稱馬家花園)出土鄭和府第遺物,有龍泉窯瓷器、宜興紫砂、景德鎮青花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292173.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
明朝人的性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