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四十年前,沈從文下江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1976年8月,受唐山大地震影響,沈從文開始了他的人生中第三次"突然而來的大事"(第一次為小學畢業后的十五歲,忽被告知明早離家;第二次是抗戰,晚上八點學校開會,十點通知,明早七點離京),他與家人一起往南方暫居,當時隨行者有夫人張兆和、孫女沈紅、沈帆等。雖然南方天氣正是炎熱,但沈從文與家人再三權衡決定南下,他們一行于8月4日到達蘇州,當時計劃短居月余即回北京,沒想到一呆就是半年之久。

這半年時間里,沈從文開始真正了解江南文化,并走進了江南的山水和古物中去,繼續充實他的中國古代服飾和其他文物研究中,他的身心也得以有了短暫的休養。對于當時曾經接觸過沈從文的人來說,則是一種難忘的教益,他們中有的后來成長為文物研究學者、作家、書畫家等,四十年恍惚過去,再憶起往事更覺滄桑,難忘的是沈從文對江南文化的"一見如故"和深深眷戀。太湖東山、昆山錦溪、吳中?直、蘇州園林等地都留下了沈從文的足跡。在書信里,在他的研究著作中,這些江南地名也都隱約出現著,那是一段非常歲月里的慰藉,也是一段不可忽視的文化之旅。

九如巷,

永遠的欣慰之地

蘇州,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便寫在了沈從文的履歷中,那是他的愛之地,福之地,也是他曾經的勇敢和忐忑之地。因著特殊的情愫,他在困頓時,疲累時,總有意往江南去,每次去,也總有著新鮮的收獲。

早在1974年,沈從文就因為眼疾與夫人回到蘇州小住,真正做到了"不看書不寫字",當時他致信徐盈、彭子岡說到處看山石、看園子,滿眼翠綠,十分清靖。吃的湖鮮魚蝦,"有的超過了一生所吃數量",身體也健康很多。只是蚊子有些欺生,而當地人則很文明禮貌,"公共道德的水平,似比北京的就高得多。"

蘇州九如巷,張兆和的娘家所在,那是沈從文愛情見證的圣地,多少年走過來,沈從文每次到蘇州大部分會住在這里。這里住著"小五哥"張寰和一家,他會攝影,了解本地文化,早年他隨著沈二哥東奔西跑逃難,他的文學愛好多少也受了沈二哥的影響。他們一家,給予了沈從文一個貼心的休養場所,使得非難之時的沈從文在江南有個歇息之地。

1976年8月中旬,"文革"運動尚未完全收尾之時,沈從文從蘇州致信巴金,說8月4日老幼四人到達蘇州,暫住九如巷三號張寰和家中。北京住房受地震影響,文件圖書亂成一堆,估計九月中旬北方地震告一段落即謀北歸矣。到蘇州后得知好友左恭去世,為本年故去熟人第十五位。左恭曾在胡也頻、丁玲被捕后暗中協助多方營救。"良友之故,誠可傷也"。此時,沈從文更是感到時間緊迫,"我近一年來身體似乎大有好轉。只是迷到工作里。"他希望除了業已成型的《中國服飾資料》外,再來個八個專題一同送交給周恩來總理,作為個人的下一步四年計劃。這八個專題包括"球類競技的進展"、"馬技和百戲的進展"、"扇子的進展"、"獅子在中國"、"金銀加工工藝的進展"等,很多都是文物研究中的"空白點"。

此時,早年對沈從文文物研究關心過的領導人周恩來、康生都已經去世,"我的工作不免和過去搞創作一樣,可能又近于落了空"。但沈從文并未氣餒,他致信巴金說,即使已無人支持這個帶試探性的努力,"我也還是將爭這有限四五年最后生命來進行下去",即使公家不給支持,他自己給兩個助手出薪也還可以進行下去,直到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為止。因此,沈從文的南下,則有著別樣的悲壯的奮斗意義。"所以還想利用南來的機會,好好就申博、蘇、杭、南京等文物機構,進行一回有目的'學習二三月'計劃"。

九如巷位于蘇州古城中心點一處稍僻靜之地,張家大部分私立學校和住宅地塊已經被政府占用,只留下了一排小房子和狹窄院落,沈從文說即使是受地震影響下,也不會使人受傷。只是小院里有些炎熱,蚊子也很多。就在此時,張家原有房屋又面臨拆遷,即張兆和小時候曾住過的主要房屋,政府要拆建新樓,為此張寰和讓11歲的沈紅把二層原有建筑畫下來。沒想到沈紅畫得很是認真、傳神。沈從文還在這幅鉛筆畫下題跋:"涂涂抹抹,改了又畫,共四個下午才完成。兩次是在太陽下。正門上窗格有遺漏處,門前還有些應用器物未及添上。月拱門轉角處有一株齊檐桂花樹未及畫,二窗之間還有株大無花果樹未及畫。……"

沈從文在蘇州多次致信親友提及此事,他致信沈紅父母沈虎雛、張之佩夫婦:"去上海時,帶了她(沈紅)在蘇州作的一張鉛筆寫生畫,畫的是行將拆去的媽媽等小時住過的那個樓房,和右邊月拱門。樓房上下有十面窗子,窗門開關不一,正中又有個假洋式門,卷草裝飾和方楞柱子,半圓石階,連同瓦上種種,都畫得十分精細而準確。"為此,沈從文連同沈紅在此為他畫的一幅睡像圖一起帶到上海給美術家李宗津看,得到了很大的鼓勵,說讓她"隨心所由"畫下去,并要加入點幻想,進展會很快。沈從文還有意讓沈紅跟著助手王亞蓉學畫畫,并可以報考新設立的美術?啤V皇呛髞聿]有實施。當沈紅被轉移到蘇州附近的昆山陳墓(當時改名陳茂)鎮外婆家時,沈從文還致信鼓勵她,多畫些人物速寫,就地取材,畫一些鎮上的面貌。

江南唐宋彩塑,從保圣寺羅漢像辨起

實際上沈從文的略談一二長達數千言,尤其對于彩塑羅漢像,沈從文從多角度提出了幾點疑問,"目下保存彩塑,相傳為開元時楊惠之之名跡。系根據日人大村西崖著述而來。"首先是彩塑數目,根據報告說是十八羅漢,沈從文以為,羅漢或應真,直到唐末五代還只是十六位,"十八羅漢"名稱即出于宋人。所以如果是十八羅漢,證明或晚于唐;十六羅漢,唐代可能性多。再就是彩塑背景水紋,沈從文曾與陳從周會晤談及此,均認為非唐代之物,沈從文說曾在北宋人的繪畫中看到過類似的水紋,如李公麟的《九歌圖》。從歷史事實看,此塑若是出自與吳道子齊名的楊惠之之手,應該會在稍后會昌滅法毀佛中不存,而后來的相關記載中卻沒有提及。再有旁證,保圣寺之地址,所引資料多為南宋人筆記,并記載實為晚唐詩人陸龜蒙家宅前院一部分。在正殿楊塑左側石刻載有白蓮花寺官方所劃定地產范圍及廟產房間數,末有熙寧四年號,可知為當時所給,可知北宋時還用唐代"白蓮花寺"舊名。

沈從文還從保圣寺內一些零碎遺物闡述意見,如在正殿前右側的一段唐代六柱形經幢殘石,有中晚唐大中年月。并有幾行文字,不妨拓下研究,可能會解開該寺的興廢歷史。他還大膽推測,經幢應為唐開元時建立,因會昌毀佛而打毀,到大中時,恢復佛教信仰,經幢又被保存,不妨從材質分析,與其他同類經幢對比研究。在正殿前方右壁還有一個大碑,文字受侵蝕,但應該拓下研究,結合書丹篆額人姓名即立碑年月,此碑即或成于宋明,或有關于彩塑的年代問題透露。

綜合各種現有證據和史料,沈從文當時推測,此彩塑近五代時,彩塑背景水紋也近于五代北宋時畫風。如以陸龜蒙史料推斷,彩塑基本上可定為五代,"或且為五代時事,彩塑是五代作風,將更無可疑矣。"當時沈從文還給出了兩個研究附錄,以供當地文物人員參考研究,希望得出更具體的結論。

王道文

1976年11月,身在蘇州的沈從文曾先后三次到達水鄉小鎮?直,那里是沈從文好友葉圣陶的故里,但此時沈從文更專注于鎮上的重要文物保圣寺"十八羅漢",他在未帶資料的情況下,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并將報告告知當地文管部門。

保圣寺作為江南著名的千年古剎,據說始建于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寺內古物眾多,其中以"塑壁羅漢"為最,據說為唐代圣手楊惠之所摹。從民初以來,陸續有顧頡剛、蔡元培、馬敘倫等人的呼吁保護。1925年,日本東京大學美術史教授大村西崖看到了顧頡剛的文章后,于1926年專門前來實地考察,回國后著書《吳郡奇跡?塑壁殘影》,書中詳細記載了大殿內塑像、塑壁以及木結構建筑本身,判斷大殿木結構及塑壁、羅漢均為北宋遺物,為保圣寺留下了豐富的文字和影像資料。后來者多依據此本研究。沈從文到此時,該組塑像已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只是對此的研究尚未更深入地進行。

周孝華記得,當初陪著沈從文到?直后,他一直都在琢磨那些年代久遠的羅漢塑像,當地文物管理人員也很熱心向他請教,回來后他還去信表達看法。1976年11月中旬,沈從文致信?直文物管理人員王新:"這次南來,有幸和親友到?直參觀名塑,印象極好!性冎T事,因南來不帶圖書,盡就記憶所及,略談一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10830.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