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興起于宋元時期的戲曲,是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市井文化,而孔夫子是圣人,文人墨客斷然不能把圣人搬到戲臺上,讓其成為娛樂大眾的笑料。因而孔子的形象很少出現在戲臺上。
我國數百個傳統戲曲劇種中,表現孔子的作品極少。查遍宋元明清以來數以千計的劇目,只發現兩個:一個是明傳奇《麒麟記》,另一個是明清之際無名氏的傳奇《九曲珠》。何以反映孔子的戲曲如此之少?
興起于宋元時期的戲曲,是一種以娛樂為目的的市井文化,而孔夫子是圣人,文人墨客斷然不能把圣人搬到戲臺上,讓其成為娛樂大眾的笑料。因而孔子的形象很少出現在戲臺上。
到了清康熙初年,皇帝頒詔,禁止演孔子及諸賢,各地命官無不遵守。時有徐州知府,發現有優伶在戲臺上扮演孔子,“立拿班頭重懲之”。
所以,清代戲曲雖然勃興,但愛好戲曲的文人墨客卻多不敢用戲曲形式來表現這位至圣先師,以免有褻瀆孔圣人之嫌。至于優伶,懾于朝廷禁令,更不敢貿然扮演,這成了積習的規矩,一直沿襲下來。
本文摘自:《安徽日報農村版》2019年4月22日12版,作者:甄光俊,原題為:《孔子為何不入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10837.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