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中的其它一些食物,也多寓吉祥之意,表達人們對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元旦吃“膠牙餳”,這是一種飴糖,古漢語中“膠”與“固”相通,膠牙即固牙,俗傳吃了這種糖之后可以使牙齒牢固,不脫落。大約自漢代起,元旦期間大吃大喝已成風氣。據《漢官儀》和《后漢書·禮儀志》等書記載,漢制規定,每年元旦,群臣都要給皇帝朝賀,稱為“正朝”,皇帝便大擺筵席款待群臣,君臣飲宴歡度佳節。此后,在魏晉至唐,元旦朝賀,皇帝大宴群臣成為定制,如曹植《元會》詩中描寫三國魏時元旦賀宴會云:“初歲元祚,吉日惟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睍x時元旦朝賀皇帝時,皇帝要給百官增祿,每人賜醪酒二升。宴會上,“冠蓋云集,樽俎星陳。肴蒸多品,八珍代變。羽爵無算,窮樂極宴!碧拼鷮m廷元旦朝會不僅沿襲漢晉舊俗,而且由于天下一統,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元旦宮廷宴會自然成為曠代之舉。元旦之日,唐朝皇帝不僅要受漢族百官朝賀,而且來自遠方少數民族和附屬國的首領和使臣也來奉禮恭賀。因此,朝堂大殿筵席紛陳,鐘鼓喧天,絲竹震耳,歌舞升平,預祝新年國運亨通。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起源于漢代,但對元宵節的起源,自古以來即有幾種說法,其中一個主要的說法是,漢武帝采納方士謬忌的奏請,在甘泉宮中設立“太一神祀”,從正月十五黃昏開始,通宵達旦地在燈火中祭祀“太一”天神,從此形成了這天夜里張燈結彩的習俗。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中聚集觀燈的習俗又與之結合起來。這樣,正月十五燈火輝煌的活動,既有祭太一神的舊俗,又有燃燈禮佛的虔誠,成了一個獨具風采的傳統節日。漢唐時,元宵節并不是吃湯元,湯元始于宋代。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在這一天主要是喝豆粥,《荊楚歲時記》說:“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薄罢掳胍俗靼字喾焊!碧拼鷷r,人們在晚上觀燈之時,喜食一種粉果和焦(饣追),焦(饣追)是一種油炸的帶餡圓面點,焦(饣追)與湯圓的外形和內餡完全一樣,所以有人認為,焦(饣追)實為炸元宵,不過它是用面制作的。上述漢唐時的元宵節食俗,主要為一些小點心,宋代以后,元宵節的飲食就日益豐富起來。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15964.html
相關閱讀: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