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難解史上猶太人:為什么總是容易受攻擊迫害?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猶太人不是來自哪一個國家或屬于哪一種文化,而是來自許多的國家并屬于不同的文化。到達北美殖民地的首批猶太人,是所謂的瑟法底猶太人,他們此前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寄居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所處狀況與后世美籍猶太人所來自的德國、俄國或東歐地區的狀況比起來,是大不相同的。不管外人怎樣把他們混為一談,這些猶太人實際上是屬于不同的群落。他們至今也沒有完全融為一體。

今天,絕大多數的美國猶太人,都是1880~1920年間從俄國、波蘭以及其他東歐國家移美猶太人的后代。在那40年當中,曾有1/3的東歐猶太人遷到了美國。

盡管因寄居的國家不同而產生了文化上的斷裂。甚至內部在宗教理論和實踐上也存在著分歧,但是猶太人不僅供奉古代以色列的同一始祖,分享宗教信仰和歷史傳統的共同內核,而且作為少數種族,不管旅居何處,都曾有在不同程度上長期遭到異族敵視的悲慘經歷。其他種族是到美國才變成“少數”的,而猶太人在歐洲各國早就作為“少數”生活過幾百年了。

故土

在公元70年,當羅馬帝國的軍隊占領了巴勒斯坦時,古代猶太人就從自己的故土上被驅逐出來。從此開始流落異國他鄉,多少世紀以來一直散居歐洲各地,乃至遍及全球。

基督教在整個歐洲取代了多神信仰之后,猶太人變為歐洲大陸唯一不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故所到之處皆成“局外人”。這就使猶太人在基督教狂熱時期(比如十字軍東征)或宗教大恐怖時期(比如中世紀不時發生毀壞整個地區的災禍)處于自身難保的境地。十字軍穿過歐洲,向東討伐穆斯林人,沿途時常停下來屠殺所在地區的猶太人,當地的暴徒也趁火打劫。當毀滅性的災禍降臨歐洲時,好多人認為那是上帝發怒的征兆,祈望通過把他們當中的猶太人趕盡殺絕來求得上帝息怒。除了這些多少是直接偏見和恐懼所引發的動機外,當時也還有許多居心不良的人,企圖借助消滅猶太民族以撈取物質利益,因為猶太人被視為經濟上和宗教上的競爭對手或者是債主,殺死債主及其合法繼承人,這樣就用不著還債了。在那個時代,極端無知的平民百姓容易被老奸巨猾的政界、經濟界或宗教界的領導人所操縱,反猶太情緒就是這些領導人挑起的。在多少個世紀里,猶太人周期性地遭到迫害、屠殺或大批地從歐洲各國被驅趕出境。

在這些歷史慘劇的間歇期里,猶太人就委曲求全。設法在不同文化、社會和經濟環境的夾縫里尋求生存的機會。猶太人若想用武力來反抗,那無異于自取滅亡,因為在任何地方,他們在人數上都絕對寡不敵眾。受外族欺壓的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在其各自的國度里畢竟是人多勢眾,可以組織零星的暴動或進行地下恐怖活動,以對付征服者。外侮造就了愛爾蘭人和意大利人的斗爭精神,但對于處境截然不同的猶太人來說,外侮卻養成了他們逆來順受的心理,強調訴諸武力和暴行是徒勞的,認為在逆境中應當依靠自己的智慧、策略和韌性。當年猶太民族住在自己的祖國巴勒斯坦時,也曾經是個勇武善戰的民族,正如現代的以色列人民再次表現出來的那樣。但在他們散居異國他鄉的那些漫長的年代里,情況并非如此。

從許多方面來看,猶太人的地位在羅馬帝國早期的幾百年里,要比在帝國晚期衰落及中世紀歐洲興起的時候還要好些。早期羅馬帝國是個多神論和多元化的龐然大物,在相對寬容的帝國內部,各種各樣的種族和宗教群體能夠相安共處,猶太人只是其中一分子而已。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給羅馬帝國乃至整個西方文明注入一個重大褊狹因素的,正是猶太?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在古羅馬,許多宗教派別為表示相互敬重而舉行儀式或紀念活動是常見的事,但猶太人和基督徒誰也不參加這類活動。對他們來說,這樣做就意味著“偶像崇拜”。二者也都曾因政治上的分裂態度和行為而遭到羅馬帝國當局的懲罰,但這種懲罰并非后來盛行于中世紀和現代歐洲的那種意義上的宗教迫害。

基督教最終大獲全勝,成了羅馬帝國的國教。隨之而來的宗教偏執就表現為強迫人們皈依基督教,懲罰異端分子和不承認基督教為唯一正確信仰的懷疑分子。在羅馬帝國后期的宗教爭議中,基督徒之間相互殘殺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大大超過了帝國前期多神論時代因信仰而被處死的人數。猶太人也在這種宗教斗爭的大批受害者之列。隨著統一的基督教義?羅馬天主教?在西方牢固地確立起來,猶太人在信仰上作為僅存的主要少數派,已經備受孤立了。有關“偶像崇拜”的神學觀念,使基督徒不愿和多神論者妥協。這同一觀念也使猶太人不愿和基督徒妥協,反之亦然。

猶太人在宗教上持不同見解,而且態度之嚴肅在那個時代實在是罕見的。問題還不單如此。因為他們是在自己的祖國被侵占之后而淪落他鄉的,到哪個國家他們都是異族,帶著自己的文化,講不同的語言,穿不同的衣服,而且一般都住在單獨的村社或城鎮的一角。一言以蔽之,他們是身上貼了標簽的人,周圍那些無知而迷信的居民無論卷入什么樣的激情或恐懼之中,一遇風吹草動,便自然而然地把猶太人當成攻擊的靶子。更有甚者,通常被剝奪了擁有土地和進行其他許多經濟活動權利的猶太人,往往以充當中間人為業,譬如小商人和放債者,而從事這種行業的人,幾乎在普天下到處都是不受歡迎的人。在中間人行當比較突出的少數種族的地方?比如中國人在東南亞,東印度人在烏干達,或伊博人在尼日利亞。這個少數種族就會招致與之打交道的當地民眾的痛恨。猶太人就是從事這種行業的少數種族的典型例子。

猶太人得到的些許保護,實際上是上流人士(貴族、國王和教皇)賦予的。他們這樣做,與其說是出于人道主義考慮或正義感,不如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因為猶太人身懷有用的技藝,而且時常也很富有。在許多地方,他們干脆用金錢在當權人物的領地之內買下居住的特權。在統治集團內部,政治氣候一有變化,或遇上某個反復無常的當權者,猶太人花血本買來的安寧隨時都可能結束。即使他們在某個地方生活了好幾代人的時間,甚至幾個世紀的時間,猶太人也很少是當地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當地人通婚的情形也非常罕見。

猶太人通常住在一起,但是在幾個世紀內,隨著基督教的興起,他們是被迫這樣做的。1266年波蘭頒布一項詔書,規定猶太人“不得寓居基督徒之中,而需將其房舍建在州或鎮之隔離一隅,互為毗鄰”,而且這種隔離的角落“需以樹籬、圍墻或溝渠與基督徒的共同住地分割開來”。在不少國家里都有諸如此類的規定,從而逐漸演化出傳統的猶太人“集聚區”。這種集聚區四周建起高墻,大門晚間上鎖,這種情況延續了大約400年之久。

在歐洲的許多地方,猶太人離開其集聚區就無安全可言。根據各地存在的具體情況。他們也有可能在日間到集聚區之外謀生,有時會找到很賺錢的工作,偶爾也能遇到挺榮耀的差事,但他們的個人生活和社會交往卻都局限在集聚區之內。猶太人的社區是與世隔離并自理其政的實體,有自己的文化、法律和稅收。猶太人的文化及價值觀念滲透到每個人的心靈深處,不管是住在意大利、波蘭或法國,猶太人的身份永遠是猶太人。在這些同種繁殖的小天地里,遺傳上的惡果之一,就是在身心方面具有先天性缺陷的人特別多。

集聚區的生活方式排除了歐洲猶太人從事農業的可能性。他們在到達紐約及美國其他城市之前的好幾百年里,就已經都市化了。猶太人在屬他們最孤立的歐洲地區,基本上沒有受到文藝復興后現代思想潮流的熏陶,所以他們的文化依然是古老的鄉土文化。從東歐大批移居美國的猶太人,就具有這樣一種鄉土文化背景。

猶太人在歐洲各地的孤島上,相互之間也間或有聯絡。各家都竭力保持著猶太傳統,但基本上互不相擾。這就不可避免地使緩慢發生變化的猶太教和猶太文化在形式上因地而異,從而為后來各個不同的猶太部族來美后產生內部宗教歧見和糾紛埋下了種子。各式各樣的迫害所造成的難民,使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建立了國際聯系,由此形成了意第緒語,即一種夾雜著希伯來語和波蘭語的德國方言。

歐洲猶太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對知識的尊重和景仰。這里指的主要是宗教知識,有關猶太教法典的知識,以及對其意義和內涵的周密而細致的分析。母親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嫁給有學問的人,窮點也沒有關系。大多數移居美國的猶太人沒受過多少教育,許多人甚至是文盲,但他們卻和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猶太人還是熟練工人,也有很多是小商人、放債者,還有少數是大商人和銀行家。在某些國家里,猶太人當上了稅務員或其他政府官員和顧問。和政府掌權人物結成的聯盟,給某些猶太個別人士或團體提供了保護,但同時也招致政府的敵人對他們的怨恨,一旦當權政府被推翻,猶太人更易成為攻擊的對象。

歐洲猶太人的風尚,有好多后來在美國變成了傳家寶,其中包括清潔整齊、樂善好施以及極低的酗酒率。在私家室內安裝自來水尚不為世人所知的時代,公共澡堂是猶太人設立的一項設施。慈善事業是歐洲猶太人歷史悠久的宗教傳統,甚至身處貧困時期也是如此。所以,在美國那種富裕的境況中,大規模的慈善事業勢必成了猶太人的一個傳統。說來也怪,世人還總是認為猶太人個個都是吝嗇鬼和守財奴!在歐洲多數地區,在歷史上多數的時間里,周圍民眾對猶太人的怨恨,使他們一直處在危險的境地,所以,炫耀財富,甚或顯露出發家的跡象,對他們來說,都是十分愚蠢的行為。又因為要隨時準備好,一旦出事必須馬上逃跑,所以猶太人如果用平時的積蓄來購置衣服和家具擺設之類不宜隨身攜帶的大件物品,那是不明智的,明智的辦法是將財富變換為金銀首飾。和意大利人一樣,猶太人吃飯時也喝酒,但很少喝得醉醺醺的。喝得爛醉如泥,引起大聲喧嘩或魯莽行為,對于朝不保夕的歐洲猶太人來說,容易招致滔天大禍。

滄海桑田,時移俗易。世界跨入近代史后,對猶太人的諸多限制,有些就開始放松或被取消了。更加發達的商貿、工業和金融使得猶太人不再像在封建社會那樣落伍于時代了,同時也使他們在這些領域里所具備的技術和經驗顯得更加寶貴。英國、法國和荷蘭在18世紀先后賦予猶太人以政治權力。19世紀初,其他歐洲國家也開始取消對猶太人的法律歧視。法國對猶太人的政策,隨著拿破侖的征服而擴散開來,解放了歐洲各地的猶太民族,但拿破侖最終被擊敗,不少地方的猶太人又恢復到原來的處境,屠殺和驅趕再度發生。不過,猶太人的政治解放在歐洲各國的進展是不平衡的。1858年,一位猶太人破天荒地當選為英國議會的議員,但是直到1885年,意大利的最后一個猶太人集聚區才拆除。

凡對猶太人的限制有所放松的地方,比如西歐,文化和血統方面就呈現同化的趨勢,衣飾和發型上的區別也逐漸消失。猶太人開始使用所在國家的語言,并通曉其文學和哲學。猶太教本身更多地采納了基督教的表面儀式,諸如在祈禱的地方放置風琴,有唱詩班,窗戶上裝彩色玻璃,做禮拜由星期六改為星期天等。

此種改革的猶太教發端于德國,該國在對待猶太人方面,當時算是較為開明的一個國家。正統猶太教一直盛行于俄國和東歐,那里的猶太人仍處在與外界隔離并備受限制的地位。

在西方,明顯具有猶太血統的個別人士,也可以以非猶太教徒的身份生活在基督教徒之間。這在19世紀有3個著名的例子,他們是本杰明?迪斯雷利、大衛?李嘉圖和卡爾?馬克思。前文提到過第一位猶太教徒成為英國議會下院議員是在1858年,而李嘉圖早在1819年就進入議會了,迪斯雷利成為議員是在1837年。其實,李嘉圖和迪斯雷利根本沒有隱瞞自己的身份以“蒙混過關”,而是早就改信了基督教,是以基督教徒的身份參政的。同樣,馬克思也是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之子,受過路德派的洗禮,盡管他父母雙方的家庭都是猶太教教士出身。馬克思從不認為自己是猶太人,在談到猶太人時總是用第三人稱。

甚至對那些堅守猶太教信仰的人來說,在較為開明的西歐,這樣做也并不意味著與周圍的人有什么隔膜或就失去了國籍。他們可以被認為是具有猶太教信仰的法國人、德國人或荷蘭人。在東歐,堅持做一個猶太教徒,簡直就成了一個完全別具身份的人,具有不同形式的崇拜和衣飾。簡言之,西歐的猶太人和東歐的猶太人在19世紀大規模向美國移民時,二者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社會分歧,甚至存在著宗教分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2039.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