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與歐洲的火炮在什么時候拉開差距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最早發明火藥的中國在明代迎來了火器發展的鼎盛期。在明初,中國的銃炮等火器在世界上處于當然的一流地位。但好景不長,由于明廷的嚴格控制,以及和世界其他文明缺乏交流,很快明朝的火炮發展陷入了停滯,相當時間內沒有得到多少改進。而歐洲則因為其長期的技術積累,終于在世界進入近代的前夜,完成對中國火炮技術的反超。

也就是說,在近代歐洲人開拓到東亞之前,他們的火炮技術已經在中國之上了。

旗鼓相當的早期火炮

無論中國還是歐洲,早期的火炮都是樣貌十分簡陋的武器,稱之為傻大黑粗也不為過。從外形上看早期火炮常常呈直筒形或喇叭形,乍看上去很像一個大花瓶,外形不僅粗糙丑陋,性能也相當原始。從制炮的工藝來看,當時火炮的制造方法主要分為鍛造法和鑄造法兩類。

所謂鍛造法,是先煉成可鍛鐵,再把可鍛鐵打制成鐵板焊成圓筒形或用鐵板捶打結合制成的制炮方法。在歐洲,工匠們用這種方法制造小型火炮時。他們可以直接將鍛鐵條卷制成炮管。而在制造稍大一些火炮時,鍛鐵條的大小已經不足以直接卷成整個炮管了,于是炮匠們將鍛鐵條卷制成內管,之后再套上一層或者數層加固鐵環,接縫處用鉛填滿或者直接焊上,鐵環冷卻之后,就會緊緊纏繞著炮管。

鑄造法則用來制作較為巨大的火炮。首先需要使用干燥的楠木、杉木等林木制成炮模,安好炮模和模心后,將生鐵或銅合金放入澆注爐中。再用大火將其化為鐵水或銅水倒入模內,冷卻后去除模心和表面的模泥,炮身也就基本成型了。采用鑄造法制造大型火炮耗時很長,僅第一步制炮模就需要多達數月的時間,加上需要使用大量鐵料或銅料,若是大型火炮,制造成本很是高昂。

從材料的方面來說,鑄鐵本身是最差的,因為其質地相當脆,整體的強度進一步下降。用鑄鐵來制造火炮,從材料角度而言炸膛的風險是最高的。

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材料是青銅。其性能穩定,按照合適的比例調配制造出來的青銅炮強度很好,也就是俗稱的有韌性,可以承受火炮很高的膛壓。一直到18世紀,最好的火炮往往都是青銅制造。在海軍的艦船上,鐵容易生銹的問題非常嚴重,因此青銅炮更是受到廣泛歡迎。

只是從性能上如此宜人的青銅炮卻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青銅實在是太貴啦!

最初的火炮主要發射的是箭矢,隨后開始使用石彈。人們發現光滑的球形炮彈比巨型箭矢更有效。隨后,新的鉛彈開始流行,因為容易鑄造同樣受到歡迎。于是便形成了,一般小型火器多用鉛彈,大型火炮則石彈為多的局面。

因為火炮的不成熟,早期火炮給敵軍造成的實際殺傷是很有限的,更多只是以火炮發射時的巨響和煙霧給人造成的恐懼心理來打擊敵方士氣。

在中國難以找到的巨炮

15世紀開始,歐洲人越來越發掘出了火炮在攻城能力上的優越性。于是他們就搞出各類巨型攻城炮,這種火炮主要特征是特別大的口徑和相對較薄的炮壁,目的是把幾百公斤的石彈射出去砸在敵人的城墻上。

比如,鑄造于142019年的Faule Mette青銅巨炮,口徑670-800mm,能發射322-423公斤(710-933磅)的石彈。172019年,此炮將341公斤(752磅)的石彈射出了2442米(8012英尺)?上У氖谴伺谟1787年被回爐重熔,被鑄成了一堆輕型野戰炮。

著名的Dulle Griet大炮,15世紀前半葉制成,重16.4噸,總長4.98米,口徑640mm,炮彈重340公斤。

同樣著名的Mons Meg巨炮,1449年制成,口徑510mm,炮重6970公斤(15366磅),總長4.6m。

以上這些都是當年歐洲人制造出的巨無霸,他們基本都是用來攻城的。

1453年,面對君士坦丁堡可以說當時世界上最為堅固的城墻系統,奧斯曼人搬出了著名的巨無霸烏爾班巨炮,光炮彈就重達680公斤。除此之外,奧斯曼軍隊還帶著另外十多門大型火炮,也很可怕,其中兩門的炮彈分別重550公斤、360公斤,剩下的也多在90公斤到230公斤之間。在70門巨炮每天100到150發炮彈的重擊下,君士坦丁堡城墻逐漸分崩離析,多處受損。反復的殘酷拉鋸戰讓守軍的兵力和士氣逐漸消耗殆盡,終于城墻被轟出了數道缺口,1453年5月29日,號稱永不陷落的君士坦丁堡終于在奧斯曼軍隊發起的總攻下陷落。

相對而言,同時代的明朝人使用如斯巨炮的景象就難得一見了。明朝自制的火炮中,最大的只是一種叫大將軍炮的火炮。正德六年(1511)青銅大銃炮,長81cm,口徑22cm,重 348公斤,此炮可能與大將軍炮是同類,在明初已經算是重炮了。

大將軍炮重有五六百明斤(295公斤至354公斤)之間的,也有千斤左右的,后來用的多為縮水版,既有二百五六十明斤的(150公斤左右)。但就算是千斤級別的將軍炮,比起歐洲火炮來,也是小的可憐。

天壤之別的效果

既然在武器技術上已經有了巨大差距,那么歐洲和中國軍隊在遭遇敵軍要塞時的表現也就是天差地別了。當歐洲人開始逐步采用鐵制彈藥后的幾個世紀里,中國炮兵依然沒有擺脫石彈依賴。

1476年,歐洲著名的勃墾第公爵查理,率軍攻打位于今天瑞士山區的格拉松城堡。這座用石頭建造的堅固城堡,除了四周山地之外,還有還鄰近的河流屏衛,非常利于防守。公爵麾下的領地內包括了當時著名的制炮中心--列日。結果,防御森嚴的城堡,在一天內就被勃墾第軍隊的攻城炮攻破。幸存的守軍被全部屠殺殆盡。

一個多世紀后的1597年,6萬明朝和朝鮮聯軍將日軍圍困在位于今天韓國境內的蔚山。日軍只能在蔚山以東1公里外有一座小山上修建臨時工事。最外層的是土墻,土墻內則有三道以石頭砌成的石墻。在聯軍抵達前,這些工事不少還沒完工,唯一的好處就是地勢較高。

結果,明軍的大炮在攻克了外圍的土墻后,愣是無法撼動里面的石墻。雖然明軍攜帶了在古代勘稱海量的大將軍炮,但竟完全奈何石城不得。最后,久攻不克的明軍反而被增援的日軍包圍,倉皇撤退,死傷慘重。

說到這里,歐洲與中國的火炮差距,一目了然。而在這相隔的100多年里,歐洲的火炮技術仍舊在飛速前進中。最終,一個多世紀后的明朝,不得不學習一個多世紀前歐洲人開發的火炮。于是便出現了歐洲舊款,成為明朝新款的有趣局面。很多人認為這是明朝積極推進技術進步的象征,殊不知這樣巨大的差距在往后的日子里,只會是越拉越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1333984.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