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許昌漢魏遺風在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許昌,這是在東漢衰末之年和曹魏時期被稱為“許都”的地方。我從幼年時即知其大名,但直至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才腳踏實地來到這里,為了圓那不見其真顏總覺得有所缺失之夢。

農歷三月中旬,天氣晴好,煦陽普照,京廣路東側的中原大地四望平展,幾乎一色是麥田,幾許密蔥蔥,綠油油,麥苗兒已呈拔節趨勢,隨風勢微見俯仰。我平生從未見到如此大幅度、如此茂密的一無萎黃的麥田!

但也許與我此行的目的有關,我的思路陡然折轉成另一幅場景:距今一千八百年前有名的“許田射獵”的一幕。那個令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始則驚恐繼而憤懣不已的曹孟德精心安排的事件———可謂一次有恃無恐的僭越大演練;也是對那個行將就木的王朝的衛道者們無比痛心并深恨“漢賊”曹操的一次大撞擊。

不過,當年這一帶與今日的風貌并不盡同:據載那時這片數千平方公里的地面皆為森林,百獸出沒,正是一片天然可供狩獵的去處。今天的人們慨嘆生態之破壞,植被之減損,而歷史上許多時候或因人丁增長、屯田需要,不得不砍伐林木以開農田;或因城郭乃至帝都之興起,亟需清除荊棘以建宮殿屋宇、樓臺寺廟等等。如今許昌附近、京廣鐵路兩側就是。如漢魏時期的帝都故城;故城西南角的漢獻帝祭祀天地的毓秀臺;位于今之鄢陵陳曹村附近的射鹿臺;許昌城北蘇橋鄉石寨村旁的華佗墓;城東?水河畔的董貴妃墓;城南的伏皇后墓;附帶美麗傳說的張、潘二妃墓以及曹丕迫使漢獻帝劉協“禪位”的受禪臺等等。

這些故址,有的僅余土丘,有的尚存殘段,有的基本上已夷為平地,偶在犁耕時可現斷磚殘瓦。

我在毓秀臺上逗留的時間最“久”,卻也不過半個小時光景。這座高約15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的大土臺,縱然在漢末王氣沉落、經濟凋敗的情勢下,據說也是樓閣羅列、殿宇肅然的,孱弱的漢獻帝在許都慘淡的25年中每年都無例外地登臺祭天,仍幻想依靠他的虔誠而茍延殘喘,永保“漢祚”。我今天向四野望去,那昔日周長幾里許約五百畝見方的許都,仍有一段忽高忽低的城墻殘跡迷離在視線之中。

伏皇后墓掩映在青紗帳與叢樹之間,高大森然,頗見氣勢;董貴妃墓幾乎無甚標志,如果不是當地政府立牌示知,生人恐無從辨識,卻不知怎的,我的心不自覺地較比以前參觀乾陵和興平馬嵬坡貴妃墓更覺震撼。那二者雖然無比權貴或身前恩寵有加,但可能因古往今來人們說得太多不便再嚼,對我來說反而減了意趣,而此伏、董二墓皆為末代衰弱之君的配襯,卻也并非附主混吃混喝之輩或終日渾渾噩噩了無主意的器物。不論她們是出于維護正統之位還是出于反抗暴壓之激憤,也都有某些或顯或隱的舉動,因而被曹操方面殘酷虐殺并牽連無辜親子與族屬。

有趣的是,遠在幾十里外的受禪臺與這里的毓秀臺成為強烈的對照,獻帝劉協一年一度的祭拜是在臺上,而在二十幾年后卻在另一個臺下拜叩“篡位”的新皇帝曹丕,然后被貶“封”為山陽公,發到今河南省修武縣。但也有說,曹丕隨即派人躡其后盡皆誅滅。在我落腳的鄉政府院內,人們皆曰旁邊那高高的大土包就是獻帝陵寢。我登上“陵”頂,仍是硬硬的黃土而已。當初他若去了修武,死后肯定不會身返故地;如屬剛走不久中途被追殺,倒是有可能被草草埋在此處。不細辨也罷,反正是:下筆千言句號在,自慰兩漢四百年。

言及此,沉重嗎?不,也有值得稱道的生氣。這就是張潘古鎮桑樹林中發生的故事。原來獻帝劉協初被扶上帝位時,天下荒亂饑饉,一日過桑林遇張姓潘姓二村姑,見少年可憐,采桑椹濟之;待獻帝遷許都,仍心念此二女,遂迎彼至許,納為張、潘二妃。誰知二女“農性”不改,在都城內外教人植桑,因成茂林。可惜二妃二十幾歲上即因搭救落水農家少年而雙雙殞命,頗有點見義勇為的味道。只是當時的掌權者曹丞相未有任何嘉獎追贈之舉。幸而今日的張潘鎮即因二女而得名,足矣。

落魄皇帝納農家女子為妃,且二女不棄本色,終生鐘情于農桑。這也許是許昌漢魏遺事中的最大亮點和佳話。(文/石英)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03月22日第七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4168.html

相關閱讀: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