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江南社會經濟研究·六朝隋唐卷》
1984年七八月問,我有幸參加中國唐史學會組織的唐宋運河考察活動,歷時40余天,分別考察了浙東運河、江南運河、邗溝、通濟渠(亦稱汴渠)?疾礻犜诮K境內的考察活動,由吳江縣入境始,經蘇州、無錫、常州、丹陽、鎮江、南京、揚州、高郵、寶應、淮安、淮陰,由盱眙縣出境。唐宋古運河的很大一部分均在江蘇境內,因此考察時間長達18天。但是,在我們的考察成果集《運河訪古》一書中,還沒有來得及對江蘇境內的唐宋古運河作一整體的記述,這不能不說是件憾事。這里結合實地考察和歷史文獻資料,把一些粗淺的想法貢獻出來,一方面可以就正于方家,另方面也算是對我們《運河訪古》一書的補充。
一、江南運河的開鑿與變遷
江南運河開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當時以現在的蘇州為政治中心的吳國是春秋末期的強國之一。吳王夫差為了北伐齊國,和晉國爭霸中原,便在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在利用江、淮之間水道的基礎上,開鑿了一條運道邗溝。這是最早溝通長江與淮河的一條人工渠道。眾所周知,介于長江與錢塘江之間的太湖平原,是長江三角洲的主體部分,也是今天上海經濟區的主體部分。春秋時期的太湖平原,分布著遠比今天眾多的自然河流和湖泊,古時稱這里為“三江五湖”之區!队碡暋啡眨骸叭热,震澤底定!薄吨芏Y·職方氏》:“揚州藪曰具區,川曰三江!薄秶Z》子胥曰:“三江環之,民無所移!狈扼辉唬骸芭c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越絕書》曰:“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薄妒酚洝ふx》曰:“三江者,蘇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淞江,古笠澤江;一江東南上七十里至白峴湖,名曰上江,亦曰東江;一江東北下三百余里人海,亦曰婁江,于其分處號曰三江口。”就是指這里分布著以松江、婁江、東江以及太湖為代表的眾多河流和湖泊①。豐富的自然水系的存在,為水上交通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妒酚洝ず忧䲡份d:“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則用溉浸!比绨盐闹械摹扒币暈檫\河,可見至少到春秋之時,在太湖平原的三江五湖之間,已經出現了互相溝通的人工渠道。又根據《越絕書·吳地傳》的記載:“吳古故水道,出平門上郭池,入瀆,出巢湖;上歷地,過梅亭,入揚湖;出漁浦,人大江,奏廣陵!碑敃r吳國的都城在蘇州,平門即蘇州的北門;巢湖即漕湖;梅亭在今無錫;揚湖可能就是陽湖,在今無錫、常州之間,緊臨江南運河;漁浦即今江陰西利港;廣陵在今揚州市西北蜀崗上。據此,這條渠道應自今蘇州西北行,穿過漕湖,逆太伯瀆與今江南運河而上,再經陽湖北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于長江,以達揚州。循理而言,這條運道的開鑿理應早于邗溝的開鑿。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魯、周等國會盟黃池(今河南封丘),船隊可能就由這條運道由蘇州到達邗城,然后再經邗溝北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參見魏嵩山、王文楚《江南運河的形成及其演變過程》。
當時,太湖地區的南部為越國屬地,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吳、越之間,在利用自然水道的基礎上,亦已開有渠道以相溝通!对浇^書·吳地傳》載:“百尺瀆,奏江,吳以達糧!卑俪邽^,又名百尺浦,這條古運河是從蘇州向南,通過吳江、平望、嘉興、崇德,南下直達錢塘江邊,以轉運越國的糧食。公元前496年,吳伐越,戰于?李,吳師敗績,闔閭負傷而卒。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而欲興師伐越,越王勾踐先發制人,率先興師伐吳,夫差敗越兵于夫椒,又乘勝攻入越都,勾踐以余兵5000人保棲于會稽山。榜李位于嘉興縣南江南運河畔,夫椒位于蘇州太湖中。吳越之間進行的這兩次戰爭,顯然都利用了兩國之間已有的運道。過了十幾年,即到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踐又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吳國內部軍力空虛之機,舉兵攻吳。他一方面命大夫范蠡、后庸率師循海而逆入于淮,以絕吳王夫差歸路;另一方面,他親率中軍由海道溯松江“以襲吳,入其郛,焚其姑蘇,徙其大舟”①。越滅吳后,為了加強對吳地的控制,便在蘇州南開鑿了“通江陵道”。陵道就是陸道,在太湖水鄉,它也是挖土筑堤同時形成的河港,所以《越絕書·吳地傳》以“鑿”書之。這條通江陵道,實際上就是蘇州至吳淞江間運河的前身。
公元前334年,楚取越國浙西之地,春申君黃歇“城吳故墟,大內北瀆,四縱五橫”,在無錫湖郡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屯墾,并在惠山開鑿“西龍尾陵道”②,對今江南運河蘇州至無錫間的運道加以整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國語》卷一九,《吳語》。
②《越絕書·吳地傳》。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為了加強對東南地區政治、經濟的控制,于始皇三十七年(前210)開鑿丹徒曲阿。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潤州丹徒縣:“初,秦以其地有王氣,始皇遣赭衣三千人鑿破長隴,故名丹徒!庇值り柨h:“本舊云陽縣地,秦時望氣者云有王氣,故鑿之以敗其勢,截之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薄督贤ㄖ尽そ鹆曛尽芬草d:“始皇三十六年,東游至金陵,斷山疏淮,由江東丹徒,往會稽。丹徒故城在京峴山下,今其地名丹徒鎮!庇帧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辉滦兄猎茐,望祀虞舜于九嶷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正義》引《括地志》云,丹陽郡,故在潤州江寧縣東南五里,秦并天下,以為鄣郡也),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笨梢娗厥蓟嗜吣昴涎,由云夢順江而下至丹陽,然后再東行至浙江境!督贤ㄖ尽钒哑涫螺d于三十六年,實誤。丹徒在《禹貢》中屬揚州之域,春秋時屬吳,為朱方,吳亡屬越,越亡屬楚,更名谷陽。秦始皇三十七年令赭衣徒鑿丹徒后,始改名丹徒,屬會稽郡。根據《太平御覽》引《京口記》的記載,秦始皇在丹徒進行開鑿的地方為京峴山下東南之龍目湖,“始皇東游,觀地勢云,此有天子氣,使赭衣徒鑿湖中長岡使斷,因改為丹徒,令水北注江也!薄蹲x史方輿紀要》也記此事云:京峴山“城東五里,一名丹徒峴,相傳即秦時所鑿以泄王氣處,京口、京鎮皆因以名。《梁典》武帝望京峴,盤紆似龍,因掘二湖于山下,曰龍目湖,今堙!雹儆謸豆饩w丹陽縣志·山水篇》的記載:北岡在縣北18里練湖上,即秦時所鑿處,大夾岡在縣北25里,下臨運河。以上所引材料足證秦始皇時對今丹徒、丹陽一帶之崗隴進行過開鑿,這些地方正當江南運河所經。顯然,所謂鑿崗隴、泄天子氣應是一種附會的說法,但確與開河有關。武同舉認為:“秦始皇鑿京峴山南坑,疑即今鎮江東南新豐鎮上下之運河,南接丹陽界,即古大小夾岡!雹诓浑y看出,經過秦時的開鑿,今鎮江至丹陽的水道已經開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五,《鎮江府》。
②武同舉:《江蘇水利全書》卷二七,江南運河。
在太湖東南面,《越絕書·吳地傳》稱:“秦始皇造道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馬塘,湛以為陂,治陵水道,到錢唐越地,通浙江,秦始皇發會稽適戎卒治通陵高以南陵道,縣相屬!鼻赜扇h即春秋時?李(今浙江嘉興),錢唐縣在今杭州市西靈隱山下!傲晁馈笔情_河筑堤形成的水陸并行的通道。可見秦時,蘇州以南嘉興至杭州的渠道亦在開通,這是杭嘉運河的前身。
西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為了便于征調閩越貢賦,開始在吳江南北沼澤地帶開河100余里,南接杭嘉運河,基本上接通了蘇州至嘉興間的運道。
六朝時期,黃河流域頻經戰亂,北方人民大批遷徙南下,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南北人民的共同開發下,漢時還處于“地廣人稀”、“火耕而水耨”生產狀況低下的江南地區,到南朝時期則成為“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漁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①的富庶之區。其中江蘇南部的太湖流域和浙東地區更是經濟發展的中心地區。建康是當時六朝的政治中心和軍事要地,繁華的秦淮河畔,“貢使商旅,方舟萬計”②,城中“二十八萬戶,東西南北各四十里”③,如以每戶5口計,建康已有140萬人,成為當時南北方最大的城市。因此,加強政治中心建康與吳、會經濟中心的聯系,是勢所必然。根據《三國志·孫權傳》和《建康實錄》的記載:吳大帝赤烏八年(245),使校尉陳勛作屯田,發屯兵3萬,鑿句容中道,至云陽西城,以通吳、會船艦,號破崗瀆。由于毗鄰建康的江寧、句容、丹陽等地,地處寧鎮丘陵,崗陵起伏,因此破崗瀆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書》卷五四“史臣曰”。
②《宋書·五行志》。
③《太平寰宇記》卷九○引《金陵記》。
下設14埭,以節制水量,上7埭入延陵界(延陵鎮在丹陽縣西南,鎮西之云陽東西城,即破崗瀆所經之道),下7埭入江寧界。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也云:“破崗瀆在句容縣東南二十五里,至丹陽縣西南,六朝時轉輸運道也!币虼似茘彏^運河的修建,主要目的在于把吳、會地區豐富的糧食、手工業品和物資運往當時的首都建康,而避免長江的風濤之險。當時維持這條破崗瀆的附帶因素,是齊、梁二代帝王陵寢都在丹陽,王公大人四時去丹陽謁陵,可由破崗瀆的方山埭“乘舴艋自方山至云陽”①,不必再繞道京口。破崗瀆運河至梁時發生小小的變化。梁以太子名綱,乃廢破崗瀆,而開上容瀆。上容瀆在句容縣東南5里,頂上分流,一源東南流,30里16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26里5埭,注句容界,西流人秦淮。后至陳高祖即位,又堙上容瀆而重修破崗瀆。
當時雖然存在著破崗瀆運河,但京口至丹陽的水道仍然暢通。顧野王《輿地志》載:“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出京口,為水涸,奏請立埭,丁卯制可,因以為名。”②《南齊書·州郡志》也云:“丹徒水道,入通吳、會!笨梢娺@條丹徒水道,是一直貫通吳、會地區的。我們在這次對唐宋運河的實地考察中,看到常州市的唐宋古運河上至今還保留著的新坊橋,始建于梁大同元年,現存者雖為元代重建,但可以說明,六朝時常州的運河是暢通的。因此,南齊時人通吳、會的丹徒水道,實即吳破崗瀆東面的延長,是隋代江南運河的前驅。
隋煬帝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廣十余丈,使可通龍舟,并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③,即是在六朝時丹徒水道的基礎上,使之加寬加深,從而使江南運河成為我國東南地區連接長江與錢塘江的一條重要航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嘉定鎮江志》引《唐圖經》。
②《輿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引。
③《資治通鑒》卷一八一。
二、唐宋對江南運河的經營
隋朝開通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以后,由于隋朝享國短促,大運河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顯示。在繼隋而起的唐、五代、北宋時期,大運河在溝通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聯系上日益顯示其重要作用,特別是唐中期以后,北方經安史戰亂,藩鎮割據,生產遭受嚴重破壞,“戶版不籍于天府,稅賦不入于朝廷”,而江淮以南,則經過東晉、南朝以來300多年的開發,到這時已成為唐朝賦稅和漕糧最主要的供應地。權德輿說:“江東諸州,業在田畝,每一歲善熟,則旁資數道!x取所資,漕挽所出,軍國大計,仰于江淮!雹夙n愈也說:“當今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雹谡f明自唐中期起,我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南移了,“國家根本,仰給東南”③。因此,保持江南運河、里運河和汴河的通航,是統治階級確保漕運,進而鞏固其封建統治的重要任務。南宋建都臨安,保持江南運河的暢通,更無異保持其生命。因此,唐宋歷屆政府對江南運河的經營,可以說是不遺余力的。茲分述于下。
江南運河按其所經地形和水文條件,可分為北段、中段和南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權載之文集》卷四七,《論江淮水災》。
②《韓昌黎集》卷一九,《送陸歙州詩序》。
③《宋史·范相禹傳》。
北段自鎮江至望亭,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其中鎮江至丹陽,地勢最為高亢,多岡隴地區。運河水在這一段的流向亦以丹陽為分界。整個河段,一般汛期有江水內灌,以利舟航;冬春枯水時,長江水位低落,;妓坎蛔恪榱斯澲扑,維持運道水深,以利轉漕,歷史上曾在這一河段的南北兩端設堰(埭)閘,控制水量。堰閘的始創時期,文獻記載不詳,但鎮江城南的丁卯埭,至遲在晉代已經設置。到宋淳化(990)以前,這一河段運河上已設有京口、呂城、奔牛、望亭等4堰,分級蓄水,維持通航。這些堰閘,唐宋以來,各代均有興修,或改堰為閘,或廢閘復堰,至清末才逐漸毀壞。上述堰閘中,特別由于鎮江附近長江主泓道的變遷,運河人江口門經常受到江潮挾帶泥沙淤塞的威脅,因此運河的入江口門不得不經常變動。在歷史上,鎮江附近運河入江口共開鑿有5個,即丹徒口、諫壁口、甘露口、小京口和大京口①。隋代以前,運河的入江口在丹徒,對面濱江的為今揚州揚子橋,江面闊40里。后來由于揚子橋以南的江面積沙為洲,因其形狀如瓜,稱為瓜洲。唐開元以后,沙洲面積日廣,民居其上,漸為大江南北交通襟喉,這時江面已束狹為20余里。開元二十五年(737)時,齊瀚遷潤州刺史,以“州北隔江,舟行繞瓜步,回遠六十里,多風濤”②,便奏請于京口埭下直趨渡江20里,開伊婁河于揚州南瓜洲浦,長25里,即達揚子鎮,并立伊婁埭,官收其入,亦曰伊婁堰。說明開元后因揚州一側江濱沙洲的淤積,并與北岸連成一體,為減少漕船在江中迂回航行的風濤之險,運河在鎮江的入江口門已從丹徒口移至京口埭下。宋時,瓜洲渡口江面猶18里。清道光初年(1820年前后),江寬僅七八里,當時江岸直逼鎮江蒜山、北固山、象山腳下,金山、焦山均為江中孤島。但隨著長江主泓道的逐漸北徙,明末清初,瓜洲一帶江岸已開始受沖。據《瓜洲續志》記載,到道光十年(1830)以后,瓜洲城“逐年愈坍愈甚”,至光緒元年(1875)瓜洲全城淪人大江,居民移居舊城以北的四里埠,這就是今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參閱南京師院地理系《江蘇城市歷史地理》。
②武同舉:《江蘇水利全書》江南運河。
的瓜洲鎮。在此期間,鎮江一側江岸卻日益淤積,征潤洲東延,金山原在京口西北江心,至同治八年(1869),“漲沙直連南岸,山南竟不通舟楫”①。清末以來,金山沙涂繼續向東、向北淤漲,致使大京口和甘露口先后于20世紀30年代淤平,填筑成街道,小京口雖未完全淤平,但已不能正常通航。今日征潤州的北端已伸展到過去北岸瓜洲舊城,其東端形成的征潤新灘,已達焦山以東江面,逼近丹徒口外。因而今江南運河不得不改從諫壁鎮新運口入江,丹徒口僅能通過一般小型船隊。
對這一段運河經營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維持對練湖的疏浚。由于鎮丹運河段地勢高昂,河谷淺狹,給航運帶來一定困難。孫吳末年,曾對這段運河進行過修治,但終因“杜野(屬丹徒)、小辛(屬曲阿)間皆斬絕陵壟,功力艱辛”②,未能奏效。西晉惠帝時,陳敏據江東,令弟詣遏馬林溪,受高驪、長山84派之水,匯聚成湖,史稱練湖,又稱曲阿后湖,周40里,其功能主要為蓄水濟運。后晉陵內史張閩在東晉大興初所立曲阿新豐塘,與練湖地理相接,又灌田800余頃。這樣才使該段運河有了一個蓄水庫,所謂“泄湖水一寸,則為河一尺矣”③,既有利于航運的暢通,亦有利于灌溉農田。
然而,至唐代宗廣德、永泰中(763—766),由于沿湖強家筑堤,橫截14里,取湖地作田,致使湖面日窄,無處貯水,秋夏雨多,丹陽、延陵、金壇等縣良田八九千頃,常被淹沒;稍遇亢陽,近湖田苗無水灌溉。唐東都河南江淮等道轉運使劉晏、潤州刺史韋損重開丹陽之練湖,作斗門,以通灌溉,“自是河漕不涸”④。五代時,由于經過唐末兵亂之后,練湖斗門圮廢,南唐?元元年(937),知丹陽縣呂延楨又浚練湖,作斗門,以通灌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光緒丹徒縣志》卷一三,《川》。
②《太平御覽·吳志》。
③《宋史·河渠七》。
④《新唐書》卷五三,《食貨志》。
兩宋時期,尤其是南宋,對練湖的疏浚更為頻繁。如紹圣中(1094—1097),丹陽縣令蘇京募民重浚練湖,易置斗門十數。紹興七年(1137),兩浙轉運使向子?言:“鎮江府呂城、夾岡,形勢高仰,因春夏不雨,官漕艱勤!竦贪冻诮掠星值杳皼Q,故湖水不能潴蓄,舟楫不通,公私告病!家蚜畹り栔h朱穆等增置二斗門、一*[石+達],及修補堤防,盡復舊跡,庶為永久之得。”①乾道七年,以臣僚言“兵變以后,(練湖)多廢不治,堤岸圮闕,不能貯水;強家因而專利,耕以為田,遂致淤淀”,詔兩浙漕臣沈度專一措置修筑②。淳?初(1241)知鎮江府何元壽修復練湖,增高函幣達,又浚故渠,起閘之廢在京口者四、呂城者三,費逾90余萬緡。景定三年(1262)知丹陽縣趙必?修筑練湖岸埂斗門石磁。
唐宋以來,雖歷屆政府為確保漕運,屢下禁令不許占湖為田,但地方豪強依舊侵耕不止,至清順治九年(1652)“侵佃多至九千余畝”③,幾占全湖面積14000余畝的五分之三。因此巡按監察御史秦世楨疾呼“當革侵佃之田仍為湖,修筑埂閘涵洞,復其舊,庶上可濟運通漕,下可灌田救旱,此真東南第一水利”④。以后隨著近代鐵路交通的發展,漕運廢除,運河運輸漸漸失去重要地位,1927年遂于練湖北部開中心河一道,引上源諸溪自張官渡直接入運,練湖全被辟為農田。現今這里的國營練湖農場,是江蘇省水稻機械化農場之一,現有耕地21000畝,僅存的練湖400畝水面已辟為精養魚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宋史·河渠七》。
③④唐紹?:《江南運河年鑒》載秦世楨疏。
江南運河北段,除了不斷疏浚練湖以外,唐元和八年(813)常州刺史孟簡還重開古孟瀆,使江南運河在常州附近北通長江,“長四十一里,灌溉沃壤四千余頃”①。它經過歷代修浚,成為常州地區的重要運道之一。
江南運河的中段,從望亭至平望間,地夷而流緩。吳江平望、八坼問為運河全線最低一段,原為太湖泄水口段。唐代以前,現在的吳江縣南北為太湖水體所占據,不僅不通陸路,船只往來亦因波濤洶涌常遭覆溺。唐元和五年(810),蘇州刺史王仲舒“堤松江為路”②,筑成了數十里今江南運河的西堤,稱為吳江塘路。塘路解決了挽纖、驛運和航行的風濤之險,還對太湖地區的開發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在太湖的泄水口創建了著名的寶帶橋。寶帶橋又名長橋,53孔,為半圓形券式石拱橋,距蘇州約3公里,在江南運河西側澹臺湖口,相傳為刺史王仲舒捐寶帶資助所建,又因此橋形若長帶,故名寶帶橋或長橋,主要用作運河纖道的寶帶橋,橋面狹長而平坦,利于拉纖;同時為宣泄太湖等諸湖之水,中間3孔較高,便于過船,旁側50孔較低,利于泄水。五代十國時,這里是吳越王錢?的統治區域。錢?為了保境安民,發展生產,于天寶八年(915)置都水營田使主水事,募卒為部,號撩淺軍,治河筑堤,一路徑下吳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下淀水湖入海,既大力開浚了江南運河,又在太湖流域興修了很多堰閘等水利工程。北宋慶歷二年(1042),蘇州通判李禹卿又“堤太湖八十里,為渠,益漕運”③。這次修筑的長堤,于唐堤之東,成為運河的東堤。慶歷八年(1048),吳江知縣李問、縣尉王庭堅又在松江廣闊的出水口段構筑木橋,長千余尺,名利往橋,又名垂虹橋。元泰定二年(1325)改建成石橋,由72個拱券形橋孔組成,長500余米,蜿蜒如龍,這就是吳江長橋的前身,F因年久失修,橋孔已大部塌陷。經過這幾次修筑,把水波浩渺的太湖與湖東廣大水鄉隔開,使今蘇州南至平望間的運河面貌基本定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舊唐書·孟簡傳》。
②武同舉:《江蘇水利全書》卷三一太湖流域引《同治蘇州府志》、《乾隆吳江縣志》。
③《行水金鑒》運河水蘇州府注引《江南通志》。
江南運河南段,由杭州至嘉興,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隋唐時期,其水源主要取決于杭州西湖,湖水不足,則引錢塘江潮水補給。因此,對西湖的疏浚,并使其保有充足的水量,這對保證江南運河南段的水源是十分重要的。唐大歷年間(766—779),李泌任杭州刺史,“始導西湖,作六井,民以足用”①。長慶二年(822),著名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復浚西湖,引湖水北出杭州余杭門外,入于運河。五代梁開平四年(910),吳越王錢?在今杭州市候潮門外,始筑捍海塘。當時潮水晝夜沖激,錢謬采用夾板筑塘的方法,沿江100多里,均以巨木為棍柱,打下木樁六層,并在木樁中實以竹籠,竹籠中裝滿巨石,從而有效地阻擋了潮勢,“既而潮避錢塘,東擊西陵”,“堤岸既固,民居乃奠”。同時,錢?“置撩湖兵士千人”②,專用于西湖的疏浚清淤。又在今杭州上塘河南口挖茅山河,直通錢塘江,在引潮水口建龍山、浙江兩閘,以遏制咸潮的倒灌,既保證了運道的暢通,又防止了運道兩岸農田的斥鹵化。
北宋后期,龍山、浙江兩閘相繼崩廢,“撩湖兵”又廢除,“西湖日就堙塞,昔之水面,半為葑田”③。元?中,杭州知州蘇軾對西湖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他撤廢了湖中私圍的葑田,“以新舊菱蕩課利錢送錢唐縣收掌,謂之開湖司公使庫,以備逐年雇人開葑撩淺”④。并積葑草為堤,在湖中構筑了一條貫通南北的長堤,長5里余,夾道植柳,行人便之,這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史·河渠六》。
②④《宋史·河渠七》。
③《東坡全集·申三省起請開六條狀》。
長堤便是著名的“蘇公堤”。與此同時,他又征用士兵及民工1000多人,開?v貫杭州南北的茆山、鹽橋兩運河,引湖水改由杭州涌金門東入城中鹽橋河,又北出余杭門,東入上塘河;并置閘于茆山河,“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候潮平水清復開”,阻遏了潮沙進入鹽橋河,“自是公私舟船通利,三十年以來,開河未有若此深快者”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史·河渠七》。
南宋建都臨安,杭州在150多年中作為南宋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設有了迅速的發展?v橫交錯的街道和河渠,構成了杭州城市的整個布局。在當時的御街以東,是南北縱橫與御街平行的市河(又稱小河),市河以東,又有與之平行的鹽橋運河(又稱大河)。市河與鹽橋運河在清河坊以南溝通,向南直達江干的錢塘江,向北直接與江南運河和太湖流域的河網相溝通。市河北段又通過眾安橋與浣紗河相通,浣紗河又與西湖相連,引西湖水作為這些河渠的水源。為了保證城內河渠的暢通,南宋政府作了不懈的努力。如紹興九年(1139),“以張澄奏請,命臨安府招置廂軍兵士二百人,委錢唐縣尉兼領其事,專一浚湖”。又紹興十九年(1149),“守臣湯鵬舉,奏請重開”。又隆興二年(1164),守臣吳芾言:“城里運河,先已措置北梅家橋、仁和倉、斜橋三所作壩,取西湖六處水口,通流灌入!裼扔谕蓸虺峭獗0查l兩頭作壩,卻于竹車門河南開挖水道,車戽運水,引入保安門通流人城,遂自望仙橋以南開至都亭驛橋,可以通澈積水,以備緩急,計用工四萬!弊嗌蠌闹。又乾道四年(1168),守臣周淙出公帑錢招集游民開浚城內外河,疏通淤塞,人以治辦稱之。又淳熙二年(1175),兩浙漕臣趙?老言:“臨安府長安閘至許村巡檢司一帶,漕河淺澀,請出錢米,發兩岸人戶出力開浚!庇盅裕骸坝谕ń瓨蛑冒彘l,遇城中河水淺涸,啟板納潮,繼即下板,固護水勢,不得通舟;若河水不乏,即收閘板,聽舟楫往還為便!庇执疚跏哪(1187)七月不雨,臣僚言:“竊見奉口至北新橋三十六里,斷港絕潢,莫此為甚。今宜開浚,使通客船,以平轂直!弊嗌蠌闹。
從上所引可見江南運河由蘇州、嘉興西南來,直達杭州城內,兼通錢塘江,南宋為保持這條運道的暢通,作了很大努力,這也說明南宋以此運河為生命線,亦猶北宋之重視汴河也。
及元至正間(1341—1368),由于杭州以南江岸繼續向外淤漲,運河遂與錢塘江隔絕,上塘運河益加淺涸,重又對下塘運河進行修治②,“自五林港口開浚至北新橋,又直江漲橋,廣二十余丈,遂成大河”③,從而形成現今杭州市內之運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上引文均見《宋史·河渠七》。
②江南運河至杭州拱宸橋后分二支:一支經寶慶橋至德勝壩;一支經大關橋、江漲橋、華光橋,也到德勝壩。過壩以后為上塘河,水位較高,最后通到城河。
③《光緒杭州府志》卷五三,《水利》。
三、里運河的開鑿與歷史變遷
里運河從蘇北淮陰市的清江大閘至長江邊的瓜州,長175公里,上接中運河,縱貫江淮平原,它是在古邗溝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邗溝又名渠水、中瀆水、山陽溝。春秋以前,長江與淮河之間沒有人工渠道,因此《尚書·禹貢》曰:“揚州貢道,沿于江海,達于淮泗!贝呵飼r,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在貫通江南運道的同時,利用長江、淮河之間的自然水系,開鑿了一條人工渠道——邗溝。《左傳》載,哀公九年(公元前486)秋,吳城邗,溝通江淮。杜預注曰:于邗溝筑城穿溝,東北通射陽湖,西北至末口人淮,通糧道也,今廣陵韓江是。邗城是揚州最早的古城,它位于今揚州西北的蜀崗上④,因為夫差在城下開鑿了溝通江、淮的人工運道,故名邗溝。邗溝的具體走向,酈道元《水經·淮水注》曰:“(淮陽)縣有中瀆水,首受江于廣陵郡之江都縣,縣城臨江,應劭《地理風俗記》曰:縣為一都之會,故曰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三載:“城在州之西四單蜀崗上。”
都也!魠菍⒎R,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溝,謂之韓江,亦曰韓溟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地理志》所謂筑水也,西北至末口入淮!庇衷唬骸爸袨^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二湖東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間,下注樊梁湖,舊道東北出,至博芝、射陽二湖,西北出夾耶,乃至山陽矣!雹
春秋以前,這里江面遼闊,北抵蜀崗腳下,南抵北固山麓,呈喇叭形向外展開,平緩順直的蜀崗邊緣線就是長江河口侵蝕的岸線,蜀崗之下廣闊肥沃的沖積平原的形成,是與長江江口不斷向東延伸與邊灘發展的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長江水道在這里曾經歷過“曲江”、“小江”、“夾江”等幾個階段的歷史變遷②。小江是隋唐之際的長江水道,小江水道的北岸線,就在今揚州市南九公里的施家橋附近向東西伸展,位于這一線的揚子津為面臨長江的重要渡口,隋煬帝曾在此建臨江宮。位于蜀崗上的邗城,其西南角就瀕臨長江。邗溝從邗城的西南角起,屈曲從城的東南角東流,至今灣頭鎮又折向北流,經武廣湖(一作武安湖,即今邵伯湖)、陸陽湖(今名淥洋湖,在江都縣北,高郵縣南)二湖之間,北入樊梁湖(今名高郵湖,在高郵縣西北)轉向東北入博芝湖(在寶應縣東南)、射陽湖(即今寶應、淮安二縣東界之射陽湖,據《太平寰宇記》載,湖周達300多里,面積遠較今天為大),又折向西北,至末口(今淮安城北五里北神堰)入淮?梢,邗溝是利用當時存在的一些主要湖泊連綴而成的,為遷就博芝、射陽二湖,遂向東北繞了一個大彎子。當時江淮間地勢是江高淮低!稘h書·地理志》:江都縣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人湖。因此邗溝是以江水為源,由南而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王國維:《水經注!肪砣。
②朱江:《從文物發現情況來看揚州古代的地理變遷》,載《南京博物院集刊》1981年第3期。
順流而下。射陽湖以北人淮河道,則以射陽湖為水源。后人于邗溝入淮的末口設北神堰,“以淮水低,溝水高,防其泄也。舟行度堰始入淮,亦號平水堰”①。由于邗溝在樊梁湖以上向東北繞道,且又有博芝、射陽二湖風浪之險,隨著水運的發展,必然要求避彎取直,因此東漢建安初,廣陵太守陳登鑒于“淮湖紆遠,水陸異路,山陽不通”,乃“穿溝,更鑿馬瀨百里渡湖”②,馬瀨即白馬湖。劉文淇《揚州水道記》論中瀆水建安改道事甚詳,我認為是可信的。建安初,陳登主持開鑿的工程,是從樊梁湖北口,穿渠至津湖(即界首湖,在今寶應縣治南),再從津湖北鑿渠百里通白馬湖(在今寶應縣西北),直至山陽末口入淮。這是歷史上對邗溝運渠的首次改建工程。經過陳登這次大規模的開鑿,形成了一條比較端直的新運道,史稱邗溝西道。春秋時吳王夫差開鑿的遷就博芝、射陽二湖的舊運道,稱為邗溝東道。邗溝西道與今天的里運河大體一致。魏文帝黃初六年(225)八月:“帝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如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余萬,旌旗數百里,有渡江之志。吳人嚴兵固守。時天寒,冰,舟不得入江!鞖w!,到精湖(即津湖),水稍盡,盡留舟付(蔣)濟。船連延在數百里中,濟更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胡三省注,以草裹土,筑成及鎮水也!度龂炯狻房蛋l祥注曰:豚音墩,土豚,土墩也),遏斷湖水,皆引后船,一時開遏入淮中,乃得還!雹鄄茇н@次率舟師,循渦水入淮水,然后至廣陵臨江觀兵,來回走的大概都是邗溝西道。南下是八月,運渠中水量較大,返回是十月,到津湖、白馬湖時,由于水量小,舟船又綿延數百里,行船十分艱難,于是蔣濟在湖內作土墩四五道,遏斷湖水,分批引船遏入淮河,才得以返回。建安時邗溝新道雖開,但舊道仍未廢棄,樊梁、博芝亦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二,淮安府。
②《水經注!肪砣,淮水。
③《通燎》卷七○,文帝黃初六年。
通水,且因白馬湖直達山陽之邗溝西道通塞不常,因此有時甚至還要繞道射陽湖。晉安帝時,謝靈運作西征賦:“發津潭而迥邁,逗白馬以憩齡,貫射陽而望邗溝,濟通淮而薄甬城!庇卸喊遵R貫射陽句,可知直達水澀,故須繞道。南宋孝宗時(1163—1189),樓鑰作《北行日錄》,有“過寶應黃浦及平河橋”。黃浦為白馬入射陽之要口,平河橋即平橋,在黃浦北20里,北距山陽城40里,樓鑰舟行過平橋,即是由白馬直達山陽之道。光宗時(1190—1194),直達之道又澀,故楊萬里有順風過射陽湖詩曰:“都梁(盱眙有都梁山)三日雪沒屋,小船行水如行陸,山陽一朝帆遇風,大船行水如行空。昨天牽夫凍得泣,買蘆燎火蘆自濕,朝來牽夫皆上船,收纜脫巾篷底眠。樓船忽然生兩翼,橫飛直過陽侯國,千村一抹片子時,四岸人家眼中失。似聞咫尺是揚州,更數寶應兼高郵,青天萬里當競渡,不堪回首都梁路!雹倏梢娔纤螘r由淮至寶應者猶過射陽湖也。
建安以后,對邗溝西道進一步實施改道的,有西晉永興時(304—306)割據江東的陳敏②。他所從事的邗溝西道的改建工程,是從樊梁湖北口到津湖的局部工程,“下注津湖徑渡,渡十二里,方達津湖北口”。
東晉時,為加強對今蘇北江淮地區的控制,改善江、淮問的水運條件,曾對邗溝進行過多次整治。一是改建引江水口。邗溝引江水口,原在江都故城南。東晉“永和中,江都水斷,其水上承歐陽引江人埭,六十里至廣陵城”③。這是由于沙洲淤漲,江勢南趨,造成水口堙塞。因此,為了解決邗溝水源,便改由江都城西的歐陽埭引水,并開河60里,至廣陵與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引自《揚州水道記》卷一,江都運河。
②引自《揚州水道記》卷三。
③《水經注》記其事云:“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風,陳敏固穿樊粟湖北口,下至津湖徑渡,渡十二里,方達北口,直至夾耶!笨贾T史實,以事系年,“永和”應為“永興”之誤。
溝相接。二是興寧中(363—365),“復以津湖多風,又自湖之南北口沿東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①。這是在津湖東岸開渠二十里,以避開津湖的風浪之險,“自后行者不復由湖”②。三是在邗溝南段,建有多處堰埭,使之逐步渠化。上述引江口有歐陽埭,江都召伯鎮附近有東晉太元七年(385)謝安筑的召伯埭(兼有灌溉之利)。東晉末年,在召伯埭南面20里建有秦梁埭,北面30里有統梁埭③。邗溝南段已完全由人工控制。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夏四月,“于揚州開山陽瀆,以通運”④。隋文帝于揚州所開之山陽瀆,由茱萸灣至宜陵鎮,達樊漢,人高郵、寶應山陽河,以達于射陽湖,實際上是把吳王劉濞所開的自茱萸灣至海陵倉的運鹽運河開浚,作為里河,以達射陽湖,以便蒙蔽陳人,為其伐陳做準備⑤。煬帝大業元年(605),又發淮南諸州郡丁夫10余萬,開邗溝,自山陽淮至于揚子入江,300余里,水面闊40步⑥。煬帝所開之邗溝,《揚州水道記》把它說成即是文帝所開自茱萸灣至宜陵樊汊之山陽瀆,即邗溝東道。而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云:古邗溝多迂曲,隋大業中開邗溝,為后世運道直徑之始。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也云:大業元年,以邗溝水道屈曲,發民浚治,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40步。南宋以來,運道皆由此⑦。武同舉也認為:“以今道里計之,《大業雜記》明言三百余里,與西道適合,若為東道,則不止三百余里矣。二顧之說,似為可據!雹嘁虼藷鬯_之邗溝,即為建安所改之邗溝西道。以后江、淮間運道即自揚州向北直達淮安,不再向東繞道。清代學者劉寶楠在《寶應圖經》一書中論述邗溝開成后至清代共經歷12次變遷。以上就是邗溝經行路線,在唐宋以前橫向變遷的大致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③《水經注!肪砣,淮水。
④《太平御覽》卷七三堰埭條引《述征記》。
⑤《隋書·高祖本紀》。
⑥劉文淇:《揚州水道記》卷一。
⑦《行水金鑒》引《大業雜記》。
⑧武同舉:《江蘇水利全書》,江北運河。
邗溝縱向的變遷,首先是運道的向南延伸,這就是唐代伊婁河的開鑿。由于海岸線的東移,長江水道的變化,蜀崗下的河口沙壩逐漸淤積成平原。從春秋至隋,邗溝的南口已從蜀崗上的邗城,南移至江都揚子津。至唐中期,于晉代已開始顯露出江面的沙洲,即瓜洲已相當大了,并逐漸與長江北岸陸連。開元二十五年(737),潤州刺史齊瀚在瓜洲上開伊婁河,長25里,于是揚子津渡口廢棄。伊婁河又名新河,亦稱瓜洲運河,李白有詩贊日:“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生人,天地同朽滅!雹傥覀冊趯嵉乜疾熘,考察了位于高曼寺隔河對岸的三汊河口!肚〗伎h志》曰:“三汊河,江都、儀征、瓜洲至此,水分三支,故名!庇纱四狭髦凉现奕腴L江的古運河,即唐開元間開鑿的伊婁河。
其次是邗溝北端的延伸。邗溝由末口入淮后,西行有山陽灣之險,水勢迅急,不利航運。宋太宗雍熙中(984—987),淮南轉運使劉蟠“議開沙河,以避淮水之險,未克而受代,喬維岳繼之,開河自楚州至淮陰,凡六十里,舟行便之”②。這條沙河運河自楚州末口至淮陰磨盤口,把邗溝北口由楚州延伸到淮陰人淮。邗溝至淮陰入淮后,進入唐宋汴渠,利用的是淮河天然水道,仍有風濤之險。宋仁宗時,“發運使許元自淮陰開新河,屬之洪澤,避長淮之險,凡四十九里。久之淺澀”③。后馬仲甫為發運使,“鑿洪澤渠六十里,漕者便之”④。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又命發運使蔣之奇、都水監丞陳?甫調民夫10萬開龜山運河,長57里。它自汴、淮交會口的龜山南麓起,屈經東麓,又東北行,經老子山,又東北至洪澤鎮,與洪澤運河相接。這樣,從淮陰(清口)至汴河口有了一條與淮河平行的復渠,它以淮水為水源,但漕船卻可避免淮水的風濤之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白:《瓜洲新河餞族叔舍人賁詩》。
②③《宋史·河渠志》。
④《宋史·馬仲甫傳》。
其三,邗溝中段平津堰的修筑與引江濟運。唐憲宗元和三年,李吉甫為淮南節度使,在高郵筑平津堰,灌溉千頃①。這條平津堰一直到寶應,宋代即在平津堰遺址上修建了一條土堤,把運河航道與高郵湖分開,以利漕運,并在沿堤設置閘門,控制運河水位,“泄有余,防不足”,是為宋代以來的運河西堤。唐敬宗寶歷二年(826),揚州江都縣漕渠淺,輸不及期,鹽鐵使王播自七里港引渠,東注官河,以便漕運②!稉P州水道記》云:七里港在唐江都縣城東南10里,通揚子江,蓋引江濟運也。邗溝原經邗城之下,唐時仍流經揚州城內,時稱“官河”。但其后由于濱江平原成長,江岸向南推進及江中沙洲發育,江潮難入城內官河,不能行舟。寶歷二年,王播自城南閶門七里港開河引江水東行,屈曲取禪智寺橋,通舊官河出茱萸灣,長19里。這是漕河始由閶門外、“不復由城內舊官河”的開始。
上述就是里運河在唐宋以前及唐宋時期歷史變遷的大致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唐書·李吉甫傳》。
②《新唐書·地理志》。
四、唐宋運河的歷史作用
人工運河既然是為著一定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而開鑿的,那么反過來,運河開鑿以后,必然會對經濟、文化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用。在局部地區內開鑿的人工河道,對局部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跨流域的運河系統形成以后,必然會對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全局的巨大的作用和影響。我國的運河系統是在隋朝形成的,如果說隋朝開通以長安、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以后,由于享國短暫,大運河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顯示,那么,在繼隋而起的唐、五代、北宋時期,大運河對促進經濟、文化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就是十分明顯的了。概括起來,大致有三點。
(一)溝通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系,有利于統一局面的鞏固
春秋戰國時期,在生產力發展,諸侯割據稱雄、爭霸的基礎上,全國范圍內已開始形成若干個初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中心,其中吳越地區是以太湖流域為中心圈向外輻射的,因此吳越間在天然水道的基礎上,早就開有人工渠道,加以溝通。后來吳國要北上與齊、晉爭霸,又開鑿了溝通江、淮的邗溝。秦漢時期在全國出現了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漢的政治、經濟中心在黃河流域。西漢初年的諸侯王劉濞,都廣陵,在其封國內,除維持原有的邗溝以外,又加開了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溪的運河(即現在蘇北通揚運河的一部分),以作運鹽之用①。這兩條運河,對于當時蘇北地區江、淮之間的運輸、灌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當時的吳國經濟基礎十分雄厚,“吳有鄣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益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②。漢初“七國之亂”為首者即吳王劉濞。但是江淮流域與黃河流域比起來,顯然還是落后的,而且運河還沒有能夠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兩大經濟、文化中心溝通起來,因此還不能在全國經濟上發揮重要影響,吳王劉濞的反叛中央也不得人心,吳楚“七國之亂”終于很快遭到了失敗。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移到了建康,但三吳仍是南方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為了把政治、文化中心的建康與三吳經濟中心聯系起來,孫吳在江南舊有河道的基礎上,開鑿了破崗瀆運河,使之直通三吳。這條破崗瀆運河(梁時又改開上容瀆),直至南朝結束,一直維持不廢。公元589年,隋文帝滅掉了南方的陳,重新統一了全國,結束了近3個世紀南北對峙的局面。煬帝繼位后,適應大一統帝國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而使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南北兩大經濟、文化中心互相溝通起來,并使之趨向平衡,造成了經濟基礎更為廣大的隋唐帝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見朱?《中國運河史資料選輯》。
②《史記·吳王濞列傳》。
(二)大運河在溝通唐宋帝國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聯系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唐宋帝國的政治中心,仍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但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已從黃河流域逐漸南移長江流域了。特別是唐中期以后,北方經安史戰亂,藩鎮割據,生產遭受嚴重破壞。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自六朝以來,一直處于相對和平安定的環境之中,因此在原有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經過隋、唐兩代的進一步開發,江南地區的經濟又有了長足的進步,人口也大大增加。茲以《隋書·地理志》所載江南各郡戶口與《新唐書·地理志》所載江南各郡戶口對照如下。
《隋書·地理志》所載江南各郡戶口:丹陽郡,3縣,24125戶;宣城郡,6縣,19979戶;毗陵郡,4縣,17599戶;吳郡,5縣,l8377戶;會稽郡,4縣,20271戶;余杭郡,6縣,15380戶;新安郡,3縣,6164戶。以上合計7郡,31縣,121895戶。
《新唐書·地理志》所載江南各郡戶口:常州(晉陵郡),5縣,l02633戶,690673人;潤州(丹陽郡),4縣,升州(江寧郡),4縣,102023戶,662706人;蘇州(吳郡),7縣,76421戶,632650人;湖州(吳興郡),5縣,73306戶,477698人;杭州(余杭郡),8縣,86258戶,585963人;越州(會稽郡),7縣,90279戶,529589人;宣州(宣城郡),8縣,121204戶,884985人;歙州(新安郡),6縣,38320戶,269109人。以上合計9州,54縣,690444戶,4733373人。
按以上隋代7郡與唐代9州的地理范圍基本相同,但在隋煬帝時尚不過121000多戶,而到唐天寶年間,戶口猛增至69萬余戶、473萬多人,這表明,隋唐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有了迅速的發展。
其次是江淮之間的淮南地區也在隋唐安定的條件下迅速發展起來,成為與江南同樣重要的經濟中心。地處江淮流域的淮河南北地區,地勢平坦,河流眾多,東漢末年以來,北方南遷人口也首先到達這里,因而具備著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但是在六朝時期,這里又是南北割據政權互相爭奪和進行戰爭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到了隋唐時期,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排除了,于是淮河南北的經濟便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以致到唐中期以后,淮南一帶遂成為全國經濟中心之一。唐玄宗天寶年問,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唐朝的副河南節度使張巡、睢陽太守許遠堅守睢陽城,阻遏了叛軍南下的道路,保住了淮南經濟根據地,唐中央政權最后終于平定了叛亂。唐代宗時,劉晏為東都河南淮西江南東西轉運使,運江淮漕米,接濟關中。他采用分段運輸法,“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運積揚州,汴河之運積河陰,河船之運積渭口,渭船之運入太倉,歲轉粟百一十萬石,無升米溺者”①,使唐中央政權瀕于中興。唐德宗時,田悅、李惟岳、李納、梁崇義等稱兵割據,唐政府為克服淮南糧食根據地,舉天下兵討之,而李納、田悅兵守渦El,梁崇義描襄、鄧,致使“南北漕引皆絕,京師大恐”②?梢娀茨辖洕鷧^,在唐朝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總之,唐中期以后,江淮以南地區已成為唐朝賦稅和漕糧的主要供應地,我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南移了。唐后期經五代至宋,北方更加依賴南方,而把東南經濟中心與中原政治中心連接起來的就是運河。因此唐宋運河無疑是源源供應帝國身軀營養的大動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新唐書·食貨志》。
(三)對促進江蘇經濟、文化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
這首先表現在運河沿線興起了很多城市。這些城市成為該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有的且賦為全國著名的大都市。例如地處長江與運河交匯處的揚州,在魏晉南北朝之前,雖然地扼邗溝入江之口,也曾出現過一度的繁榮①,但畢竟尚屬于區域性州治。揚州的真正繁榮,是在隋唐大運河全面開通之后。隋唐時期的揚州,不僅是江淮水陸交通的中心,是南方財富向關中、中原轉送的樞紐,而且有著享有盛譽的銅鏡制作、絲織品、金銀器、玉石雕刻、造船等眾多的手工業!缎绿茣さ乩碇尽匪_揚州貢品,就有24種之多。據日本僧人元開所撰《唐大和尚東征傳》載,天寶二年(743),鑒真第一次從揚州出發,所帶的一批工手中有玉作人、畫師、雕檁、刻鏤、鑄寫、繡師、修文、鐫碑等共85人。從這個“工手”名單中,不難看出揚州手工業人才齊全,分工細密。隋唐時期的揚州,不僅是國家的商業都會,而且是東方聞名的國際貿易港。從東南亞諸國以及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來華經商者,多住揚州和洪州(今南昌)。揚州設有波斯胡店。8世紀初,日本來唐的交通路線,也從長江入經揚州、淮安,轉赴長安。日本僧人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寫道:揚州“江中充滿舫船、積蘆船、小船不可勝計!9世紀時,大食地理學家伊本考爾大貝記東方四大商港,揚州即為其中之一。到中、晚唐時,揚州的繁華達到鼎盛,史稱“揚一益二”②,成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詳劉宋·鮑照所撰《蕪城賦》的描寫。
②《容齋隨筆》卷九,《唐揚州之盛》。
又如地處運河與淮河之交的淮安與淮陰,隋唐時期,由于南北漕運的興起和發展,兩淮綰轂南北水陸交通,亦發展成運河沿線的重要商業都會,這也是隋唐兩代于山陽縣置楚州的原因所在①。地處江南運河與長江交匯口的潤州(即鎮江),也是唐宋皇朝東南財富的轉輸要地,它“西距漢沔,東連海嶠,為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②,唐設浙江西道觀察使于此,可見潤州的治亂,關系到整個浙西的安危。其地位之重要,可以想見。其他如運河沿線的常州、蘇州等地,也從唐時開始繁榮起來。唐末至五代,北方中原地區藩鎮割據,戰爭頻仍,而南方太湖流域,則是吳越王錢?的統治區域。錢?為了保境安民,發展生產,于開寶八年(915)置都水營田使,以主水事,募卒為部,號日撩淺軍,不僅對江南運河進行疏浚,而且在太湖流域興建了很多堰閘等水利工程。于是蘇、杭一帶,經濟更為發達,當時“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杭熟,天下足。湖固不逮蘇,杭為會府,諺猶先蘇后杭,……則在唐時,蘇之繁雄,固為浙右第一矣”③。隨著經濟的發展,蘇州從唐朝后期起,就成為江蘇人文薈萃的地方,產生了陸龜蒙、皮日休、范仲淹這樣偉大的文學家與政治家。至元明清時,這里更是人才輩出,舉不勝舉。
其次,隨著運河沿線城鎮的興起和繁榮,形成了城鄉經濟網絡,推動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如地處太湖之濱的無錫,江南運河斜貫而過,運河兩旁有眾多河流溝通長江與太湖,水運四通八達,無錫成了太湖平原農副產品的最大集散地,我國近代四大米市之一。我們在運河考察中,看到了無錫北擴大街米行的房屋遺址。古米行皆為前街后河式的建筑,這里是明清時期著名的米市。無錫的米市原來在南門外伯瀆港兩岸,后因伯瀆港內擁擠不堪,便由南門外移向北門外的北塘大街一帶。同樣,蘇北的揚州,也成為里下河地區農副產品的集散地。這種以運河為經的城鄉經濟網絡的形成,顯然有助于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大運河是促進江蘇城鄉經濟發展的“黃金水道”。江蘇境內有這么長的運河水道,并以運河為經,構成水上運輸網絡,這是江蘇經濟得以發展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參見南京師院地理系編《江蘇城市歷史地理》。
②《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五,鎮江府。
③范成大:《吳郡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9720.html
相關閱讀: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
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