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1513年?1578年),字肅卿,號中玄。漢族,新鄭人。中國明代嘉靖、隆慶時大臣。嘉靖二十年進士。朱載?為裕王時,任侍講學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徐階薦,拜文淵閣大學士。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禮監之權,還之于內閣。與張居正謀,張居正與馮保交好,馮保進讒太后責高拱專恣,被勒令致仕。萬歷六年死于家中。萬歷七年贈復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仕官歷程
高拱祖籍山西洪洞,先祖為避元末亂遷徙新鄭高老莊村。出身官宦世家,從小受到嚴格的家教,“五歲善對偶,八歲誦千言”。稍長,即攻讀經義,苦鉆學問。十七歲以“禮經”魁于鄉,以后卻在科舉道路上蹉跎了十三個年頭,才于嘉靖七年(1528年)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授任翰林編修,九年考滿,升翰林侍讀。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裕王朱載?開邸受經,高拱被選入府進講。此時皇太子已歿二年而新儲未建,朱載?與其異母兄弟景王都居京城,論序當立朱載?,而嘉靖帝似矚目景王。朱載?前途未卜,朝廷上下議論紛紛。高拱出入王府,多方調護,給朱載?很大寬慰。
重為首輔
嘉靖四十五(1566年),因首輔徐階推薦,拜文淵閣大學士。十二月十四嘉靖帝駕崩,朱載?繼位為帝,封高拱為少保兼太子太保。不久,高拱與徐階反目成仇,竟至相互攻訐,后為胡應嘉、歐陽一敬所逼退。
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退休歸鄉。
隆慶三年(1569年),張居正與太監李芳等合謀,奏請復起高拱。是年十二月,冷落了一年多的高拱接旨后,不顧臘月嚴寒,日夜兼程,直奔京城,以大學士兼掌吏部重新登臺。言路原多與高拱有隙,故人多不自安。胡應嘉聞高拱復出,驚嚇破膽而亡,歐陽一敬也在解官歸田途中郁郁而死,一時人心惶惶。高拱通過門生腹心散布言論,安撫言路諸官說,“徐階昔日對我有恩情,后來因為小事不睦,不足以怨恨”,“我自當徹底改變過去不好的思想和念頭,與諸君共同治理朝政”。言之鑿鑿,頗為大度,于是人心稍安。
當時接徐階任首輔者為李春芳。李春芳為人寬厚,居政持論平,不事操切,雖無失措之舉,卻總顯得氣魄、才力不足。高拱仗著自己是朱載?心腹之臣,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發揮了李春芳起不到的作用。
隆慶四年(1570年)八月,北邊有警,高拱以尚書陳希學、曹邦輔,侍郎王遴各率師背城列陣以待;以京尹栗永祿、南都御史護守山陵;又起御史劉燾在天津守通糧,而以總督王崇古、譚綸專征剿無內顧;以侍郎戴才理軍餉。由于布置周密,防范嚴謹,蒙古兵未敢入犯。
隆慶四年(1570年)十月,俺答汗孫子把漢那吉因與祖父發生沖突,率所屬阿力哥等十人前來求降。巡撫方逢時;總督王崇古主張受降。奏上,朝議紛然,多以為敵情叵測,不能貿然收留把漢那吉。高拱與張居正卻一致支持王、方意見,請奏朱載?加封那吉指揮使,并“厚其服食供用”,以誠相待,結得其心,朱載?準旨。接著高拱又命邊臣讓把漢那吉穿錦衣、坐華車、騎好馬,前呼后擁在街市行走。俺答得曉明廷厚待其孫,深受感動,遂決意與明朝和好,請封貢之事。此議一起,朝廷上下有如鼎沸,反對派援引宋朝講和之例,力言不可。高拱先利用考察科道之機,將極力反對與俺答汗結好的葉夢熊“降二級,調外任”,以息異議。他又發內閣舊藏明成祖封瓦剌、韃靼諸王故事,揀發兵部,力主封俺達汗為王,這種將蒙古與中原看成一個整體的觀念,比僅圖邊安的想法又高一籌。高拱批評反對派:“你們這些人喋喋不休,難道是國家籌劃輕重厲害嗎?徒念重大,恐有不效,留為后言耳!”遂無敢復言者。同年,貴州撫臣告土官安國亨叛,請進剿。高拱不輕信是言,經深入察查,知“國亨非叛,而巡撫者輕聽讒言以幸功也”,便專派員前去安撫釋嫌,避免了一場兵戎相加。
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明廷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其他各部首領也分別封為都督指揮、千戶、百戶等有差。八月,明廷又準與俺答互市。時陜西三邊總督以該邊不同宣、大,不欲通貢互市。高拱擬旨切責。不久陜西三邊也開貢市。幾個月之間,邊陲晏然,沒有一個蒙古人侵擾,邊境百姓丟掉戈矛而拿起鋤頭耕作,關城熄滅烽火可以安枕,從此基本結束了明朝與蒙古韃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在滿朝爭議的情況下,穆宗能如此迅速、圓滿地解決這一先朝遺患,與高拱等的著力贊襄是分不開的。在議貢過程中,主通貢互市的總督王崇古曾以人言求去,高拱知后,一面在朝廷力稱崇古議,一面抱病修書崇古:“惟公安心暢意,始終此事,不必更懷憂慮”,使崇古受到極大鼓勵和寬慰。方逢時因封貢事曾面會俺答下人,遭人彈劾,說他“輒通寇使,屏人語,導之東行,嫁禍鄰鎮”。高拱力斥其謬,“撫臣臨機設策,何可泄也”,保護了方逢時,使他免受貶謫。朱載?以其“殫忠遠謀,勞績可嘉”,進高拱少師兼太子太師、尚書,改建極殿大學士。
封貢事既成,高拱猶居安思危,擔心邊方兵將因無事而疏怠偷安,再壞邊備。他一向主張“不恃人之不吾犯,恃我不可犯;不恃人之不吾欺,恃我不可欺”,強調自強。于是再上疏,“請每歲特遣才望大臣四出閱視,以今視昔,錢谷贏幾何,兵馬增幾何,器械整幾何,其他屯田鹽法以及諸事拓廣幾何”,明白開報,若比往昔有所增益,則與過去戰時擒斬同功論賞;如果只保持以往水平,則罪如失機論處!敝燧d?贊賞這些意見并采納,兵部遂一一制定具體措施行之。以后的幾十年中,西北邊境始終安定,無大擾,此亦高拱一大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2720.html
相關閱讀:明朝為何承認越南獨立:只因七萬明朝大軍全軍覆沒
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極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韓
明朝人的性觀念
李之藻
閩、浙地區古代明教失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