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顧愷之作品:以形傳神的繪畫思想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晉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摘要】顧愷之繪畫思想的核心是傳神論,當時風靡時代的玄學思想對繪畫藝術的影響通過顧愷之的“傳神論”得以體現。顧愷之的形神論被認為是最早的經典畫論,從“畫形”的角度表述了對“傳神”的追求。要將傳神思想付諸創作,他提出了“以形寫神”說,“悟對通神”是“以形寫神”的基礎,“寫神”必然要突出眼睛的重要,與此同時還要營造特定的環境。顧愷之在此基礎上提出“遷想妙得論”,其創作思想與魏晉以來“文的自覺”有關,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他的《畫云臺山記》。

歷史

  顧愷之(約公元345—406年,一作公元348—409年),字長康,博學多識,工于詩賦、書法,尤精繪畫,人物、佛像、禽獸、山水兼擅,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畫跡極多,今傳早期摹本《女史箴圖》和宋人摹本《洛神賦圖》。顧愷之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繪畫思想主張。我們進一步來探究一下顧愷之的繪畫思想。

  一、傳神論

中國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展是不同的,漢代以前的中國畫,基本上都是統治上的附屬品,并不以審美為目的。如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都是作為厚葬的標志,云臺圖是為了表彰功臣名將所作的記錄;墓室帛畫則具有一定的巫術性質。漢末魏晉時期,中國開始出現專業文人畫家,產生了一批繪畫理論著作。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繪畫發展的關鍵時期。繪畫不再僅僅是政治的附庸,漸漸開始出現以審美為創作原則,供人們欣賞為目的繪畫作品。這一自覺藝術成熟的標志是顧愷之“傳神論”形成。

  顧愷之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繪畫要“傳神”的要求,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出現與神有關的論述。如:“四體妍蚩,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以形寫神而空對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通神也”。“與點睛之節,上下,大小,濃薄,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神屬冥芒,居然有得一之想”。

  中國繪畫從顧愷之開始,對繪畫“傳神”精神的體現開始自覺追求,從認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質的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古畫皆略,至協始精”,“略”和“精”主要指神氣。顧愷之作為衛協的弟子,繼承衛協這方面的做法。自覺地,有意識地追求“傳神”,將“傳神”作為繪畫的主要要求,并將其提高到理論認識的高度,使“傳神”這一概念具有了美學上的意義,從而指導其后的藝術實踐。

歷史

  二、以形寫神論

重視傳神是顧愷之繪畫思想的總體原則,要將這一思想付諸創作實踐,則必然牽涉到技巧,因此,顧氏又有“以形寫神”說。這里的“以形寫神”指的就是不能單純地描繪表面的現象,而是要通過藝術對這一現象的認識,加以概括綜合并用藝術形象傳達給觀眾,而綜合不可能是純粹直觀的。必須善于根據觀察到的東西,加上畫家自己獨特明確有思索,作出合乎邏輯的綜合。在顧愷之看來,人物畫要想獲得“傳神”的藝術效果,如果作者拋開所描繪的對象,忽視客觀實際,即“空其實對”,則根本無法達到這一要求;相反,如果對實際存在的東西只是依葫蘆畫瓢,不去深入觀察,揭示其精神世界,也只能使畫面凝滯呆板。顧愷之以上述美學思想為基礎,提出了“以形寫神”的理論,確切地表述了“形”與“神”的辯證關系:即作為繪畫根基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體的、可視的;而作為繪畫主宰的“神”是內在的、本質的、抽象的、隱含的。“神”必須借助于正確的“形”來體現,無形則神不存,正如清鄒一桂,所說:“未有形不似反得其神者”;而“形”只有當賦予了“神”之后才能使畫面有更為生動的藝術效果,無神則形不活,“形”與“神”是既矛盾又統一的。 歷史

  在人物畫上中,顧愷之最重視的是人物眼睛的描繪,認為人物傳神主要靠眼睛表現。其他方面如動態、衣服、環境等也都必須服從和有助于神的傳達!稌x書·顧愷之傳》載:“凱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所謂“阿堵”,乃六朝、唐人語詞,尤云“這個”,而顧愷之是專指畫中人物的眼睛而言,后世遂有“傳神阿堵”之語。顧愷之認為人的四體美丑,對于傳神的關系不大,關鍵在于眼睛的描繪。顧愷之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還懂得以形寫神必須善于營造出某種特征、環境,才能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境界。此外,從現存唐宋人所摹他的《女史箴圖卷》、《洛神賦圖卷》、《列女仁智圖卷》等繪畫作品中也可以體會得到顧愷之為了達到藝術上的“以形寫神”的目的,而在作畫前進行的縝密構思。至于他在《畫云臺山記》中提到的:“畫天師瘦形而神氣運”,則更是他力求體現“以形寫神”而對自己的創作所提出的要求。

歷史

  宋朝《宣和畫譜·人物·敘論》對顧愷之“以形寫神”的藝術造詣,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苦夫殷仲堪之眸子,裴楷之頰毛,精神有取于阿堵中,高逸可置之丘壑間者,又非議論之所能及,此畫者有以造不言之妙也”。顧愷之的“以形寫神”論對我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從人物畫領域拓展開來,廣泛地滲透到人物畫和山水畫領域。

  三、遷想妙得

《魏晉勝流畫贊》中講:“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次以巧歷,不能差其品也。”“遷想妙得”的提出,既說明了繪畫藝術不僅是單純地模仿自然,還需要發揮作者的想象(即“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完美的表現,是主客觀交融來達到傳神的手法,以主客觀為主導,主客觀統一,謀求情景合一,可以說是中國畫論,特別是文人畫論的美學核心。 歷史

  這種觀點正如演員演戲就得理解明白這個角色,使自己進入角色,在特定的環境場合去體會角色的思想感情,就得通過豐富的想象、聯想,去妙得人物性格特點,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與角色相連忘己,才能創造出成功的角色,繪畫也是如此,創作過程的“遷想”是“忘己”的必然結果。曾云鋒畫草蟲“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耶?”;蘇軾畫竹“其身也竹化”,才能“無窮出清新”的“妙得”;苦瓜和尚繪山川“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達到了主客觀統一,情景交融,“妙得”了對象的神韻氣質,也說明形象思維對繪畫創作的意義。

  “遷想妙得”反映了一定的繪畫規律,證明了中國古代繪畫創作已經很早就強調審美主體的能動性,指出想象在創作中的重要作用,貫注了作者活潑生命的藝術創造。要表現對象之“神”,就得充分發揮畫家的主觀能動性,所謂“遷想妙得”正是此意。 歷史

  在人物外形上的表現上要注重神的刻畫。例如顧愷之為裴楷造像,雖得其“容儀之美”,但只覺得未能表現出他識見的中肯、深切和通達,再三考慮,在他的頰上加了三毫,使其形象“頓覺神明殊勝”。為了畫張天師的“神氣運”,他選取了“形瘦”的造型。這正是顧愷之對人物面貌觀察體會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而“妙得”的結果。其次,在人物表現上,顧愷之還注重對人物所處環境的描繪,強調通過這種描繪來烘托人物的神情。他為謝鯤像在巖中,充分體現了謝鯤特有的“神”,以“縱意丘壑”自許的性格,使作品表現出獨創性和典型性。在《洛神賦圖》中那些弱柳對曹植迷茫惆悵思緒的烘托,也是他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6124.html

相關閱讀:東晉的時尚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自亂陣腳的苻堅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