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葫蘆笙舞樂是傈傈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不分,是傈傈族最重要的傳統器樂形式,也是傈傈族大眾自娛自樂的舞蹈,“刮七七”則是該舞蹈的領舞樂器。隨著歷史的發展,傈傈族也改編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傈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歷史淵源及傳說
據對一些曲目的比較分析,認為葫蘆笙曲是傈僳族較傳統的原生態音樂。與苗族葫蘆笙曲比較,以《大蠻調》為例,苗族大量使用了半音,而傈僳族則全部是五音樂調(全音),至于古代黃管共鳴現象的發現怎么樣影響了苗族和傈僳族,進而使各自的葫蘆笙音樂的以起源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但很明顯,苗族(麗江范圍)葫蘆笙和傈僳族葫蘆笙的許多曲目的主旋律和基本樂句有許多地方是相似或一致的。
從葫蘆笙音樂發展的總體布局上看,以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和麗江市永、華、寧三縣以及玉龍縣在內的東部傈僳族主要擅長葫蘆笙的使用,而怒江等西部則擅長四弦“七本”。黎明和老君山地區處于中心地段,兩件主樂器都有較完全的存活和發展,而且葫蘆笙器樂已發展為成熟的音樂形式。
傳說葫蘆笙是傈僳族民間智多星“托拉哥然”的靈性凝聚而成。托拉哥然四處漂泊,見多識廣,頭腦靈活,喜歡猜謎語,出謎語與人斗智取樂,也喜歡搞惡作劇捉弄別人,有時也耍點小聰明占點小便宜,但從來不害人。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村寨,走進一戶農家,只看見兩個小男孩在院子里玩耍,便向他們寒暄,想向著家人蹭點飯吃,他已經三天三夜沒吃過一頓飽飯了。他問“你爸你媽去哪里了?”大孩子說:“我爸沒有眼,去找眼了,我媽沒有桿,去找桿了。”他出過那么多謎語,考倒了那么多聰明人,但想半天不知這娃子說的什么,非常羞愧,他左看右看,見房子旁邊有一個水塘,便又問倆小孩:“這水塘深不深哪?”小孩說:“雞進去只到胸脯,牛進去就看不到角!蓖欣缛挥忠淮伪浑y住了,他饑腸轆轆,但無計可施,無奈地坐在院子邊上。過了很久,小孩的父母相繼回來了。父親背回一籃松明,母親背回一籃芋頭花桿(傈僳族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托拉哥然恍然大悟,傈僳話中“眼睛”與“眼子”發音完全相同,松明子是用來點火照明的。所以說父親是去找“眼睛”,而不是去找什么“眼睛”,而母親背回的“桿桿”是傈僳族農戶最常見的蔬菜。自以為聰明機巧的托拉哥然懊惱不已,羞愧難當,他也不敢提吃飯的話頭,灰溜溜地離開了這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0097.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