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彈劾嚴嵩“十罪五奸”的諫臣
——讀《明史·楊繼盛傳》筆記
在中國歷史上,嚴嵩可以說是利用首輔之權大肆貪污的典型。史家說“嚴嵩之納賄,實自古權奸所未有”。他善于柔媚逢迎,深得嘉靖皇帝寵信,因而仕途通達。他位居內閣首輔等要津二十多年,權勢熏天,不僅招權納賄無孔不入,而且兇狠地將反對者或貶或罷甚至處死,企圖鉗制百官之口,樹立個人淫威。然而,還是有一批勇于抗爭的官員,并沒有被其淫威所嚇倒,“知不可為而為之”,進行了勇猛戰斗。楊繼盛就是其中的杰出一員。
楊繼盛(1516年-1555)字仲芳,號椒山,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被授任南京吏部主事,后調北京任兵部員外郎。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部侵犯京城,奸臣嚴嵩死黨大將軍仇鸞請開馬市以和之,楊繼盛上書《請罷馬市疏》,力言仇鸞之舉有“十不可”、“五謬”,堅決反對。嚴嵩庇護仇鸞,楊繼盛因上疏獲罪被貶狄道(今甘肅臨洮)典史。楊繼盛在狄道期間興辦學校、疏浚河道、開發煤礦、讓妻子張貞傳授紡織技術,深受當地各族人民的擁戴。一年后,俺答依然擾邊,馬市全遭破壞。明世宗知繼盛有先見之明,再度起用楊繼盛,調為山東諸城縣令,改任南京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兵部武選司,半年左右連遷四職。
嘉靖三十二年(1553)正月,時任武選司員外郎的楊繼盛接收新職后才一個月,就起草了一份奏疏彈劾嚴嵩。他在奏疏中把俺答視為“外賊”,把嚴嵩視為“內賊”。他說:“未有內賊不去,而可除外賊者。”他詳細地揭發了嚴嵩的十大罪狀。
其一,“壞祖宗之成法”,高皇帝罷除丞相,而嚴嵩以丞相自居,凡是府部題覆,必須首先當面跟他講了以后才能起草上奏。
其二,“竊君上之大權”,嚴嵩借皇帝的喜怒以作威作福,文武百官感謝嚴嵩甚于感謝皇帝,害怕嚴嵩甚于害怕皇帝。
其三,“掩君上之治功”,皇帝有善政,嚴嵩必定令其子嚴世蕃告訴別人這是嚴嵩提議而促成的,他又刻《嘉靖疏議》一書行銷于世,想使天下盡知皇帝的好事歸之于嚴嵩。
其四,“縱奸子之?竊”,皇帝命令嚴嵩草擬的文件批答之辭,嚴嵩取回家令其子嚴世蕃代寫,嚴嵩以臣子而竊取君主之權,嚴世蕃又以兒子而盜用父親的權柄,因而京城有“大丞相,小丞相”的謠傳。
其五,“冒朝廷之軍功”,嚴嵩的孫子嚴效忠、嚴鵠乳臭未干,未曾一次涉及行伍,卻冒充兩廣的功勞,授予錦衣所鎮撫之職和千戶。嚴嵩既借私黨用以讓其子孫做官,又通過其子孫提拔私黨。
其六,“引背逆之奸臣”,仇鸞賄賂嚴世蕃三千金,被推薦為大將;仇鸞冒充擒獲哈舟兒功勞,嚴世蕃也得以增加官秩。當得知皇帝懷疑仇鸞的心意后,嚴嵩父子又設法消除以前的痕跡。仇鸞勾結嚴嵩父子,嚴嵩父子又勾結仇鸞。
其七,“誤國家之軍機”,當俺答深入后惰歸時,這是一個攻擊的大好機會。兵部尚書丁汝?曾問計嚴嵩,而嚴嵩告誡不要作戰。及至兵部丁汝夔被治罪時,嚴嵩又說丁汝夔欺騙他,丁汝夔臨行前大呼:“嚴嵩誤我!”
其八,“專黜陟之大柄”,郎中徐學詩因彈劾嚴嵩被革任,他的哥哥中書舍人應豐也被排斥,給事中歷汝進因彈劾嚴嵩謫為典史,又被吏部以考查為名削掉官爵。內外的大臣,被嚴嵩中傷的難以計數。
其九,“失天下之人心”,文武官員遷移提升,嚴嵩都以他們賄賂的金錢多少而批給。將弁賄賂嚴嵩,不得不剝削士卒;官吏賄賂嚴嵩,不得不打罵、聚斂百姓。于是,士卒和百姓流離失所,官場腐敗流毒遍及海內各地,使得皇帝失去天下人心。
其十,“敝天下之風俗”,嚴嵩專權用事,社會風俗大為改變。賄賂的人推薦到了如盜跖一樣的人,疏拙的人罷黜如伯夷、叔齊一樣的人。守法度的人是迂腐、疏闊,巧于調和的人是有才能。講節操正直的人被視為有意過分違反常理的人,擅長鉆營的人被看成經驗多善于辦事的人。從古以來風俗的敗壞,沒有比現在更厲害的了。嚴嵩嗜好錢財,天下人都崇尚貪財,嚴嵩嗜好阿諛奉承,天下人都崇尚諂媚。本源不清,下流怎么可能澄清呢?
接著,楊繼盛還檢舉嚴嵩為了掩蓋這十大罪狀,玩弄著五種奸計。
凡是皇帝周圍的侍從,嚴嵩都用豐厚的賄賂加以結交,因此皇帝的一舉一動和朝政的舉措,都立即被報告嚴嵩了,皇帝的左右都變成了奸賊嚴嵩的“間諜”。
通政司是主管出納王命之關節,嚴嵩用心腹趙文華為此衙門使臣。凡有奏疏到來,趙文華先送嚴嵩看完后才送給皇帝。王宗茂彈劾嚴嵩的奏章,過了五天才上報皇帝,因此嚴嵩得以多方反復遮掩,皇帝的喉舌都變成了奸賊嚴嵩的“鷹犬”。
嚴嵩讓其子嚴世蕃與東廠和錦衣衛頭領締結姻緣,皇帝的爪牙都變成了奸賊嚴嵩的“瓜葛”。
嚴嵩害怕科舉的人多愛講話,凡進士出身不是他私黨的人,就不讓他們參預中書、行人的選官。推官、知縣如果不賄賂嚴嵩,就不許參預給事、御史的選官。如此,被選官的官員進則就以宴請結交歡好,出則就以饋贈互相聯絡,攻擊反對嚴嵩私黨的人,不敢得罪擅權的大臣,皇帝的耳目都變成了奸賊嚴嵩的“奴隸”;
嚴嵩讓其子嚴世蕃選擇科舉出身中富有才能和聲望的人,加以網羅,安插在自己門下。如此,凡有什么事嚴嵩先行知道后便預先布置,朝廷各部的行政官署,大多都是嚴嵩的黨羽,皇帝的臣子都變成了奸賊嚴嵩的“心膂”。
在揭露了嚴嵩的“十罪”、“五奸”之后,楊繼盛請求皇上對嚴嵩“重則置以專權重罪,以正國法;輕則諭以致仕歸家,以全國體”。
明楊繼盛撰楊忠愍公集四卷原本
楊繼盛的這道奏章打中了嚴嵩的要害,也給楊繼盛帶來了殺身之禍。
據《明史》記載,明世宗寵信嚴嵩,看到這份奏疏大為光火,再經嚴嵩暗中誣陷,世宗更是怒不可遏,下旨將楊繼盛關入牢獄。世宗責問楊繼盛為什么在奏疏中牽引到皇子裕王、景王,楊繼盛回答:“奸臣誤國,皇帝受蒙蔽。二王年輕,尚沒有受到蒙蔽,因而能看穿真相;他們不畏懼權奸,因而能說出真相。”
在牢中,楊繼盛遭受了杖刑的毒打。在杖刑前,有人給他送來蟒蛇膽,說是能幫助熬過杖刑,但是他謝絕了。楊繼盛大義凜然說道:“椒山自有膽,何蚺蛇為!”我楊椒山有自己的膽,用蟒蛇膽干什么!他受杖刑后,在牢獄中昏死過去。半夜里蘇醒過來,自己用碎碗片刮去壞死的肌肉,直到里面的碎骨頭都看得見。獄卒拿著燈在旁驚得發抖,而他自己卻情態自然,不當一回事。
案件移到刑部。刑部侍郎王學益是嚴嵩的同黨,受到嚴嵩的吩咐,就想判處楊繼盛絞刑。郎中史朝賓反對這樣判刑,卻被嚴嵩貶謫到外地當通判。刑部尚書何鰲不敢違背嚴嵩的意旨,也就這樣結案了。但是,世宗這時還沒有想殺掉楊繼盛的意思,只是繼續將他囚禁在牢里。
楊繼盛被囚禁了三年,嚴嵩始終將他作為心腹之患。嚴嵩死黨胡植、鄢懋卿對楊繼盛心有余悸,對嚴嵩說:“你不殺楊繼盛,不是養老虎給自己留后患嗎?”這時正值御史張經、李天寵因倭寇事犯了罪,嚴嵩估計世宗必定會批準殺掉這兩個人,就乘著秋審的機會,將楊繼盛的名字附在張、李二人之后一起報上去。世宗果然不細看,就大筆一揮批下來了。楊繼盛的妻子張氏得到這個消息,拜伏在宮闕前上書,揭露事情的真相,并且表示愿意代替丈夫接受死刑,讓丈夫戴罪繼續為國家效力。然而,嚴嵩扣下了她的訴狀。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初一,楊繼盛被殺,且被棄尸于市,年僅四十歲。臨行前,他留下四句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史載,“天下相與涕泣傳頌之。”楊繼盛妻殉夫自縊。燕京士民敬而憫之,以繼盛故宅改廟以奉,尊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
七年后,嚴嵩垮臺。新皇帝穆宗即位后,決定撫恤因彈劾嚴嵩而被難的臣子,將楊繼盛推為第一位,追封他為太常少卿,謚號忠愍。同年,又在保定建立“旌忠”祠,予以表彰紀念。清朝的順治帝曾說:“朕觀明有二百七十年,忠諫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為強御,披膈犯顏,則無如楊繼盛。而被禍慘烈,殺身成仁者,亦無如楊繼盛。”
楊繼盛被殺,罪在嚴嵩,根在世宗。高陽曾經評道:“明朝殺諫臣,自此而始;反激排蕩,致使言路趨于偏激,由意氣而戾氣,國亡始息。說嚴嵩是明朝第一罪臣,亦不為過。然而此養奸純出于世宗的姑息,世有亡國之君,乃有亡國之臣,于此又得一明證。”
明朝中后期,整個官場已經變成了權錢交易、權權交易的市場,政治一片黑暗。然而,以楊繼盛為代表的一批正直官員,胸懷強烈的正義感,面對日甚一日的貪風,堅持勇猛戰斗。雖然他們力量微弱,無法改變其時的吏治敗壞的總局面,其反貪活動以失敗告終,但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英雄無畏的精神永照史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0450.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