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西安事變內幕:戴季陶當眾磕頭跪求和平解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戴季陶,名傳賢,字季陶。原籍浙江吳興人,生于四川廣漢。早年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辛亥革命后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五四期間,思想激進,宣傳過馬克思主義。但不久又變為堅決反共者。曾先后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等職。他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國民黨右派的“理論家”,也是蔣介石的文膽和幕后參謀。蔣介石的治國策略有許多都是來自戴季陶那一套反共理論,因而戴有蔣介石的“國師”之稱。

追隨孫中山,但反對聯合共產黨

戴季陶早年留學日本,并在日本與蔣介石相識。他畢業后回到上海擔任《天鐸報》主筆,他才華橫溢,筆掃千軍,是當時著名的思想界沖鋒人物,許多青年人都喜歡讀他的文章。不過,那時戴季陶不叫戴季陶,而是叫戴天仇,意思是他與滿清王朝不共戴天。由于他在《天鐸報》上經常發表反對清朝的言論,所以清政府指名要抓他。為躲避通緝,他先逃往日本,后轉赴南洋檳榔嶼,任《光華報》編輯,仍宣傳革命,并加入同盟會。

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后,戴季陶回國。參加了陳其美、鈕永建等人組織的上海起義,在這次起義中,戴季陶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接著,他參與創辦《民權報》。年底,孫中山從海外歸國到達上海,他以新聞記者身份受到孫中山的接見,孫中山見他年輕富有才華,就攜帶他同往南京參加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

南北議和后,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職務,任全國鐵路督辦,戴季陶被孫中山任命為秘書。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案發生,孫中山發動討袁戰爭;討袁戰爭失敗后,戴隨孫中山流亡日本。

1917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設立“護法”軍政府,戴季陶被任命為法制委員會委員長,不久又兼任大元帥府秘書長。1918年4月,林森署理軍政府外交部長時,戴季陶代理外交次長。隨后,軍政府進行改組,孫中山受排擠,他先隨孫回上海。后全家遷回浙江原籍吳興(即湖州)。五四運動爆發后,他又回到上海。

1919年6月,戴季陶創辦《星期評論》,作為《民國日報》的副刊。宗旨是介紹世界的大勢和思潮,喚起青年。在《星期評論》上他用不少篇幅報道世界工人運動和分析中國工人階級的斗爭。

當時,戴季陶還研讀馬克思的《資本論》等著作。他把考茨基的《馬克思資本論解說》日譯本轉譯成中文,從1919年11月起在《建設》雜志上陸續刊登。他的文章也試圖用某些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詞句,解釋中國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問題。他寫了《從經濟上觀察中國的亂源》、《俄國的近況與聯合國的對俄政策》等文章,介紹了馬克思經濟學說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情況,對當時進步思想界有一定的影響。

1920年前后,戴季陶、張靜江、蔣介石等人因為經濟非常拮據,同時也想為革命籌集一些資金,在上海搞了個證券物品交易所。交易所開業初期,經營比較得手,股票行情不斷上漲,戴、張、蔣等人驟然獲得巨額收入。這時,戴、蔣換貼結為異性兄弟。蔣比戴年長3歲為兄,戴為弟。

戴季陶與蔣介石等人獲取巨款后,便花天酒地大加揮霍,好景不長,戴、張、蔣等人的交易所逐漸面臨危機。到了1922年春就徹底垮臺。他們還欠了大量的債,眾人登門要債。

戴季陶在上海交易所期間,與任《新青年》主編的陳獨秀也有交往。1920年8月,陳獨秀等在上海發起籌建共產主義小組的過程中,戴季陶曾參加過一些活動,但當要正式建立組織時,他借口孫中山還活著,不能參加別的黨派,就退了出去。

3 of 61920年11月,粵軍從福建回師廣東驅逐桂系軍閥取得勝利。孫中山返粵重新建立軍政府,戴季陶也跟隨赴粵。12月下旬,戴季陶到浙江奉化探望蔣介石并勸說蔣到廣東任職。但因蔣嫌孫中山沒有授予大權,不去任職,他只好怏怏而回。

1922年8月,孫中山在陳炯明叛變和北伐軍討陳失利后,離粵去滬。10月上旬,川軍總司令兼省長劉成勛派代表到滬晉見孫中山。孫中山命戴季陶入川,與川軍進行聯絡工作。這時戴季陶在遭受了一些公務私事上的挫折之后,心灰意冷,在途中得悉川軍各派正在醞釀戰爭的傳聞,精神更加頹喪。當所乘之船駛向宜昌途中,他突然趁夜黑跳江自殺,幸賴漁夫救起未死。從此他便信仰佛教。11月18日到渝就職。但由于軍閥混戰不休,他在四川期間工作沒有什么成效。

1923年12月上旬,戴季陶從四川回到上海。當他得悉孫中山已決定容納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時,他表示反對,他向廖仲愷提出:“共產黨人加入,必須造成單純黨籍,不能留兩黨籍。”有一次他寫信給廖又說:“叫共產黨參加進來,只能把他們當做醬油或醋,不能把他們做為正菜的。”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戴季陶出席了會議,被選為中央宣傳部長,并負責籌建中央通訊社;2月又兼任籌建中的黃埔軍校政治部長等職。但他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十分不滿,曾三次離粵返滬。孫中山在北京病危時,他去了北京,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在病榻上簽署遺囑時,他也在場。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國共合作形勢發生了變化。國民黨內新老右派開始四處活動,戴季陶是代表人物。六七月間,戴季陶接連寫了《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和《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等小冊子,打著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旗號,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歪曲和篡改三民主義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所謂戴季陶主義,為國民黨右派蔣介石等人篡奪革命領導權提供理論根據。

在戴季陶寫的小冊子中,還公開反對工農革命運動,攻擊中國共產黨,聲言要把共產黨人驅逐出國民黨。在戴季陶影響下,廣州、上海等地先后成立了右派組織孫文主義學會。不過,戴季陶主義剛一出籠,就遭到中共中央的反擊,在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的合力反擊下,戴季陶分裂國共合作的陰謀未能得逞。

堅決反共,為蔣介石出謀劃策

1925年11月,國民黨內的林森、鄒魯等人在北京西山召開會議(即“西山會議”),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11月中旬,戴季陶同邵元沖、沈玄廬等人到北京準備出席會議。當會議開場前夕,有些人以戴、沈曾與中共發生過密切關系為由,將他們綁架并痛打一頓,責令不準與會。他被迫于20日離開北京,返回上海。

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對西山會議派的重要分子,給予開除黨籍的處分。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當選為中央委員,并作了軍事報告。同時,蔣介石等人大力庇護戴季陶,使他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1927年2月14日,戴季陶按照蔣的旨意,以國民黨中央“特派員”的名義出訪日本。在一個半月內,他先后在大阪、神戶、長崎等地發表演講64次。在公開場合他以外交官身份,侃侃而談,講了一些維護民族利益的話。實際上,他此行主要是與日本外務次官、亞洲司長會談,向日本政府進一步闡明蔣介石對當時時局所持的立場和即將推行的政策,謀求日本當局對蔣“諒解”和“合作”,“結果甚為美滿”。他從實地考察和研究中也看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某些本質,回國后著手撰寫《日本論》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日本的對華政策并不希望中國統一于革命,它將采取從遼東半島、山東半島而面對中國大陸進攻,從臺灣窺視華中、華南到東南亞的“蝎形政策”。這些見解是符合歷史實際的,也是有見地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2383.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