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姬走好運
竇姬此去,原本是抱著從此生死兩茫茫的絕望的,然而她沒有想到,世上最好的運氣,卻伴隨著驛車的木輪,與她從此緊緊相連
竇姬父母早逝,家境貧苦,在秦末漢初戰亂頻仍的年代,竇家經常上頓不接下頓。為了尋找食物果腹,竇姬的父親迫不得已前往觀津城外的深潭邊釣魚,結果滑入深潭,葬身魚腹。竇母在困苦中遭此打擊,不久也棄世而去,留下了竇姬三兄妹在人世苦苦掙扎。
然而痛苦貧窮的日子,仍然沒有磨滅竇姬天生的麗質,她長成了一個風姿綽約的少女。不但操持著兄弟們的衣食起居,也夢想著能夠嫁一戶好人家,為兄弟也為自己尋個出路。不用想也知道,在這樣一個家里面,竇姬有多重要。然而皇權重于人權,為了滿足皇帝的色欲,選美官是不會管小兄弟倆的死活的。
臨走的時候,竇姬和哥哥弟弟抱頭痛哭。
對于自己尚不能生活自理的小弟弟,竇姬更是憐惜不舍。她從出發的驛站里求乞來一盆熱水一碗冷飯,最后為弟弟洗了一次頭,又看著他吃完,這才含著眼淚登車遠走。
竇姬此去,原本是抱著從此生死兩茫茫的絕望的,然而她沒有想到,世上最好的運氣,卻伴隨著驛車的木輪,與她從此緊緊相連。
由于竇姬品性溫良,她成為呂雉宮中的小侍女。
不久,劉邦病逝。成為太后的呂雉送劉邦諸庶子就國,同時賜給他們每人五名宮女。
竇姬在入選的三十五名宮女之中——劉邦共有子八人,那么出國的親王就是七人。五七當然就是三十五。
竇姬聽說高祖有個名叫如意的兒子被封為趙王,正是自己的家鄉。她從來就沒有夢想過自己能夠成為什么王爺的寵姬,她只是想離家鄉近一點好打聽久別的兄弟消息。
于是竇姬將自己所有微薄的私蓄都送給負責分配宮人的主管太監,請求他格外開恩,將自己的名字列入遣趙的名單中去。
然而太監頭兒貴人事多,竇姬的一點散碎銀子也根本沒讓他多注意,所以到了分配的時候,他照樣漫不經心地大筆一勾,順手就把竇姬放到了遣送代國(山西晉陽)的名單里。
當名單最后被皇帝批準實施的時候,竇姬才知道自己居然被送給了代王。
山西晉陽和河北武邑,相差路遠地遙。任誰都知道,一入宮門深似海的道理,竇姬明白,自己只怕是要一輩子埋在山西了,那就永生永世也不要想知道家鄉的一絲消息。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竇姬幾乎絕望了,忍不住淚下如雨,怨恨那個隨意安排生死的太監,不肯踏上遠行的宮車。
太監頭兒對這個一向溫順的小宮女此時居然如此倔強,感到非常惱火,一面自己口里威脅,一面喊來手下,連拖帶拉,強行將哭得死去活來的竇姬扔進了宮車,一路嚴加看管,送到了代國。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事情卻在代王劉恒見到五位宮女的時候,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
皇宮里精心挑選出來的宮女,不用想也是個個姿色出眾的,而竇姬雖然美貌,這一路以淚洗面,想來是不可能如另四位那樣狀態奇佳美艷動人的。然而各花入各眼,在五位宮女中,代王劉恒愣沒看上那四位爭奇斗艷的,偏偏就唯獨喜歡上了神情落寞的竇姬。
于是命運之神開始展現了第一個奇跡:同時入代王宮的五位宮女,四位仍舊是宮女,而竇姬卻成了代王的寵妾、親王妃。并且一連生下了三個孩子:長女劉嫖、長子劉啟、次子劉武。
當然,代王劉恒的后宮并不簡單,他的母親薄王太后是后宮的主人,他還有王后,這位王后比竇姬的身份地位都高,而且還前后生了四位王子。
不過代王宮雖然復雜,對竇姬來說,已是天堂,她對自己竟能得寵于親王并生兒育女非常知足,對薄王太后和王后甚至于嫡出的王子們,都十分恭敬,安分守己地過著王姬的生活。
竇姬的克己守禮,以及她的貧苦出身坎坷經歷,看在代王劉恒和薄太后、王后的眼里,更是平添了幾分好感和憐惜,竇姬在代王國里贏得了內外一致的好名聲。
美夢成真
竇姬如在夢幻中一般,忽忽地升入了云霄,成為了大漢王朝的第四任皇后,完成了一只麻雀向鳳凰的所有轉變
一眨眼,幾年過去了。代王國里出了一件大事:代王后病逝了。代王劉恒不過二十來歲,中饋乏人,繼立王后成為當務之急。(這時的劉恒才二十出頭,他的前王后就已經為他生下了四個王子,這位王后體弱早逝的原因,是不是跟生育過密有關系?竇姬吃苦耐勞,生育密應該不成問題,但是對于從小養尊處優的王后,恐怕就成大問題了。)
這時在代王宮里,育有兒子的女眷,就只有竇姬一人。于是在薄太后的主張下,竇姬開始代掌王后的宮務。
正當代王國平靜地料理家務事的時候,千里外的京城長安,卻正在發生翻天覆天的變化。
在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廝殺之后,呂氏家族被全殲,劉盈之子、小皇帝劉弘也被弒殺。大漢王朝皇位空缺,丞相周平、太尉周勃等人商議之后,在劉姓諸王中,選中了代王劉恒。
說起來好笑的是,代王劉恒被選中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母親薄太后以及他的代理王后竇姬,是出身窮困、為人小心翼翼的女人,她們的家族不但親戚少,而且個個老實巴交。
公元前180年,劉恒正式稱帝,即史上的漢孝文皇帝。
孝文帝元年十月壬子,已經在長安城里安頓好的劉恒派舅父車騎將軍薄昭,前往代國迎接自己的母親薄皇太后,以及自己的姬妾兒女。竇姬和孩子們跟隨著車馬,也來到了長安城。隔了十六年,重臨長安皇宮,竇姬已如脫胎換骨。
就在劉恒初登大位,忙于料理政務、熟悉官員的時候,不幸的事情再一次發生在他的后宮。
或者是因為沾染了生母的疾病,又一路顛簸辛苦。再加上不適宜冬天的長安城環境,劉恒發妻嫡出的四個兒子都在春天來到之前,陸續病死了。劉恒悲嘆自己的福分恐怕不足以勝任皇帝之位,以至于嫡子盡喪,在正月有司請他立太子的時候,他甚至產生了立叔伯兄弟們為繼承人的念頭。
劉恒的推辭雖不知心意真假,卻也把大臣們嚇出了一身冷汗:當初他們硬是選了這個最不起眼的親王為帝,不用說得罪了其他的劉姓王侯。假如這位主子要把皇位再傳給那些被大臣們否決的王侯,那下一位皇帝是絕對不會放過滿朝文武當初不擁立之罪的。
于是大臣們再三再四地進諫,說了一大堆立嗣必以子的大道理。劉恒終于忸忸怩怩地答應了,于當月冊立竇姬的長子、也是自己如今的長子劉啟為太子。
三月,大臣們再次請文帝立皇后。薄太后作為后宮之主,對劉恒說:“如今你的兒子不論太子還是諸王,都是竇姬生的,當然應該立她為皇后。”
于是,竇姬如在夢幻中一般,忽忽地升入了云霄,成為了大漢王朝的第四任皇后。完成了一只麻雀向鳳凰的所有轉變。
為了竇姬成為國母的大事,表示與民同樂的心意,劉啟又頒下旨意,賜給天下所有鰥寡孤獨之人、生活窮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對于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九歲以下的孤兒,更加到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兩匹帛、三斤棉絮的數目。
于是百姓們都對這位新皇后感激涕零。
在民眾都因為自己而得到了衣食之后,竇皇后想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兄弟、還有死于貧寒的父母。
俗話說世人生兒女,為的就是養老送終,竇皇后雖已貴極天下,卻也不敢冒昧提出尊禮亡父母的要求——因為薄太后正在忙于遵禮薄氏祖先,竇皇后不敢亦步亦趨,她在丈夫和婆婆面前,一向小心謹慎,所以她雖然懷念亡父亡母和失散的兄弟,卻也不敢主動提出尋訪和尊禮的要求。
由于立后而澤及貧苦百姓的原因,竇皇后的身世也廣為民間流傳。尤其是她的姓氏和家鄉,知道的人就更多了。
竇皇后的身世,不久就傳到了一個奴仆的耳中。
他就是竇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竇廣國。竇廣國字少君,當年姐姐被選送入宮的時候,他只有四五歲。由于哥哥每日要外出勞作,家里又沒有了姐姐照顧,少君不久就被人拐賣了。他先后被轉賣了十幾次,在顛沛流離中艱難地長大,直到最后賣到河南宜陽一戶財主家,才算安定下來。
這時的竇少君已經二十歲了,被主人派到深山中燒炭。白天賣苦力,晚上就和上百燒炭工一起睡在石崖泥壁之下。誰知道飛來橫禍,一天夜里,山泥傾瀉,整個臨時窩棚都被碎石流泥掩埋,上百名燒炭工都死于非命,只有竇少君因為年小力弱,在爭搶臥位時被工頭排擠到了窩棚邊緣的緣故,僥幸得以生還。
一下子死了這么多奴仆雇工,所有死者的家人都哭鬧不休,財主一家在河南宜陽呆不下去,只得遠遠地躲到長安城里來避風頭。竇少君自然也就跟著主人遷居長安。
頁
大概是對自己大難不死的慶幸,竇少君到長安的第一件事,就是占了一卦,看前途吉兇如何。誰知卻得了一道丕極泰來的卦辭,說他不但再無性命之憂,而且幾日之內就要成為皇親國戚得以封侯。
竇少君對這個占卜結果半信半疑,但是當他聽說新皇后是觀津竇氏,卻大有如夢初醒的感覺,于是壯著膽子上書自陳,說自己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弟弟。
接到上書的官員不敢怠慢,連忙將這個消息匯報給了皇家。
文帝于是和竇皇后一起召見了這個奴仆。
然而歲月荏苒,竇皇后十幾年來,在宮室中養尊處優,面貌與昔日沒有太大差別,而竇少君當年與姐姐分手時還是幼兒,此時卻已成年,他認識姐姐,姐姐卻已經認不出他來了。雖然他還記得曾與姐姐一起去采桑而不慎摔下樹的事情,竇皇后也不敢貿然認親。于是又問他:“還有沒有別的驗證之事呢?”
竇少君毫不猶豫,就把當年姐姐臨入宮前,與自己在驛站生離死別、沐發乞飯的情景回憶了一遍。(當時他不過四五歲年紀,記憶力竟已有這么好,實在聰明。由此可見,竇皇后也是一個聰慧的女子。)
竇皇后聽完,控制不住情緒,不顧身份地一把將弟弟緊緊地摟住,姐弟倆涕淚交加。左右侍女宦官,于是也紛紛伏地,哭泣出聲,以襯托皇后的哀傷。(不知道這是個什么規矩?現在回想這一幫假嚎的家伙,只覺得原本的悲傷,反倒教他們給攪和完了。)
文帝對妻子能夠與兄弟團聚,也頗為感慨,于是賞賜了竇氏兄弟田地宅院,還有大筆金錢,讓他們就近住在長安。
薄太后也對兒媳的身世十分憐惜,緊跟著也下了一道詔書,追封竇皇后的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在竇氏的家鄉清河為他們設立墓園,封邑二百戶,由地方長官按薄氏宗祠的規模四時祭拜。
黑暗中的皇后生涯
正當竇猗房準備好好享受身為國母的尊榮之時,病魔纏上了她。她害了眼病,并且因此而雙目失明——黑暗中的皇后生涯
原本孤苦無依的竇皇后忽然平地里冒出了兩個正當壯年的兄弟,頗令吃夠了呂氏外戚苦頭的文臣武將們起雞皮疙瘩,惟恐大漢朝冒出一家暴發戶外戚,比呂家更不知起倒。
于是他們先下手為強,由絳侯、灌將軍等出面向文帝進諫,說竇氏兄弟出身寒微,不懂禮儀也沒有學問,所以不宜封授官職,只好做富貴閑人,而且還要選擇一些有操行道德和學問的長者與他們比鄰而居,每天監督教導他們才行。
文帝采納了這項意見。于是竇長君、竇少君就此教育成了謙謙君子,時間長了,他們非但不曾參與政事,就連國舅爺的尊貴身份都自覺地忽略不計。
于是,滿朝文武,都忍不住在無人處彈冠相慶。
在文帝元年,竇姬(從這里開始,我們要改稱她為竇猗房,據說這就是她的閨名)成為皇后、長子劉啟成為皇太子、長女劉嫖成為公主,竇猗房的小兒子劉武也被封為代王。
代王,是文帝劉恒繼位為帝之前的封號,現在劉恒把自己起家的名分給了劉武,不用說,在文帝和竇后夫妻眼里,劉武是最可愛的孩子,甚至比皇太子劉啟還要招人待見。
但是皇帝皇后嬌縱小兒子的行為,大臣們看不過眼,認為這種寵法會累及國家大事,于是不久劉武便由代王改封為梁王。不過封號可以改,在爹媽心目中,劉武的地位依然不可動搖,甚至由于這一次改封,文帝竇后對劉武,還油然而生內疚之意。應該說,大臣們毫無人情味的進諫還是有遠見的,若干年后,這位梁孝王劉武,果然給大漢王朝惹了不少麻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4236.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