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在節日集會或有的祭祀活動時,均跳此舞。拉祜族與同屬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樣,崇拜葫蘆,把葫蘆視作祖先誕生的母體的象征。蘆笙舞的動作,除有少數為祭祀活動時的特有動作外,絕大部分是表現生產生活和模擬動物生活的,其過程非常詳盡。
男的吹笙,女的手拉手圍成圓圈其舞為蘆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蘆笙舞是特點突出的拉祜族代表性舞蹈。跳起蘆笙舞,能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充滿民族團聚的歡樂,增強民族的信心和力量。拉祜族百分之八十以上集中分布的瀾滄江以西地區,都跳蘆笙舞。而與其它民族雜居地區則較流行跳歌。
葫蘆笙悠揚婉轉、口弦聲余音繞梁,表現拉祜族勞動場面的“豐收擺舞”充滿歡騰和激情,使人難以忘懷。蘆笙舞又稱為跳歌,是西雙版納拉祜族的一種民間舞蹈。拉祜族的樂器主要有三弦、蘆笙和口弦。民間歌舞都以蘆笙和三弦作伴奏。因此,人們把這種集體性自娛舞蹈稱為蘆笙舞。
蘆笙與拉祜族自古有緣。民間傳說,早在大地還分為兩層的時候,拉祜族的一位始祖從一個地縫里掉入大地之下小人國居住的第二層。始祖離開親人以后十分悲傷,用葫蘆和竹管做成一只蘆笙,吹出委婉動聽的樂曲,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大地上的一只竹鼠聽到樂聲,尋聲找到那個地縫,來到大地下層,找到了拉祜族的祖宗,讓他拉著尾巴帶著蘆笙爬出地縫,重返人間與親人團聚。蘆笙成了促成離散親人團聚的媒介。因此,拉祜族特別喜愛吹蘆笙、跳蘆笙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6347.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