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改嫁后不久,張汝舟就暴露了本來面目。他向李清照索要寶物,遭到斷然拒絕。張汝舟發現李清照還保存在手中的寶物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豐富,也頗為后悔。他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便對李清照橫加虐待,希望將李清照折磨致死再輕易拿到寶物。
橫亙在北宋和南宋之間的“靖康之變”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無數個人的命運。“靖康之變”發生后,難以計數的北方人背井離鄉,輾轉逃難到東南丘陵地帶。顛沛流離、風餐露宿的人群中就有日后被推崇為宋朝第一女詞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金石學家趙明誠。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錦衣玉食、吟詩頌詞的安逸人生。她的許多閨房詩詞以感情細膩、辭藻清麗而聞名一時。這一方面得自家傳。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就是當時齊、魯一帶知名學者,官至禮部員外郎。李清照自幼聰慧,在父親的培養熏陶之下,工詩詞,能文章,善畫墨竹,字也寫得非常好;另外一方面,美滿的愛情和家庭為李清照的創作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建中元年(公元1101年),18歲的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
婚后,夫妻恩愛,伉儷情深,一起致力于金石書畫的搜集和整理,共同見證了東京汴梁的繁華歲月。金兵入據中原,繁華頃刻破碎。李清照與趙明誠美好而寧靜的家庭生活也隨之破滅,開始了流寓南方的孤苦后半生。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49歲的趙明誠在流浪途中不幸病逝,只給46歲的李清照留下15車古籍文物和半部沒有完成的《金石錄》。之后李清照孤獨一身,顛沛流離于江浙皖贛一帶。她的悲苦心情很自然地表現在了當時的作品中。比如《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⒉也移萜蕁U??購?焙睿?钅呀??H??秸檔?疲?醯興?⑼砝捶緙?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忽寒忽暖的不適氣候,淡薄寡味的清酒,窗外呼嘯的秋風,似曾相識的北方過雁,滿地的黃花,庭院的梧桐和黃昏的細雨向我們描述了李清照清靜的日常生活。詞中透露的愁情遠遠超過了她前半生詞中那種輕淡的春愁、離愁,絕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的名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可以相比。年近半百的李清照整日被孀居之苦、淪落之痛和經濟的窘迫所圍繞,掙扎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理想與現實的殘酷對比之間。
家中沒有了當家的男人,麻煩事接連而來。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學家,家境殷實,生前收藏了很多古籍文物。他死后,李清照立志要保存丈夫遺物,并完成《金石錄》作為對丈夫最好的懷念。但很快就有人盯上了這些財富。宋高宗寵信的御醫王繼先登門,提出用三百兩黃金來收買李清照保存的古籍文物。李清照沒有答應。后來,社會上又流傳起來李清照“頒金通敵”的傳聞來。
原來有人指責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對金國的贊頌之意,宣稱李清照通敵。當時金兵壓境,朝廷本身流離不定。李清照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攜帶古籍文物追趕朝廷,希望通過向朝廷獻寶既為自己洗刷罪名,也保住文物不致流散。
李清照跨出越海,跟隨朝廷的蹤跡。公元1132年,南宋局勢略趨穩定。李清照決定將15車藏品中的絕大部分寄存到隨皇室逃難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刪定官李?那里。然而,當年年底,金兵攻陷了洪州,藏品化為灰燼。
再次受到沉重打擊的李清照帶著隨身的最后一點藏品輾轉到了紹興,決定在紹興住下來。她租賃了一位鐘姓的讀書人的房子,把所剩的幾箱書畫古玩置于臥榻之下,閑時開箱把玩。不料,一天夜里,竊賊挖墻而入,113盜走了其中的五個箱子。李清照傷心欲絕,為了重獲藏品,不得不公開懸賞尋物。
沒幾天,那鐘姓房東拿著十八軸畫卷領賞來了。原來這一切都是姓鐘的讀書人主導的。他變賣了多數藏品,拿著剩下的畫卷來領賞。李清照雖然知道真相,但自己是流落異鄉的寡婦,無力抗爭,只好花錢贖回畫卷。為此,李清照還大病一場。
在李清照最為無助、最為愁苦的時間里,一個自稱是趙明誠同學、時任右承奉郎監諸軍審計司張汝舟來拜訪李清照了。張汝舟對李清照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李清照孤身一人飄零異鄉,也希望為自己的晚年尋找一個穩定的依靠,于是就被媒人“如簧之說”和“似錦之言”所打動,決定改嫁張汝舟。
李清照改嫁釀成了更大的人生悲劇。原來張汝舟的出現是一場精心安排的陰謀。那個御醫王繼先廉價收買藏品不成,賊心不死,便串通張汝舟,要他去娶李清照,名正言順地得到趙明誠遺留下來的古玩書畫以及其他珍寶。那么張汝舟為什么同意幫助王繼先呢?因為張汝舟之前虛報軍員、侵吞軍餉軍糧,被王繼先抓住了把柄。王繼先答應得到藏品寶物后,幫助張汝州打通關節,消除罪行。所以張汝舟欺騙李清照,上演了求婚的丑劇。
婚后不久,張汝舟就暴露了本來面目。他向李清照索要寶物,遭到斷然拒絕。張汝舟發現李清照還保存在手中的寶物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豐富,也頗為后悔。他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便對李清照橫加虐待,希望將李清照折磨致死再輕易拿到寶物。李清照認清了張汝舟的丑惡面目,決定與他離異。
當時李清照與張汝舟結婚僅有三個月,為了順利離婚,李清照同時檢舉張汝舟“妄增舉數入官”的違法行為。按照宋代《刑統》規定,妻告夫,雖屬實,亦應徒刑兩年。李清照為了早日擺脫噩夢,寧愿坐牢,也堅持去朝廷告發了張汝州。結果張汝舟與李清照離婚成功。張汝舟被免職,貶為柳州編管;李清照被收監關押。
李清照改嫁和迅速離婚事件迅速成為南宋朝野的頭號新聞,幾乎傳遍街頭巷尾。趙明誠的姻親、翰林學士兼兵部侍郎綦崇禮非常同情李清照的命運,仗義執言,毅然覲見宋高宗,代李清照陳述了冤屈。在最高層的直接干預下,李清照入獄九天后,即被無罪釋放。李清照出獄后,特意寫了一篇《上內翰綦公啟》,向他表示感謝。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怎么樣呢?因為缺乏資料記載,我們很難清楚地整理出她的生活軌跡。我們只知道李清照晚年寫了《打馬圖經》及自序,還曾攜米芾墨跡拜訪米芾的兒子米友仁求題跋。據說李清照還完成了趙明誠未盡的著作《金石錄》,呈送給了朝廷。同時,李清照沒有停止詞的創作,在逆境中寫出了許多作品。比如《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首《武陵春》寫作于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李清照避難金華期間。當時李清照的金石文物散失殆盡,孑然一身,而長江北岸金軍正聯合偽政權齊軍再次南侵。漂泊流寓的李清照歷盡崎嶇坎坷,發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嘆。她有意泛舟雙溪,舒緩一下情緒,但總放不下那江水也載不動的愁苦。可見,李清照的最后歲月是極為悲苦的。
可能有許多人對我書寫的李清照的后半生表示反對。因為有關“李清照晚年改嫁”事件是一個歷史懸案,并沒有一致的看法。有關李清照“改嫁”說與“辯誣”說的分歧一直存在。認定李清照改嫁的人主要以《上內翰綦公啟》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的記載為根據,認為趙明誠去世后,李清照孤苦伶仃,顛沛流離,為了晚年有所依靠改嫁過張汝舟。
反對的一派則從否定兩這個作品的真實性上入手,認為李清照沒有改嫁。他們的論點主要有:第一,《上內翰纂公啟》是李清照去世多年后才在市面上出現的,摘錄在趙彥衛的《云麓漫鈔》中。但是《云麓漫鈔》這本書是無所不包、上自天文地理、下到民間故事的筆記類著作,真實性很讓人懷疑。而據《上內翰綦公啟》所述的內容、情節分析,很難判定它是李清照所為,至少不完全是李清照的行為。第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是距離李清照死后近半個世紀的李心傳的作品。
原來,張汝舟科舉考試是通過作弊過關的,在娶了李清照后,張一時得意,就將這件事拿來夸耀。李清照在找不到其他更好辦法的時候,只好選擇走這條對自己也沒有好處的路。依照當時的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是對是錯,都要坐牢兩年。李清照是一個對感情生活要求極高的人,絕不肯湊合,因此她寧愿與張汝舟鬧得魚死網破也不肯受精神的奴役。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
官司結果出來后,張汝舟被發配到柳州,而李清照依照法律也要坐牢兩年。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此事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再加上自己家人和趙明誠家族的幫忙,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件事對她的打擊也相當嚴重。
出獄后,出獄后,李清照立即給營救她的親戚寫信,除了表達感激之情,其中也不乏擔心自己名譽的句子:“清照敢不省過知慚,們心識愧。責全責智,已難逃萬世之譏;敗德敗名,何以見中朝之士”;“雖南山之竹,豈能窮多口之談?惟智者之言,可以止無根之謗”。在如此沉重的名譽負荷下,女詞人悄悄地進入了老年。由此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懂得她寫于晚年的代表作如《聲聲慢》了,也更理解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感慨時的李清照,在心理上背負著多么沉重的包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6528.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