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籍記載,最早在桂林為官的文化人,是南朝的大文豪顏延之。顏延之的南來,可以視為中原來到八桂大地的第一位文化使者。
顏延之(公元384年—456年),字延年,瑯琊臨沂人,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南北朝《宋書·顏延之傳》稱其“少孤貧,居負郭,室巷甚陋。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他的文學才能還是多方面的,詩、賦、誄、表,無所不精,都有佳構名篇傳世。他與當時的另一位著名詩人謝靈運齊名,并稱“江左顏謝”。又與謝靈運、鮑照二人,被稱為南朝“元嘉三大家”。其代表作有《北使洛》、《秋胡行》、《還至梁城作》、《五君詠》等。其中《秋胡行》是繼漢樂府《孫雀東南飛》后,又一首較為成功的敘事長詩,曾先后被收入《文選》、《玉臺新詠》、《藝文類聚》、《樂府詩集》、《古詩記》。鐘嶸《詩品》稱:“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采鏤金。”并評價顏延之的詩作“尚巧似,體裁綺密,情喻淵深”。顏詩今存29首,峻朗放達,用典自如。顏延之的文學成就,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一席。
一千五百年前,這樣一個才高八斗的大文豪,怎么會到桂林來做官呢?這就得說到顏延之的性格為人了。
歷史
顏延之性情豪爽,放蕩不羈,史稱他“居身儉約,不營財利,布衣蔬食,獨酌郊野,當其為適,傍若無人”。在朝又一直以剛正不阿、敢言直諫著稱。南朝劉湛專權時,顏延之當面怒斥:“天下之務,當與天下人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少帝景平二年(公元424年),顏延之觸怒權奸,受到排擠,出任始安太守。始安郡的治所就在今之桂林。始安郡守,按今天的說法,就是桂林市市長。
顏延之在桂林任職期間,做了幾件老百姓有口皆碑的好事。一是獎勵開荒墾植,貸糧貸種;二是減免賦稅,紓解民困;三是興學促教,傳播文明。在桂林,大文豪留下了為今天的人們矚目的蹤跡。
歷史
到過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市中心有一座卓然獨立的山峰,叫做獨秀峰。這個鼎鼎大名的獨秀峰,就與這位大名鼎鼎的大文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歷史
顏延之自幼好讀書,天下文章無所不覽。讀書一直是顏延之每日之中最感樂趣的事。做了始安太守,公務之余,仍然手不釋卷。獨秀峰就離他辦公的地方不遠。有一天,他繞著獨秀峰散步的時候,有了一個重大發現,他見南麓有一山洞,洞不大,卻很奇特。洞內石窗、石床、石凳,皆自然天成,身處洞中,竟然“窗明幾凈”,加之清風徐來,精神大爽。顏太守心中這一喜,非同小可。立即派人清除周圍的荊棘雜草,從此以后,顏延之便經常來到這清爽幽靜的天然書室之中,讀書寫作,困倦之時,小寐片刻,竟一時寵辱皆忘,其樂無極。后人就把這個山洞稱作“顏公讀書巖”。宋哲宗元?五年(公元1090年),桂州太守孫覽,在旁刻下“顏公讀書巖”五字。
顏公讀書巖至今完好無損,室內榻凳井然。上世紀六十年代筆者曾在廣西師范大學求學,每每來到巖前憑吊,嘗擬想當年顏公于室中讀書狀,或坐,或臥,或欣然忘食,或手倦拋書,得大樂趣焉。這個不同凡響的讀書巖,至今成了桂林山水的一個著名景點。 歷史
顏延之又有感于獨秀峰的卓爾不凡,兀然挺拔,一日靈感襲來,揮筆寫下為它傳神寫照的不朽詩篇:“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把這名山的風姿神韻,寫得栩栩如生。“嘉名之得,蓋肇于此”,獨秀峰的名字便由此而得。這是有記載的最早的描寫桂林山水的詩篇。后世寫獨秀峰的詩句,少有能超過它的。 歷史
唐代的時候,在顏公讀書巖前建起了廣西第一座官辦的求學之所——桂林府學。宋代又在原址上建起一座“五詠堂”,將顏延之的《五君詠》刻于堂內。《五君詠》是顏延之的詩歌名篇,歌頌保持高風亮節不與權貴合作隱于竹林之中的五位君子,嵇康、阮籍、阮咸、劉伶、向秀。本來大家都知道,竹林本為七賢,皆因王戎和山濤背叛初衷,趨炎附勢,故而顏延之寫《五君詠》把此二人開除了,由此可見顏延之品性之一斑。其筆下的五位高士極為生動傳神,“長嘯若懷人,越禮自驚眾”是才學蓋世、不拘小節的阮籍的神韻;“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則是才情絕世、不同流俗的嵇康的氣質;“頌酒雖短章,深衷自此見”寫的是詩酒傲王侯《酒德頌》的作者劉伶;“ 仲容青云器,實稟生民秀”是多才多藝的阮咸寫照;“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則是對擅長探幽的鑒賞高手向秀的贊許。近年,桂林古南門外,榕湖旁邊,由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五君詠》,又以曲水流觴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著它那峻拔的風骨。今天的游人來此觀賞,在緬懷一千五百年前顏延之開創南疆的功績的同時,對他的剛正不阿的品格和寄情山水的懷抱,也會作一番由衷的感嘆。
顏延之與陶淵明關系親密。顏延之比陶淵明小二十歲左右,二人純屬心神相通的忘年交。顏延之出發來桂林任職的途中,特別繞道潯陽與陶淵明相會。蕭統的《陶淵明傳》記載了這段文壇佳話。他們二人飲酒數日,臨別,顏延之留下酒錢二萬,讓陶淵明存于各酒店,簽單喝酒。陶淵明病逝后,顏延之為他寫下情文并茂、真切感人的《陶征士誄并序》。誄中記述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之后,歸隱田園,“灌畦鬻蔬,為供魚菽之祭;織?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心好異書,性樂酒德,簡棄煩促,就成省曠。殆所謂國爵屏貴,家人忘貧者與”。對陶淵明的生活狀態、性格品行作了傳神描繪。為后世研究陶淵明生平提供了最為可靠的翔實材料。 歷史
還值得一提的是,顏延之生活儉樸,治家極嚴。其子顏竣做了高官,時常以禮品孝敬父親,“延之一無所受”,生活中“器服不改,宅宇如舊”,牛車出行,怡然自得。見顏竣身居高位,起居豪宅高第,對人傲慢無禮,便教訓他說:你要好自為之,不要讓后人笑你小人得志(善為之,無令后人笑你拙也)。顏竣不聽老人善言,后來果然下場悲慘。顏延之曾作《庭誥》以訓誡子弟。對公私、德義、孝悌、情朋、賞罰、交友、飲酒等方面多有高見,是后世《顏氏家訓》的重要思想來源。
桂林一帶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說是顏延之離任北歸時,用船載了一塊長達三丈的桂林奇石回去。船過洞庭時,忽然雷雨大作,巨浪排空,小船眼看將要傾覆?删褪且蛴羞@塊桂林奇石,小船方才渡盡劫波,平安無事。風雨過后,顏延之一看,巨石已無蹤影。民間傳說這塊石頭完成了它的使命之后,飛回了桂林,就是七星巖內那塊著名的“飛來石”。這則民間傳說,充分體現了桂林人民對這位古代郡守的熱愛與懷念。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5353.html
相關閱讀:自亂陣腳的苻堅
東晉的時尚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