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皇帝派他出使匈奴,歸來后陳述的情況不合帝意,武帝認為他無能,再被免職。于是,公孫弘便稱病辭官,在家賦閑。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天子又詔書征求文學儒士,淄川國便推舉年已七十歲的公孫弘應詔,他一再推辭,不肯前去應詔。他說:“我出使匈奴,因沒有才干被罷歸,請大家另舉賢者�!钡詈�,他還是應選。
公孫弘到了太常,所征百名儒士各寫對策,公孫弘處為下策。后來,上奏天子,天子卻拔升公孫弘的對策為第一名,待入見天子是,公孫弘豐儀魄偉,深得天子喜愛,又被拜為博士。
當時,朝廷注重與西南夷的溝通,并在巴蜀設立了郡縣,由于賦役酷虐,百姓為之叫苦不迭,天子便派公孫弘去視察。公孫弘歸來奏對,又不合皇帝之意,弘大駭�?墒牵瑫r過事轉,皇帝并未深究其事。
公孫弘長相恢弘奇偉,美姿容。由于晚年力學,所以廣見博識。平時,善于辯論,通曉文書、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學說,對法律進行解積闡述,漢武帝非常賞識他。公孫弘常說:“人主的毛病,一般在于器量不夠宏大;而人臣的毛病,一般在于生活不夠節儉�!庇谑�,他在家中,能身體力行,“夜寢為布被”,“食一肉脫粟之飯�!焙竽溉ナ溃暈橛H生,服喪三年。在朝廷議事,他常提出要點,陳明情況,供皇帝自己取舍,從不固執己見和違逆圣意,漢武帝非常喜歡他這種馴良守禮之德,其認為他口行敦厚,善于言詞,有文彩,熟悉法令與各種公務,便升任他為左內史(京畿地方長官,掌治京師)。
公孫弘在任,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巧用“心計”。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議,為一事二人分別上奏。面見帝君,他等汲黯上奏完后,窺伺上意,據上意再取決自己的立場態度,然后才上奏章。因此,他奏對之事,深合帝意。凡奏陳條,也都采納。他這種表里不一,前后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議。主爵都尉汲黯,尤其反感。有一次,汲黯當庭詰責公孫弘:“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背)之,不忠�!睗h武帝隨即問公孫弘,弘回答說:“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被实勐牶螅J為公孫弘說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張歐免官,皇帝任命公孫弘為御史大夫。
當時,朝廷方通西南夷,又東置滄海郡(在今朝鮮),北筑朔方城(在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公孫弘認為,這樣做是“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屢次柬言停辦,皇帝不采納,并領朱買臣等人去砭責公孫弘,當面陳說設朔方郡的好處,一一擺明十條理由。公孫弘無理反駁,心虧詞窮,無一言相濟,忙低首悔過,改言謝罪說:“我是山東的鄉鄙之人,見識短淺,實在不知道設朔方郡的好處,經眾位陳明其利害關系,我已明白了。敬望朝廷停止經營西南夷與滄海郡,專力經營朔方郡”�;实鄱鳒柿怂恼埵尽�
歷史記載,公孫弘的才干,不在他人之下,當時,不可能一條理由也沒有。他之所以這樣做,恐違皇命與己不利,順應皇主才是上策。
公孫弘矯飾善變,朝廷上下,眾所周知。有一次,汲黯實在看不慣他的矯情做作,直言對皇帝說:“公孫弘位在三公,俸祿很高,卻蓋一床布被,這不明擺著在騙人嗎”?皇上就以此事問公孫弘,弘說:“實有此事,不過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則。我記得管仲做齊國之相,有三歸之臺,奢侈豪華超出了一般國君;齊桓公做霸主,也僭越了禮數。晏嬰為齊國之相,一頓飯從不吃兩種以上的肉菜,妻妾也不穿絲織品,齊國不也治理的很好嗎?我身為三公,而蓋布被,實在是有損漢官威儀。汲黯對我的忠告很對,他真是個大忠臣,要是沒有汲黯對皇帝的忠誠,陛下您哪能聽到這樣的真話呢?”
經過這件事,皇帝愈發認為公孫弘謙恭禮讓,對他更為厚待,元朔五年(前124年),薛澤免相,皇帝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封他為平壽(濰城區望留鎮)侯。歷史上丞相封侯者是從公孫弘開始。
公孫弘為人,表面十分寬和。他位高祿重,節儉律己,不奢華,以人為先,所以時時被人稱道。他的故舊,賓客,親朋摯友生活困難,公孫弘全力助之,因而家無余財,世人夸他賢明。但公孫弘內心并非如此,他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表面偽善,暗中報復。陰謀“殺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膠西”,就是他這種偽善心理的寫照。
公孫弘與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漢武帝采納了主父偃的意見;主父偃又常常當天子面與其爭論,爭得面紅耳赤,使他難以下臺。于是,公孫弘表面上與主父偃往來,暗地里尋機報復。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為齊相,有人上書告發他受諸侯重金,因此,諸侯子弟多以得封。后來,齊王劉次昌自殺,漢武帝認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嚴予審治。主父偃承認受過諸侯賄賂,但不承認齊王自殺與己有關。公孫弘乘機進言,說齊王自殺的首惡是主父偃,如不處死,將無以服天下。漢武帝本想不殺他,給與其免職歸里的處罰,但聽了公孫弘的進言后,信以為真,便下令滅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孫弘忌妒博士董仲舒。仲舒為人廉直,是當時的大學問家。他曾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其他各家的思想,排斥以外。漢武帝便大力推行儒教,在長安興辦太學(當時,是西漢最高學府)。同時,下令各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教育系統。在仲舒的輔佐下,漢武帝的封建中央集權統治大大加強。尤其公孫弘在研治《春秋》方面,其成就遠遜于董仲舒。公孫弘平素,兩面三刀,見風使舵,仲舒對此十分痛絕。公孫弘心明如鏡,深恨董仲舒。正巧,膠西王劉端矯縱無賴,數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孫弘便向皇帝諫言:“獨董仲舒可使相膠西王�!睗h武帝便把仲舒徙到膠西。
淮南王、衡山王造反,朝廷嚴察兩王黨徒。公孫弘認識到自己在相位,未能輔佐君主治理國家,現在有王造反,自己難脫不稱職之責。當時公孫弘正染病在身,于是上書皇帝,請求辭掉丞相,歸還侯印,以避位讓賢,漢武帝沒有應允。
過了一段時日,公孫弘病漸好轉,便再度入廷辦理政務,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弘以八十高齡卒于相位。卒后,青銅鑄棺,葬于麓臺,至今,墓址尚存。
公孫弘為相數年,曾建議設五經博士,置弟子員。著作《公孫弘》十篇,《漢書藝文志》著錄(已失)。他起身于鄉鄙之間,居然為相,直至今日,人們依然對他推崇備至。尤其他的“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的精神,已成為歷史長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9419.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