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翻《晉書》,北伐名將桓溫的“挺雄豪之逸氣,韞文武之奇才”的評價,讓人心生敬佩。
話說桓溫在任荊州刺史時,深知政局動蕩,民不聊生,社會百廢待興。他仁政為民,治吏有方,政績赫赫。
歷史
有一次,他屬下的一名令史因犯錯而領受杖刑,行刑者按桓溫的意思只是將刑杖從那人的官服上掠過。兒子不知緣故,不滿地對父親說:“我剛才從官府前經過,看到令史受刑,上拂過云彩,下掠過地面。”這分明是在諷刺行刑者徇私情,沒有打到正地方,桓溫說:“人犯錯了,知改就好。打又有何用呢?我還擔心打得厲害了呢!”不靠酷刑威懾百姓,不靠特權恐嚇部屬,沒有煽情、沒有調侃,只有溫情的叮囑。
《資治通鑒》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干事業不怕艱難,關鍵在是否得人才。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必強天下。
桓溫手下有個叫羅含的官員,為人仗義,才華過人,就是謹小慎微,也有點“滑頭”。桓溫派他到江夏郡那里去檢查工作。沒想到羅含到了以后,經不住熱情高規格接待,居然一點都沒有過問郡中的事情,喝了幾天大酒就回來了;笢睾闷娴貑査“江夏相(謝尚)那里難道沒有什么事嗎?”羅含反問道:“您認為江夏相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桓溫說:“他是個勝過我的人。”羅含接口說:“哪有勝過你的人卻做壞事的呢?”一句話,便將自己的責任推卸得干干凈凈。
歷史
面對部下的滑頭,桓溫沒有責怪,而是反思自己,注重用人之長,設法力避其短,對他仍很器重,以情暖心,關愛有加,顯現出容人容言的雅量和過人識人的膽識。時間長了,羅含領悟了桓溫的用意,時常悔恨不已,也甚為感動,逐漸改掉了“滑頭”的壞毛病,用心做事,盡心履責,最終不負重托,卓有建樹。
桓溫不只寬厚,也有嚴慈相濟的一面,該出手懲治時也絕不手軟。他伐蜀時經過三峽,有個小兵捉了只小猿帶回船中。母猿在岸邊哀號,跟著船隊追了百余里。當晚母猴終于追趕上來,拼盡最后力氣跳上船頭死了。士卒解剖開母猿之腹,見其腸子斷成了一節一節,慘狀可想而知。桓溫聽說后大怒,嚴懲了捉小猿的士兵。此事傳開,軍心大振。桓溫還發出告示,不得擾民坑民害民,讓百姓安居樂業。老百姓歡天喜地,都牽牛、備酒,到軍營慰勞。 歷史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歷史證明,任何一個領導者,一旦忽略了群眾的感受,淡忘了舟水之喻,就會失去執政乃至生存的基礎。
歷史
一次,桓溫與士兵一同吃飯,一名參軍用筷子夾蒸的菜時,不想菜粘在一起無法夾動,而同桌其他人不但不幫忙,反而嘲笑起來。此時,桓溫一改平素的溫和表情,嚴厲地斥責道:“一同吃飯仍不相助,倘若遇到危難之時又該如何?”于是,不容分說,將那些參軍就地罷免。一個人不怕能力不足,只怕沒有愛心和責任感。
江湖險惡,身在其中,桓溫難的不是如何帶上江湖習氣,難的是如何不忘樸拙本色;難的不是如何學會機變巧詐,難的是如何保持赤子之心。
世事不會單為一個人設計,只有克制“小我”,悅誠“樂群”,環境才能和諧,事業才能順遂。身為領導者,桓溫知道,既不同于一般百姓,又不高踞群眾之上,更需要辯證統籌、大巧無形,方能用好人,掌好權。身在職場的“打工者”,若能遇到桓溫這樣有胸懷、有膽識、有魄力的領導,真可謂幸事一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3599.html
相關閱讀:東晉的時尚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自亂陣腳的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