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長孫無忌 為何享譽大唐開國第一功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唐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唐朝名臣濟濟,僅唐太宗在凌煙閣掛像旌表的功勛卓著者就有24位,而長孫無忌被列在首位。就才能而論,他在謀臣猛將、良宰賢相中可能算不上最突出,但卻是太宗的

  心腹。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賴,長孫無忌不但在貞觀朝發揮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輔佐高宗,成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與其他功臣相比,長孫無忌既是一個忠心謀國者,也是一個潛心謀身者,唐太宗曾評價他“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但恰恰是這樣一個以韜晦見長的人,既盡忠于君又有功于國,且深明全身之道,最后竟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而被流放和賜死,不能不令人深長思之。

  善謀全局肯背黑鍋

  長孫無忌的年齡與李世民相仿,二人從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給李世民后,兩人關系更加親密。李世民青年時南征北戰,屢次陷于危難也是長孫無忌所救。而且,太宗終其一生,對長孫皇后都懷有十分感激的心情。長孫皇后與長孫無忌兄妹感情又很深厚,太宗愛屋及烏,當然也就格外信任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充分發揮了太宗對他的信任和作為內戚的身份之便,對太宗提了一些別人所不能提的建議。加上他本身的聰明才智,這些建議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使他成為貞觀朝的第一功臣。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由于謀反被誅殺。太宗為此痛苦不堪,甚至幾度“自投于床”、“又抽佩刀欲自刺”。在另定太子的“家事”中,作為親戚和第一重臣的長孫無忌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時最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是長孫皇后的另外兩個兒子: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兩人相比,李泰的條件更為優越,首先他是長孫皇后的次子,比李治年長九歲,且富有才華,在朝臣中聲望頗著,唐太宗曾私底下答應李泰要立他為太子。李治是長孫皇后的第三子,唐太宗的第九子,不論從年齡還是從才具看,均處于劣勢,但長孫無忌卻一再請求立李治為太子。李泰、李治都是長孫無忌的外甥,長孫無忌為什么棄李泰而主張立李治呢?

  晉王李治生性仁弱,而魏王李泰則聰明絕倫,善于以才學取悅太宗,并招納士人,文武官員也紛紛投其門下。長孫無忌知道,如果李泰做皇帝,依靠重用的必定是他自己的心腹。李泰集團的主要成員是功臣子弟,他們靠祖上資蔭,身處高官,奢侈放縱,希望通過李泰當皇帝,達到驅逐元老,自己掌權的目的。李治的支持者則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元老重臣,其中包括李績、褚遂良等。長孫無忌既是唐朝的開國元勛,又是唐太宗的佐命大臣,是貞觀政治的忠實執行者。唐太宗希望自己死后,貞觀政治依然堅持下去,只能靠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輔佐,而絕不是李泰手下的那幫紈绔子弟。

  而且,長孫無忌熟讀經史,經歷隋亡的亂世,深知治世剛剛開創,君主太聰明也不是件好事。隋煬帝本身就自幼聰明善辯,但他多智多欲、崇尚浮華、好大喜功,不僅群臣難以輔佐,也容易成為國家民生之蠹害。若李泰得立,他很可能會改弦更張,但其才器和君德又遠不如太宗,結局極有可能危及“貞觀之治”的成果。在舍李泰而立李治為太子這件事上,唐太宗與長孫無忌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

  由于李治仁弱,不像自己,恐不能執掌社稷,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后,思想仍在動搖反復。一度又向長孫無忌提出想改立“有英武才”、像自己一樣英俊果斷的三子吳王李恪為太子。李恪文韜武略高人一等,朝中和民間立李恪為太子的呼聲都極高。根據史實李恪并沒有和李承乾或者李泰爭奪太子之位,對皇位并沒有強烈的欲望。太宗比較欣賞這個天生貴族的兒子,長孫無忌則一再反對。太宗問:“你這么反對,是不是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恪兒聰敏多才,英勇果敢,很是像我。再說他將來是否會倚仗你們長孫家,也很難說!”長孫無忌回答說:“李治仁厚善良,是個守成之君的好人選。選儲君這件事至關重要,怎能朝令夕改?舉棋不定很容易輸棋!痹陂L孫無忌看來,守成之君并非一定要有才華,卻一定要像漢朝文、景二帝一樣仁順。唐太宗只好作罷。

  后來高陽公主和房遺愛謀反案事發。他們希圖減輕罪責,蓄意攀扯吳王李恪,長孫無忌將錯就錯除掉了李恪。天下都為李恪感到冤屈。長孫無忌在這件事上自是難以保全清白之名,但為了消除后患也為了國家長治久安而不惜背上這黑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4634.html

相關閱讀:楊萬春:唯一打敗李世民的人為何消失在歷史中
榜下捉婿 宋代科舉造大批剩男剩女
古人也有“簽名檔”:唐朝號為“花押”
唐朝初年大齡剩女問題嚴重 連唐太宗都干預了!
裴行儉是個什么樣的人-如何評價唐朝名將裴行儉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