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教授告訴記者: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觀點的出現大約在班固,成型則在宋代司馬光,班固在東漢,司馬光在北宋,前者與漢武帝時相差為100多年,是兩個時代;后者在時間上則相差更遠。西漢是有信史的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對此未置一詞,整個西漢文史界也都不知道這回事。班固、尤其是司馬光怎么會清楚?孫教授說,中國史學界有兩大弊端:一是越原始的史料越沒人信,F在許多人研究漢初不信司馬遷,信班固;研究上古不信金文,信《史記》。二是越是正史越沒人信。研究歷史不信正史,信史論,用《資治通鑒》取代史學,《通鑒》是史論,不是史。史學界連史論和史都搞不清,是悲劇。說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沒有原始史料支持。支持此說最主要的根據是董仲舒的五經對策,而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為班固的偽作,F在持“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者,他們最主要的根據是董仲舒的五經對策。孫教授說,對于五經對策,他的看法如下:首先,董仲舒是漢景帝時的《公羊》博士,不會再參加武帝時的五經(包括《公羊》)博士考試。其次,《天人三策》從考題到答卷,問題大都不能自圓其說。再則,班固用“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做對策結局,不符合五經博士對策的規則。五經博士對策后,第一名要先授博士。班固略去董仲舒授博士問題,是怕露了同一學科、同一個人授了“雙博士”的馬腳!《天人三策》是班固的偽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無法成立。漢武帝時的“絀抑黃老,崇尚儒學”,與董仲舒沒有牽涉。孫教授告訴記者,《史記》記載:西漢呼吁儒治,早在建漢之初,陸賈就曾提出過,被劉邦罵了;后來劉邦同意了儒者叔孫通的“起朝儀”。文、景時,雖主要以“黃老”治國,但仍置了《孝經》、《孟子》、《詩》、《公羊》、法等博士,做治國的輔助思想。“黃老之治”出現危機,儒、法雙方都蠢蠢欲動,都想取而代之,結果都遭到黃老派的打擊:文帝時,儒者賈誼被貶;景帝時,法者晁錯被誅,儒者轅固生險遭不測;武帝初,罷法博士,儒者趙綰和王臧被逼死、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被免官。武帝五年,田?暗中策動了“置《五經》博士”,但不敢舉行考試。直到武帝六年,堅持黃老的實權人物竇太皇太后崩,田?復出任相,才正式絀黃老、崇儒學。所以,真正實現武帝時期思想轉型的是田?,不是董仲舒。把董仲舒扯進來,是《漢書》,班固在《漢書》中不僅偽造了《天人三策》;還將《史記》的“絀黃老”改成了“黜黃老”,一字之差,意思全變了。特別在董傳中,他又憑空加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皆自仲舒發之!钡,作為史學家,司馬遷遠比班固偉大,史德也高尚;班固缺少史德,盡人皆知,他還擅改嚴助的奏章。在這個問題上,《漢書》不可信。
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后來整個中國古代思想史不符。孫教授說,首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論是在武帝時期,還是兩漢時期,抑或魏晉至明清時期,都找不到真憑實據。武帝是尊儒的,但是黃老并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武帝晚年還酷愛仙道,一心想成神。結果朝廷上下,巫蠱橫行,他為此不僅犧牲了太子。因此,能說他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了嗎?兩漢是經學時期,其主旨是尊儒的。但其他學說也并未消失,不僅一直處野地位,而且仍有一定發展,還在政治領域“偶爾露崢嶸”。金春峰先生說:在武帝時期,“道家思想的權威受到沉重打擊,但它未被取締,也沒有消絕。不少學者、貴族、官吏,仍然不斷地研習《老子》、從《老子》中獲得靈感和智慧。除此而外,墨家、陰陽家在漢代一直未遭禁,漢代統治者還是向其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其次,必須指出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是儒家的思想政策。眾所周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一種思想專制。在先秦百家爭鳴中,只有“商韓”學說持此主張,李斯焚書,秦始皇坑儒,就是以這一理論為根據。除“商韓”外,其他學說均不主張思想專制。再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若具體至某一學者的頭上,也是難以做到的。不妨以董仲舒為例,《漢書?董仲舒傳》說,董仲舒治國,滿口陰陽災變,完全像個巫師,并險些丟了腦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連董仲舒本人都做不到,怎么能認為漢武帝對此真正采納并實行了呢?專家簡介孫景壇,南京市委黨校哲學部教授。主要從事孔子、中國傳統文化及中西文化對比研究。相關閱讀:漢武帝四十年征戰打出中國的雛形學者:漢武帝討伐匈奴是雙輸 交保護費更劃算漢武帝“獨尊儒術”背后是赤裸的權力斗爭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何也不能把功業傳諸后世?權力生命在于運動???“解剖”漢武帝[獨家策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5376.html
相關閱讀: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