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族村寨的布局
水族村寨一般選擇在平壩建村,或在半山腰臺地建村,少數在山頂建村。村寨的規模大小不等,一般有十幾戶、幾十戶,少者只有幾戶,多者達上百戶。水族是農耕民族,村寨大小要根據耕地面積而定,耕地集中面積大,則村寨大,耕地分散面積小,則村寨小。老寨大而新寨小。但不論是哪種類型的村寨,都要有下列四個有利條件才可作為選擇蓋屋建寨的場所:一是容易獲得水源的地方,二是有建筑房屋的竹、木等材料的處所,三是靠近耕地的地方,以便耕種,四是野獸出沒較少的地方。
二、水族村寨的結構
水族村寨以自然村為單位,由民居、道路等組成。過去水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相互間的貿易往來基本上是靠“趕場”的集市貿易途徑進行的。水族進沒有嚴格的規劃,因此結構比較自由,村寨的結構取決于地勢環境。在平地建寨以橫向并聯為主,在斜坡上建寨則以縱向階梯式為主。
三、水族民居的外貌特征及類型
木樓:相傳源于古越人的“巢居"和俚僚人的“干欄”,大多為六排五柱五空式,建房就地取材,用杉、松木為原料,均以鑿、榫為銜接,不用鐵釘,屋頂覆蓋瓦,一般兩層或三層,下層為廚房、豬牛圈、放置農具木柴、碓磨等,上層為堂屋和臥室,堂屋內設神龕,堂屋一側的后側是臥室,堂屋的另一側設火堂,用于會客、休息或吃飯,周圍有欄桿走廊。三層存放糧食等當倉庫。有的在木樓兩側或后側搭有側房偏廈。
吊腳樓:在地勢斜度大或一側臨水、溝的地方,為適應地勢擴大居住面積,往往把房舍的一側臨空擴展,讓其吊在主室之后或一側,并在其下安上一根以上的支柱。
杉皮屋:建筑形式屬“干欄”式,面闊了3--5間,有2?3層,整體房屋建筑時不用一顆鐵釘,十分牢固。用杉木皮蓋頂。
昂:一種“干欄”式房屋,多用杉木、松木建成,樓臺處不鐵釘,屋頂用瓦、杉樹皮或茅草覆蓋;下層關牲畜,上層住人,上層大部分為五間。另外,水族住的平房也稱“昂”,一般有三間,中間一間作堂屋,兩側作臥室。
草房:房架由柱、梁、檁、椽組成,頂部用草覆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9723.html
相關閱讀: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