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開國將軍憶少林學武:和尚廟里竟然建尼姑堂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錢鈞將軍言:時入少林寺,寺門雄偉闊大,寺前有一片松林,山邊有一片塔林,印象極深。其時少林寺有僧九百,槍二百。寺內最高最好之建筑,為一尼姑堂。將軍回憶當時情景仍迷惑不解:“和尚廟內建尼姑堂,真是怪事!”

錢鈞將軍原名錢運彬,河南光山縣人。12歲離家出走,步行7天,至開封少林寺謀生。始學徒,后學拳,再學畫。學拳,獨得朱砂掌;學畫,專擅佛堂像。文武之道,皆掌功夫也。

錢鈞將軍告余:進少林寺次日,值班和尚命其燒火。灶前立一木樁,約碗口粗。將軍問:“劈柴刀在哪?”值班和尚舉手曰:“這就是刀。”將軍驚詫。旋見值班和尚用手擰木樁,一擰一片,一撕一片,如擰面團,如撕棉絮。頃刻,木樁化為紛紛碎片。自此將軍練武不輟。

錢鈞將軍言:時入少林寺,寺門雄偉闊大,寺前有一片松林,山邊有一片塔林,印象極深。其時少林寺有僧九百,槍二百。寺內最高最好之建筑,為一尼姑堂。將軍回憶當時情景仍迷惑不解:“和尚廟內建尼姑堂,真是怪事!”

錢鈞將軍言:于少林寺學藝時不識許世友將軍。后在延安抗大學習,和許世友同窗,扯亂談時方認起少林寺師兄弟之緣。

錢鈞將軍年青時隨董必武參加革命,并由董必武、黃振亞介紹入黨。1928年10月,錢鈞將軍參加光山縣農民自衛軍。1930年參加紅軍。將軍在攻打羅山縣城的戰斗中,作戰勇敢,獲獎毛巾一條;在雙柳鎮戰斗中,活捉國民黨第三十四師師長岳維峻,獲獎手槍1支;攻打長潭、新集戰斗中,擔任登城隊隊長,率先攻入城內,獲獎金牌1枚,手槍1支。將軍于戰爭年代負傷13次,傷15處,被評為一等甲級殘廢。

紅軍時期某戰斗,國軍一彈擊中時任紅四方面軍三十三團政委的錢鈞將軍左腹,因失血過多,臉色慘白,昏迷一天一夜。是時,官兵皆疑將軍已斷氣,將其裝進一口沒有蓋的棺材,蓋上一塊門板,停放在屋后一牛棚里。次日,將軍竟蘇醒,聞團長與人對話聲:“錢政委呢?”“犧牲了。”“在哪兒?”“抬回來啦。”后團長進牛棚,揭門板,見將軍躺于棺中眨眼。眾官兵又驚又喜:“政委活過來了!政委活過來了!”將軍憶此幽默曰:“閻羅王不要我,我有什么辦法呢!”

解放戰爭時期,錢鈞將軍曾任山東軍區第九師師長、魯中軍區副司令員、魯中南軍區司令員,膠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率部參加了萊蕪、兗州、孟良崮、魯南、濰縣、濟南、淮海戰役。將軍指揮作戰,勇猛頑強,沉著穩重,幾無敗績,人稱“常勝將軍”。將軍家中掛有數把繳獲的日本軍官指揮刀。其家人告余,將軍晚年常取之凝視撫摩,笑問家人:“怪了,我這一生怎么老打勝仗不打敗仗呢?”

鐵拳只為濟蒼生:少林寺走出了哪兩位開國將軍?

摘自:劉繼興 著 《劉繼興讀史》 湖北辭書出版社 2008年5月 出版

許世友:擅“飛檐走壁”

許世友于1945年8月的自傳材料中說:“我九歲(虛歲)開始到少林寺學武,主要的原因是沒有飯吃,要找個地方吃飽飯。”“這些年中,我學會了十八般兵器,也學過飛檐走壁,我下了苦功夫。這讓自己覺得了不起,稱得起英雄好漢,將來要打盡人間不平事。”

許世友將軍1905年出生在河南新縣,這里屬于河南、湖北兩省交界的大別山區。因父母養活不了他們兄妹7人,才在逃荒的路上把他送進了少林寺做雜役,得法名“永祥”,每天學拳練武。

在少林生涯中,永祥功底深厚,臂力過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寺內3米多高的圍墻,他跑幾步就可攀上;9間9檁的千佛大殿,他手抓屋檐的椽頭,一口氣可順轉3圈;他躥墻、越脊、飛檐走壁,輕來輕去不叫瓦碎;跳下時,他能在空中翻3個筋斗輕輕落地;只要運足氣,他對著尺二見方、三寸來厚的大方磚,轉身一掌,相距寸余,磚就碎裂……

時光飛逝,就這樣,幾年過去了。救民于水火的共產黨部隊到了許世友的家鄉,領導勞苦大眾斗土豪、分田地。許世友聽到這個消息,再也待不住了,含淚告別了朝夕相處的師父和師兄師弟,踏上了返鄉的路程。

許世友離開少林寺的時候,師父問他:“從今天起,你真的要還俗嗎?”許世友回答說:“是少林寺給了弟子一條命,弟子會終生銘記的。今后,我雖然不做佛門弟子,也要當個釋家的好友。”

從此,他的名字就由“永祥”改為“釋友”了!………后來,也許是“釋友”太難寫了,就改成了“仕友”,許世友的名字是毛澤東給改的。毛澤東曰:“仕友”有封建色彩,也太狹窄了,做世界之友,豈不更好?于是他便改名為“世友”。

許世友的少林寺武功很高,戰爭年代,臉盆粗的松樹,他一掌能把樹皮“推掉”一大塊。他縱馬急馳,伸手扳著樹枝,兩腿一夾,一貓腰能把戰馬提離地面。夜里開會休息時,同事們要他“露一手”,他說自己藏起來誰也找不到。當眾人返回會議室,在亮堂堂的燈光下,搜遍四壁皆空的會議室而找不他時,他在會議桌下“嘿嘿”一笑,大家才發現他緊貼桌面的背面,藏在“桌肚里”。某年,蘇聯軍事代表團訪問南京,一蘇軍軍官搬起鼓形石墩,其他軍官夸他是“大力士”。許世友在同事的慫恿下,一時興起,雙手高舉石獅繞場3圈,贏得雷鳴般掌聲,然后穩穩當當地把石獅放到原來的石座上。蘇軍“大力士”面子上過不去,也去舉那個石獅,可惜用盡力氣,獅子紋絲不動。許世友還精通棍術、刀術、拳術和摔跤。他傳授的刀術節奏快,靈活多變,完全突破了國民黨部隊拼刺刀時的進退節奏和攻防招數,所以,他的部隊在肉搏戰中屢占上風。某次,子彈打光,他率少數兵力沖入敵群,硬是拼了4個小時的大刀,把敵人逐出陣地。

一旦打起仗來,許世友勇猛無畏,身先士卒。他常說:“人死如吹燈,殺頭不過碗大的疤。”許世友曾7次參加敢死隊,5次擔任敢死隊長。他曾7次負傷,每次都是自己硬用指頭把傷口里的子彈摳出來,糊點南瓜瓤了事(當時缺醫少藥)。

錢鈞:精“朱砂掌”

錢鈞將軍出生在河南光山縣錢家灣一戶貧農家里。6歲那年,他就被送到地主家里當了放牛娃。在牛背上轉了兩年,終因受不了東家的打罵,他又跑到一個過路的漆匠那里去討口飯吃。漆匠生性暴躁,干活稍不如意就對他拳打腳踢。到11歲上,苦日子再也熬不下去了,一怒之下,錢鈞到少林寺出家當了和尚。

錢鈞將軍后來和朋友談到這樣一則趣事:進少林寺次日,值班和尚命其燒火。灶前立一木樁,約碗口粗。將軍問:“劈柴刀在哪?”值班和尚舉手曰:“這就是刀。”將軍驚詫。旋見值班和尚用手擰木樁,一擰一片,一撕一片,如擰面團,如撕棉絮。頃刻,木樁化為紛紛碎片。自此將軍練武不輟。

錢鈞在少林寺內生活5年,練就了一身武藝,特別以“鐵掌”著稱。他的“朱砂掌”發起功來,真像是一把鋼鑄的利斧。大塊巖石,一掌下去,立刻碎裂。至于劈青磚,那簡直像切豆腐一樣,不在話下了。

一千多年來,少林寺方丈堂前的東寮房門口,一直高高地懸掛著一塊一二百公斤重的鐵云排。每當全寺僧眾集合做佛事,或集中傳話,執事僧就敲響云排通知。錢鈞曾用這塊云排練習臂力,以摘下不發一聲為標準進行練習。一連幾年每天如此地練習,最后錢鈞練到能單手摘掛,并且面不改色喘氣如平常。今天,這塊云排仍在原處高掛,天天都在發出響徹云霄的聲音。

1927年錢鈞由董必武同志親自介紹,宣誓入黨。大革命失敗后,他參加了黨領導的革命軍隊。從此,在鄂、豫、皖的崇山峻嶺中,在雪山草地上,在烽火連天的艱苦歲月中,他那一身武藝,他那鐵塔一樣堅強的身骨,使他在戰爭中如虎添翼。即使遇到常人難以克服的困境時,也能化險為夷,獲得勝利,有軍中“常勝將軍”之稱。

許世友問轎夫岳維峻是個什么模樣。“高高個,胖胖的,穿著藍色長衫……”轎子兵比畫了一陣子。許世友等不及聽完,就率敢死隊向前追去。

當他們奔跑著正向前猛追時,殘兵敗將仍在頑抗。只見許世友忽然打了一個趔趄,慢跑幾步才站穩腳跟停下來。他覺得大腿根有些麻木,像被人用石頭砸了一下,用手一摸,鮮血滲透了褲管。一位敢死隊員忙上前攙扶他:“營長,你掛彩了!”

許世友用手使勁拍拍大腿骨,“還好,沒有打斷骨頭,彈頭還在骨頭上。”說著,用練就的鷹爪功,一咬牙,把子彈頭摳了出來,連忙從煙袋荷包里掏出毛煙絲捂在傷口上,解下綁腿帶,迅速把傷口包扎好,立即率部又向前繼續追趕。

當他們追趕到羅家城時,只見村邊打谷場上,一個腦滿腸肥的大胖子,被人群圍在中間,他就是敵師長岳維峻。“捉到岳維峻啦!捉到岳維峻啦!”人們奔走相告。

當天下午,紅四軍在雙橋鎮河灘上召開了軍民參加的萬人祝捷大會,軍首長表揚和獎勵了活捉岳維峻的由許世友率領的敢死隊和另一支連隊。 (摘自《一代名將許世友》張亞鐸等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1598.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