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出塞和親的王昭君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王昭君,名嬙,漢元帝時宮女,封為昭君,晉因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或明妃。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人。元帝(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王昭君以“良家子”被選入宮。她相貌出眾,品格高貴?伞叭雽m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正當此時,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愿請求嫁于匈奴。得到同意,她嫁到匈奴,被單于封為“寧胡閼氏”。生育有一男孩,名伊屠智牙師,后為右日逐王。成帝建始二年(前32)呼韓邪死,成帝命她遵從匈奴風俗,昭君繼為復株累若?單于閼氏。又生二女,長女名云,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于居次。昭君死后,匈奴為其建宮立碑。它就是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20公里的“青!,即昭君墓。墓總高33米,占地約2.5公頃。上有青松翠柏,繁花環繞。墓前有涼亭。墓園內姹紫嫣紅,花團錦簇之中,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的塑像巍然屹立,威武雄健,又不乏溫情。秭歸縣城也立有“漢昭君王嬙故里”的石碑。昭君出塞和親,為漢匈之間結束戰爭,安定邊陲,對加強漢與匈奴和好關系,使呼韓邪后裔長期親漢作出了重要貢獻。她的故事成為后來詩詞、戲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如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其實,早在杜甫之前,對王昭君身世的悲嘆,就已經成為不少詩歌樂曲的主題。宋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辭”有托名“漢王嬙”的《昭君怨》一首。卷二十九“相和歌辭”更收有以《王明君》、《王昭君》、《明君詞》、《昭君嘆》等為題的多首吟嘆曲。唐李白、白居易,宋蘇軾、王安石等詩人均有吟詠昭君的詩作。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創了的著名的雜劇《漢宮秋》。但也有很多詩詞是歌頌昭君出塞的。如董必武參觀昭君墓后,作詩贊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劇作家曹禺劇本《王昭君》中,表現了昭君義無反顧地擔當民族友好使者的重任,歌頌了她高尚的情懷。史學家翦伯贊也在《游昭君墓》的長詩中,贊美昭君的功績,指出“和親政策”的重要意義。自她出塞后的六十多年內,漢匈相安無事,長城內外出現了“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的祥和景象。
轉自:內蒙古新聞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5315.html

相關閱讀: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