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角舞”是表現兩條牛斗角的民間舞蹈,流傳于貴州都柳江上游三都一帶水族居住區。牛是農民不會說話的忠實朋友,過去,牛是農耕勞動的重要生產工具。因此,千古以來,農耕民族都喜愛牛,并通過各種藝術形式歌頌牛,表達愛牛的心情,寄托人們對農業豐收的祈愿。一些民族還有與牛有關的風俗和節日。中國民間舞蹈中,漢族有“水牛舞”“牛燈”,壯族有“春牛舞”,侗族有“逗春!,白族有“耍牛舞”。苗、侗、瑤、布依等民族有斗牛的風習,仫佬族有敬牛的習俗和“牛王節”,而水族則創作了與眾不同的“斗角舞”。水族的祖先是古百越人的一支,他們善種水稻,熱愛耕牛,看到毗鄰的苗族、侗族新年斗牛時,雖也喜歡,但又不忍心讓牛斗得傷痕累累。于是他們想出了以牛角道具代牛,兩人持道具表現兩牛頂角相斗,作競技表演的辦法,因此,就叫作“斗角舞”。
少數民族“斗角舞”:又叫“斗牛舞”,相傳遠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斗!俺躁襞K”祭祖的場面,既熱鬧又隆重。水族因為窮,沒有水牛,于是用竹篾編成斗笠,用木頭削成水牛角的樣子,安在斗笠頂端兩側,做成牛頭,兩人各拿一個,模仿牛相斗的架式,跳起了“斗角舞”。
?
三都都江鎮怎雷村,是省重點民族文化保護村寨。這個寨子里不僅有長達200多年歷史的“桿欄式”木屋(這種建筑與我們常見的木房相比,少了中間的柱子);這里還有一個“重點保護”的對象--斗角舞,這個舞蹈是寨里水族人祖輩傳下來的娛樂方式。
自己縫制的牛角是斗角舞最關鍵的道具。頭頂牛角,穿上黑色的披風,伴著蘆笙節奏,邊舞邊斗,猶如水牛在田中玩鬧、打架,動作剛健英武。因此,這里的水族人形容這個舞蹈,一般都形象地說“打得精彩”。雖然這是祖輩傳下來的舞蹈,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學的,按韋支書的說法:一要受得了累,二要懂點技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6643.html
相關閱讀: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