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建文帝原來是矯詔即的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日,朱元璋駕崩于大內西宮,享年71歲。遺詔內容很簡單,除了說“皇太孫允?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主要就是后事的簡單安排。關于外藩諸王,遺詔說:“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要求親王們在各自封國內“哭臨”,不許到京師來奔喪。
  
  十六日,朱元璋入葬于早已建好的孝陵(今南京孝陵),謚曰高皇帝,廟號太祖——將來凡講到什么太祖皇帝、高皇帝,都是這位老先生。
  
  朱元璋從死到葬,在短短6天內完成,一朝開國之君的斂葬似乎稍嫌促急了些,這為后來燕王指責建文帝不孝,留下了口實。
  
  上引遺詔出自清修《明史》,而《明太祖實錄》并未收錄此詔,因為朱棣根本不承認這有個詔書,即便有,他也一口咬定出于偽造,根本不可能是太祖真實意思的表達(這個真實意思,經他一攪合,算是只有鬼知道了)。
  
  朱棣甚至指責建文帝是矯詔即位。
  
  《太祖實錄》在重修時,便順著朱棣的意思來編纂,該書對朱元璋臨死前的情節,是這么介紹的——
  
  乙酉這一天,太祖崩于西宮。太祖素來身體強健少疾,等到病發,仍然每日臨朝處理政事,不倦如平時。但見病勢漸漸加劇,焚香向天禱告說:
  
  “壽年之久近,國祚之短長,子孫之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
  
  禱罷,即差宦官去北平召燕王還京。燕王接詔,立刻南下,剛走到淮安,被用事之奸臣矯詔阻還,然而燕王不知其為偽詔。
  
  太祖病體日沉,見燕王總不來,他不停地問左右:“第四子來未?第四子來未?”對其他的事,不置一詞……
  
  要我說,這只是個故事,豈可當真?它講朱元璋在臨崩前,有召燕王還京之舉。如果朱元璋此舉意在令燕王繼位,則與遺詔稱朱允?“天下歸心,宜登大位”相違;如果他只是想念第四子,欲于闔目前一見,則同樣與遺詔令諸王“勿至京師”的要求齟齬。故此,實錄寫入此節文字,必然要刪除與其內容不合的遺詔。
  
  實錄告訴讀者,太祖皇帝平素身體壯健,發病了仍堅持上朝理政,直到快不行了,才開始考慮“子孫賢否”的問題,在請示過上帝同意后,即派太監持金牌、符驗去召燕王來京。
  
  此處用的是“曲筆”,它雖沒有明寫召燕王何事,但通讀上下文,便知是令第四子來承繼大位的。而朱允?皇太孫名分已定,這么寫的目的是告訴人們,朱元璋臨終又燃起易嗣之心,還是想把皇位傳給燕王,而建文帝違反皇祖之命,阻回燕王,才是“矯詔”的篡逆行為——這是典型的賊喊捉賊。
  
  在這里,史官們喊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皇位本來就是我的!
  
  明朝的制度,是誰居皇太子、皇太孫之位,誰就是法定的大位繼承人,擁有“儲君”、“儲貳”的大名分。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或太孫是國之根本,相當于副皇帝,正主兒一旦“不諱”,將立刻由他接管國家最高權力,所以又稱“國本”。朱允?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被立為皇太孫,至此已經6年。朱元璋既然身體健康,頭腦清楚,沒有發生老年癡呆的癥狀,怎么忽然在要升天時,把皇太孫撇在一邊,試圖另起爐灶,請燕王來添亂呢?
  
  燕王朱棣接莫須有之旨后,迅雷南下,卻不想在淮安被“用事者矯詔”勒還。用事者,就是指在朝管事的人。朝廷管事的,應是皇帝,有了皇帝他還來管事,此人必屬權奸。所以“用事”不是一個好詞,一般都分配給太監王振、劉瑾、魏忠賢這些人,而朱棣所指,是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等建文帝的親信大臣。
  
  這位“用事者”趁朱元璋病重,假傳圣旨,將興沖沖趕來即位的燕王攆了回去。而他的老父親為奸臣蒙蔽,一直到快“掛”不住了,還一個勁地問:“老四來了沒?老四來了沒?”而皇太孫就奉侍在病榻旁,卻“言不及他”,對國事沒有任何的交代,只顧嗷嗷亂叫“老四來了沒”,豈非精神病發作?幸虧史官老先生們還有“知止”之心,編到此處就剎住了,否則明太祖的后宮也要留下燭影斧聲的千古謎案了!
  
  編造的東西總容易露出馬腳,實錄囫圇拉雜的記載經不起推敲,如它說朱元璋病勢來得急,才命人去召朱棣,然而使者北行,朱棣接命后從北平南下,怎么也要一個月時間,待朱棣騎抵淮安時,皇太孫早已繼位了�!睹魇贰纷胄薰僦煲妥鹁椭赋�,“謂用事者矯詔卻還,當在是年之秋也”。而到秋天時,建文帝已迫不及待地對叔叔們下手了——燕王,你還敢來嗎?
  
  以上情節在宣宗朝修成的《明太宗實錄》里也略有涉及:
  
  太祖不豫,遣宦官召燕王。王已至淮安,皇太孫與齊泰等密議,詐令人赍敕書符驗令王歸國。太祖快不行了,問左右:“燕王來未?”連問三遍,無人敢對。
  
  情節與《太祖實錄》大體一致,而細節有所豐富:將“用事者”坐實為兵部尚書齊泰,更指出“矯詔”出自皇太孫(建文帝)的指使。
  
  當然,勝者為王的“歷史”,是不可信的�!睹魇贰肪蜎]有采用這些內容,棄之不用,即是對其真實性的否定。
  
  事實上,朱棣直到占領南京前,從未對皇太孫繼位的合法性提出過質疑,他數次給朝廷上書,皆稱朱允?為帝,自稱為臣。他肆意篡改歷史,都是在他登基后授意史臣所為,作為勝利者,他現在可以把躺倒的失敗者當塊氈布,隨便擦他的臟鞋了。
  
  實錄這么編寫,意在指出,朱元璋真正屬意的繼承人是燕王,至死不渝。在《太宗實錄》里,史官們還編造了這樣一個故事: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標薨后,朱元璋召侍臣密語——看官請看,又是一次被曝光的“密語”。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不是經常有人給我們講一些秘聞嗎?言者裝得神乎其神,好像是他專門指派中情局特工打探來的。其實呢,不過是些流言飛語,里面還夾雜了許多他自己的創作。
  
  且聽朱元璋密談時怎么說,他未開口先一聲嘆,然后緩緩道:“長孫允?少不更事,而主器必須得人啊!”隨即道出衷腸:
  
  “朕欲建燕王為儲貳,以承天下之重,庶幾宗社有托。”
  
  “若立燕王,將置秦、晉二王于何地?”
  
  翰林學士劉三吾先反問道,然后說:“且皇孫年長,可繼承矣。”
  
  劉三吾所答,正是燕王“皇帝夢”的最大苦惱,太子雖死,他上面還有二哥、三哥呢,況且此時的皇孫已非童稚,而是風華正茂的少年了。
  
  太祖也覺這一關絕難克服,只好“默然”,但實錄隨之追寫道:
  
  這天夜里,太祖焚香禱祝于天說:“后嗣相承,國祚延綿,惟聽命于天。”于是立允?為皇太孫。
  
  朱元璋在決大事時的焚香一禱,令人印象深刻。前文講他病重時,也曾禱告于天,說了類似的話。這些情節實際上在暗示:太祖皇帝立允?為嗣,實出于無奈,只好聽天由命,但他相信法力無邊的老天爺一定會做出最佳安排,將他最為心愛的乖寶寶老四燕王送上寶位。
  
  朱元璋一邊花6年的時間用心栽培聰明仁德的皇孫,一邊卻在心里隱伏一個至愿,并不斷禱告上天,請老天爺幫忙除掉皇孫,讓他最喜歡的燕王即位,這不是很搞笑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5195.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