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衍(464-549)
蕭衍簡介:
中文名:蕭衍
歷史
別 名:叔達,練兒
國 籍:中國 歷史
民 族:漢族
出生地:秣陵(今南京)
出生日期:464年(甲辰年)
逝世日期:549年(乙巳年)
職 業:皇帝 歷史
信 仰:佛教
主要成就:建立大梁,天監之治
代表作品:《涅萃》《大品》《凈名》
廟 號:高祖
謚 號:武帝
享 年:86歲 歷史
陵 墓:修陵
在 位:502—549年
歷史
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名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他是梁王朝開國皇帝南北朝時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稱梁武帝。隨著年事增高,梁武帝本人也開始由有為向無為,由開明向昏庸轉化。但他與一般昏庸皇帝有所不同。從個人生活看,他似乎無可指責。他身著布衣,木綿早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不好酒色,自五十歲起不再娶后宮;提倡后宮節儉,不衣錦綺。又始終以正人君子的標準約束自己。
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知事,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臺城,享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謚為武帝,廟號高祖。
蕭衍,梁武帝。他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多黃帝中可以說是堪稱翹楚。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并悉稱善。”
梁武帝(464─549),名蕭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蕭衍博學能文,長于音樂詩賦,并擅書法。齊時,為“竟陵八友”之一。曾任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后乘齊內亂,起兵奪取帝位,建立梁朝,是為梁武帝。在位(502-549)期間,改定“百家譜”,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選,又立國學,招五館生,不限門第立集雅館、士林館等。梁武帝深通佛學,常大興寺廟,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并常在那里講經。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接受東魏大將侯景歸降。次年,侯景叛亂,引兵渡江,攻破京都,蕭衍被拘禁而卒。死后諸子爭立,梁朝瓦解。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有縱情聲色犬馬的,有一心勵精圖治的,有馳騁疆場喜好武功的,而“以佛化治國”以至到佛寺里舍身為奴的,卻只有一個,這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 蕭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學說,后皈依了佛門,成為了虔誠的佛門弟子。他也曾下詔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湯用彤先生總結說:“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內,佛寺達2846座,僧尼有82萬余人。更為難得的是身為天子的梁武帝身體力行。據載,梁武帝到了晚年,一天只吃一頓飯,肉食一絲不沾,只吃豆類的湯菜和糙米飯。50歲時,他又斷絕房事,遠離嬪妃。平時,他穿的是極樸素的便服,不唱、不聽音樂。除非是祭祀宗廟,不舉行任何大會、餐宴。梁武帝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個守持佛教戒律的信徒。蕭衍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的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例。他還主持并親手編輯并注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等。佛教傳入日本、朝鮮,也在這個時期。梁武帝還4次入寺舍身,在寺內只穿法服,除此以外的一切物件,一概摒除。最短的一次是4天,第4次最長,有51天,“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這在史料上有記載。
歷史
梁武帝多才多藝,擅長詩詞歌賦,早年就以名士和才子著稱,是個典型的文人皇帝。這種文人性格可能是他如此篤信佛教的一個主要原因,也導致了急功近利,貿然北伐,最終亡國身死。如同后人對南唐后主李煜的嘆息之語:“作個詞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梁武帝的悲哀,大概也相似。梁武帝著有《坐右方》十卷,與著名醫家陶弘景交往頗密,甚加依賴,故時人稱陶為“山中宰相”。
少年英才
在血緣上來看,蕭衍和齊關系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蕭衍后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勛,并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是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當時他和另外7個好友被稱為“八友”,其中包括歷史上有名的沈約、謝?、范云等。沈約后來寫了《宋書》、《齊紀》等書,而謝?則是這時期有名的詩人。不過,這8個人當中,蕭衍的膽識卻是其他7個人無法相比的。在隋朝隋煬帝正式創立科舉制度之前,中國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襲加推薦兩種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注重門第觀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難的。蕭衍因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剛做官時就是在衛將軍王儉手下,升官的機會比其他人要多。
果然,王儉見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也很出眾,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戶曹屬官。因為他辦事果斷機敏,和同事以及上司關系融洽,不久又提升為隨王的參軍。后來因為父親去世,他回去守喪3年,然后復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給事黃門侍郎。在封建時期,官吏遇到父親去世,必須回家奔喪守孝3年,否則要受到法律處罰。當時的法律制度和倫理道德是結合在一起的,叫做“禮律合一”,也就是道德,即“禮教”要求的也就是法律所要求的。其他的要求也有很多,例如自己所做的官職有和父親名字同字或者同音的不能做官,要報告有關部門,進行調整。做官的當地的地名也不能觸犯父親的名諱。
用錯侯景
歷史
侯景原來是被鮮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高歡(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齊)關系很好,在懷朔六鎮起義失敗后,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后來又投奔了高歡,高歡很欣賞他,委以重任。
侯景為人首鼠兩端,在高歡死后,他和高歡的兒子高澄不和,高澄想奪他的兵權。侯景就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對他有戒心,于是侯景又請求蕭衍接受他歸順。蕭衍很高興,封王、封大將軍,派軍隊接應。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為人,一句話成了讖語:“亂事就要來了。”后來,歸順的侯景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異為借口,發動叛亂,最后,圍困都城。本來侯景已經元氣大傷,但守城的將領也沒了斗志,開城把侯景放了進來。侯景帶著500甲士去見蕭衍,發生了很有趣的一段對話:蕭衍見侯景來,不慌不忙地問道:“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亂,你的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侯景這時害怕得汗流滿面,竟不知道怎么回答。旁邊的部下替他說:“臣景的妻子和兒女都被高氏殺了,現在只有一人歸順陛下。”蕭衍問道:“你過江時有多少兵馬?”侯景答道:“千人。”蕭衍問:“攻城時多少?”“十萬。”“現在呢?”“率土之內,莫非己有。”最后,蕭衍安慰他說:“你有忠心于朝廷,應該管束好部下,不要騷擾百姓。”侯景答應了。見過蕭衍后,侯景對身邊的親信王僧貴說:“我多年征戰疆場,從沒有膽怯過。這次見蕭衍竟然有點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嚴不容侵犯嗎?”其實,侯景一是作亂心虛,二是蕭衍本來也是戰場勇將,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當時迷信思想嚴重,認為天子都是神靈下凡。還有蕭衍信佛后,看清權勢,也看輕權勢,他的鎮靜無疑更讓侯景心虛。
但是,這個侯景畢竟是作亂打進都城的,他的軍隊掌握了都城的管理大權,他的衛兵進出皇宮很隨便,還佩帶武器。蕭衍見了很奇怪,問左右侍從,侍從說是侯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生氣地喝道:“什么丞相!不就是侯景嗎。”侯景聽說了,也很生氣,于是派人監視蕭衍,限制他的供應。結果蕭衍很快病了,后來不能起床,最后連餓帶病加生氣,閉眼西去,終年85歲。他的謚號是武帝,廟號是高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0636.html
相關閱讀: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自亂陣腳的苻堅
東晉的時尚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