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以前的漢字中,是沒有“臉”字的,當時表示“臉”意的字是“面”、“顏”等等。其實,人的面部除了耳鼻口眼、額頰腮頷,還哪有臉可言!澳槨弊肿钤绯霈F時,也沒有“顏”、“面”之意,只是“顏面”上的某個部位。南朝梁武帝《代蘇屬國婦》詩:“帛上看未終,臉下淚如絲!逼渲械摹澳槨笔恰安”的意思,也就是指眼皮。梁?簡文帝《妾薄命篇十韻》“玉貌歇紅臉,長顰串翠眉”,還有白居易的《昭君怨》“眉銷殘黛臉銷紅”,這里的“臉”都是“頰”的意思,是眼下可以施粉的部位。沒有“臉”以前,“面”就是“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說文》曰:“面,顏前也!薄稘h?匈奴傳上》中的“匈奴法,漢使不去節,不以墨黥其面,不得入穹廬”,《后漢書?東夷傳?倭》里也有“男子皆黥面紋身”。文中的“面”都是“臉”的意思。至于《三國志?魏志?毛?傳》中的“漢律,罪人妻子沒為奴婢,黥面”的“面”,更是此意。今天還在流傳的“面子”、“面紅耳赤”、“不看僧面看佛面”中的“面”仍是“臉”的意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臉”的范圍越來越大,到了唐代,“臉”和“面”就基本一致了。岑參的詩句“岸花仍自羞紅臉”中的“臉”已經是“臉”了!端疂G傳》第21回:“婆惜也不曾睡著,聽得宋江罵時,扭過身回道:‘你不羞這臉!’”此處的“臉”當然也已是臉了。以后更為普遍,一直到明清之前,“臉”和“面”用法一致,都是書面用語。也就是說,“面”在當時依然盛行,白居易“猶抱琵琶半遮面”,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中的“面”如果換成“臉”,就大煞風景了。沿襲到現在,臉和面范圍雖然一致,但我們通常把“臉”當作口頭用語,而把“面”當作書面用語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8357.html
相關閱讀: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東晉的時尚
自亂陣腳的苻堅